最近在做一個無聊的小遊戲,試著把清朝的對聯名家對應唐朝的詩人,比如用俞樾對應杜甫,用江峰青對應杜牧,用曾國藩對應高適,用左宗棠對應岑參,等等。當然,這純粹是茶餘飯後的樂子,很多對應也是牽強得很,不過樂在其中也是不錯。今天早上想到寫下《大觀樓長聯》的孫髯,如果在唐代可以對應誰呢?
我們先複習一下孫髯的大觀樓長聯——
五百裏滇池,奔來眼底,披襟岸幘,喜茫茫空闊無邊。看東驤神駿、西翥靈儀、北走蜿蜒、南翔縞素,高人韻士,何妨選勝登臨。趁蟹嶼螺洲,梳裹就風鬟霧鬢,更蘋天葦地,點綴些翠羽丹霞。莫辜負四圍香稻、萬頃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楊柳。
數千年往事,注到心頭,把酒淩虛,歎滾滾英雄誰在。想漢習樓船、唐標鐵柱、宋揮玉斧、元跨革囊,偉烈豐功,費盡移山氣力。盡珠簾畫棟,卷不及暮雨朝雲,便斷碣殘碑,都付與蒼煙落照。隻贏得幾杵疏鍾、半江漁火、兩行秋雁、一枕清霜。
前人對《大觀樓長聯》的評價很多,這裏簡單摘錄兩條:
梁紹壬:長句硬碟,如僧綽之棋,累而不墜,真傑筆也。
範範:大觀樓聯,係滇人孫髯所題,一縱一橫,大氣盤旋,為古今有數之作。
關於作者孫髯,反而記載不多。孫髯大約生活在乾隆年間,字頤庵,號髯翁,晚號蛟台老人,雲南昆明人,以布衣而終。《昆明縣誌》載:“先生博學多識,詩古文詞皆豪宕,有奇氣,嚐作小印曰‘萬樹梅花一布衣’。”關於孫髯的性格,有文章記載道:“先生之肥遁自甘,孤芳自賞,不求聞達,襟懷恬淡,超然塵表之概,其品之高、行之潔,亦足以風世。”可惜,孫髯除了《大觀樓長聯》,僅有不足十副對聯傳世,其中有不少也還需要進一步考證,“先生詩文雖不存,而所題大觀樓聯膾炙人口,海內名士多相傳誦”。
可見,如果想找一個與孫髯的詩人,應該有這幾點要求:
1.有名篇傳世,且傳世之作不多。
2.生平記載不多,甚至不大為人所知。
3.生活在一個朝代鼎盛時期或稍早一些。
4.性情豁達,但官運不佳或以布衣而終。
根據這些條件,我們幾乎很快可以鎖定一個人物——王之渙。
王之渙屬於盛唐早期的詩人,《新唐書》和《舊唐書》均無此人傳記,《唐才子傳》有簡略的記載,也隻說“少有俠氣”而已。後來有一塊關於王之渙的墓誌銘記載了一些故事,其中提到王之渙“化遊青山,滅裂黃綬。夾河數千裏,籍其高風;在家十五年,食其舊德。雅談珪爵,酷嗜閑放”。與孫髯比起來,無論是出身年代、生平記載、布衣身份都很相像。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作品的比較。王之渙兩首膾炙人口的佳作:
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
涼州詞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這兩首詩連小學生都耳熟能詳,完全不需要解讀。而除此之外,王之渙流傳下來的作品隻有四首,一首五言絕句、三首七言絕句,我們將其附在下麵:
送別
楊柳東風樹,青青夾禦河。
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
涼州詞
單於北望拂雲堆,殺馬登壇祭幾回。
漢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親歸去來。
宴詞
長堤春水綠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聽聲聲催去棹,桃溪淺處不勝舟。
九日送別
薊庭蕭瑟故人稀,何處登高且送歸。
今日暫同芳菊酒,明朝應作斷蓬飛。
巧的是,孫髯流傳至今的對聯,也是這個數量。如此看來,孫髯對應的唐代詩人,最合適的就是王之渙了嗎?
且慢。
如果我們吹毛求疵一些,會發現孫髯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那就是他寫的是“長聯”,而且在他之前,長聯並不多,體格也不夠完備。王之渙的名作卻是短小的絕句,雖然已經非常貼切,但不得不說還是有些遺憾。
我們順著“長聯”再去搜索一下盛唐之前的詩人,看看有哪些著名的長詩?
