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國對聯網首頁對聯知識古今聯話寧海楹聯雜談(上)

寧海楹聯雜談(上)

2019-11-23 22:59:21靜江軒靜江說事 0條評論
楹聯的產生,始於五代後蜀主孟昶在寢門桃符板上的題詞:“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 後來對聯都寫在紙上、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上。到了宋代,更多掛或貼於楹柱上,故名“楹聯”。古往今來,楹聯一直深深地影響著我們華夏民族。我認為,孫髯的昆明大觀樓長聯和梁章钜的《楹聯叢話》(1840年)是清代楹聯發展的重要裏程碑,標誌著楹聯已經成為可以與詩詞曲賦駢文分庭抗禮、媲美爭妍的獨立文體。從此,文人學士以楹聯贈答,用對聯作文字遊戲,成為一時風尚。以春聯、壽聯、挽聯,門聯、廳聯、廟聯,名勝聯、商業聯、遊戲聯等等為形式的對聯文化已成為社會生活的組成部分,流風之盛,也未因辛亥革命而衰落,寧海也不例外。

據有關文獻記載,寧海早期的文化成就出現的第一個高峰,應在唐代,經曆過風風雨雨的寧海,從唐代初期,人口逐漸增多、經濟開始強盛,改變了南蠻困境。縱攬古今,寧海文化得益於唐詩之路,唐詩是我國最好的文化遺產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學寶庫中一顆燦爛明珠,唐詩之路更是王者之冠。紹興是唐詩之路的源頭,經鏡湖向南過曹娥江入剡溪,再經新昌的沃州湖及天姥山、最後至天台山,即古代越中—-今浙東會稽、四明、天台三大名山盤結之地,唐代詩人往來最為集中、頻繁。唐代詩人們偏愛浙東山水,重要的是因為越中深厚的曆史文化積澱。東晉以來,這裏就是中國山水文化的發祥地。東晉文人孫綽,寫過一首洋洋灑灑的長賦《遊天台山賦》,盛讚天台山的山海之美:“涉海則有方丈蓬萊,登陸則有四明天台。”寧海縣擁有天台山、四明山脈,優越的地理位置,對唐詩之路是占有一席之地。詩人頻繁的活動,直接影響了寧海文化的發展。從全國各地遷徙定居的寧海人努力傳承中原文化,也努力保留文化的原本,對“楹聯”這一古老的傳統文化更是如此,在鄉村,在城鎮,凡遇各種喜事總要寫上一副對聯表達自己的喜悅和情感,過年時節,“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更是一道亮眼的美麗風景,因此寧海也成了盛產對聯地方。2016年,寧海縣大力實施文化強縣戰略,把打造“中華詩詞之鄉”作為提升文化軟實力的有效載體,從扶持詩社、培育詩人、開辟陣地等多方麵繁榮詩詞文化,通過創建工作,逐步形成“以詩為樂、以詩育人、以詩善德”的詩詞藝術氛圍,進一步提升寧海的文化氛圍。2016年12月寧海縣被中華詩詞學會授予“中華詩詞之鄉”稱號,成為我市首個“中華詩詞之鄉。”

大概在1987年春天,本人對寧海的楹聯開始全麵關注,走遍寧海村鄉。對寧海範圍內人、地、事、物的各類對聯作品,所涉領域有地方史誌、曆史文獻、姓氏族譜、印刷聯書、古今報刊、名勝古跡、字畫碑刻、手抄筆記、民間傳說以及圖書館等處搜集整理對聯;所涉內容有勝景、亭台、館閣、橋梁、廠礦、農耕、商店、寺觀、廟宇、祠堂、故居、陵墓、戲台、春聯、婚慶、壽慶、格言、贈賀、哀挽、巧諧等楹聯所收集整理的作品還予以分類編排。後在政府部門關心支持下以中國楹聯集成寧海卷名義正式出版。《寧海楹聯集成》全書共分情理篇、景觀篇、節令篇等八個章節,共收集古今對聯3000餘副,不乏方孝孺、潘天壽等大家遺作,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寧海楹聯集成》基本上囊括了寧海楹聯的精品,既反映了寧海的地方特色,又保存了寧海珍貴的古文化。在此過程中我收到更多的反映楹聯相關的故事。現在讓我們一起領略寧海對聯文化的源遠流長和獨特魅力。


寧海古戲台

寧海古戲台現存約有一百二十多處,寧海古戲台原汁原味地保存著曆史風貌,集中傳遞了古代藝術的信息,綜合地展示了價值品味,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精品。2006年寧海古戲台作為清代至民國,被國務院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寧海的