我想到了盧照鄰,他寫下了《長安古意》,一共68韻,其中的名句包括:
借問吹簫向紫煙,曾經學舞度芳年。
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
比目鴛鴦真可羨,雙去雙來君不見。
生憎帳額繡孤鸞,好取門簾帖雙燕。
長是足夠長,知名度也足夠。盧照鄰晚年因病辭官,又因不堪風癱而投水而死,慘也是足夠慘了。但是,盧照鄰流傳了近百首詩作,雖然不能算多,但是比起孫髯,也的確不太合適了。
我又想到了李頎。李頎的詩名遠遠大於人名,比如我非常喜歡他的那首《聽董大彈胡笳》,其中寫道:
蔡女昔造胡笳聲,一彈一十有八拍。
胡人落淚沾邊草,漢使斷腸對歸客。
古戍蒼蒼烽火寒,大荒沈沈飛雪白。
先拂商弦後角羽,四郊秋葉驚摵摵。
大多數的條件都吻合,但是李頎的長詩實在不少,至少有十幾首,這與孫髯相比也不太吻合。不過我後來給李頎在清代聯家中尋了一個配對,雖然不夠嚴絲合縫,但是也算有些趣味,此是後話,不過各位也不妨猜一下。
於是,我又想到了劉希夷,此人的代表作是《代悲白頭翁》,其中的名句有:
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複誰在。
已見鬆柏摧為薪,更聞桑田變成海。
古人無複洛城東,今人還對落花風。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劉希夷活躍在盛唐早期,《舊唐書》有傳,但也沒多少筆墨。《唐才子傳》說他“飲酒至數鬥不醉,落魄不拘常檢”“寸祿不沾,長懷頓挫,斯才高而見忌者也”,與孫髯的經曆也非常相似。劉希夷的這首長詩非常有名,據說宋之問還因為盜竊不成用石頭砸死了他,當然小說家言也未可盡心。劉希夷傳詩不多,僅有二三十首。各種指標都表明——劉希夷是更合適的唐代孫髯代言人?
還是且慢。
劉希夷存詩雖然不多,但是畢竟遠遠超過孫髯。況且無論是劉希夷還是《代悲白頭翁》,恐怕也遠及不上孫髯和《大觀樓長聯》的名氣。另有一點,劉希夷三十歲即亡,孫髯卻是活到了六十多歲,在古人中也算有些長壽了。
從“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我忽然又想到了與之意境相似的一首詩,但是更加出名,韻味也更悠遠一些,那就是著名的《春江花月夜》: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秖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如果要挑一首長詩對比《大觀樓長聯》,豈不是《春江花月夜》更為相適?一個被譽為“天下第一長聯”,一個被稱為“孤篇壓盛唐”,真是工力悉敵。
再看張若虛的人生。張若虛名如其人,“深藏若虛”,曆史上對他的記載非常少。他生活的年代是盛唐早期,處在唐詩即將達成但尚未大成的時段。他與賀知章、張旭、包融並稱“吳中四士”,賀知章、張旭均是好酒之人,相比張若虛也是豁達豪放的性格吧。雨他幾個朋友的聲明相比,張若虛淡泊於世,也沒有做過達官顯貴。而根據目前的資料來看,張若虛居然也是活了六十歲左右,年紀和孫髯都很相似!
最後,我們還是要回到兩個人的作品。《春江花月夜》和《大觀樓長聯》的對比前以述之,而張若虛此外僅有一首詩作傳世,是一首五言排律:
代答閨夢還
關塞年華早,樓台別望違。
試衫著煖氣,開鏡覓春暉。
燕入窺羅幕,蜂來上畫衣。
情催桃李豔,心寄管弦飛。
妝洗朝相待,風花暝不歸。
夢魂何處入,寂寂掩重扉。
巧合的是,孫髯流傳的作品,除了《大觀樓長聯》外,真實性最高的也隻有一副自挽聯:
這回來得忙,名心利心,畢竟胡塗到底;
此番去甚好,詩債酒債,何曾虧負著誰。
何等灑脫,何等豁達!這麼多的巧合,讓我不得不結束全部的探尋和推理,將孫髯和張若虛點為一對跨越千年的“清聯”&“唐詩”的CP組合。
最後,附上其他幾副有可能出自孫髯筆下的對聯(但從文字來看,感覺可能性不大):
題昆明圓通寺
莊嚴世界還須佛;
點染春光也要人。
題昆明西山采芝徑
步步小心,須念石頭路滑;
層層著眼,方知峰頂人高。
題昆明夕佳閣
百尺高樓,一片岡巒千點樹;
滿城春色,半邊海水四圍山。
題雲南鹿苑寺
消釋三幡,欲界色界無色界;
宣揚諸部,大乘上乘最上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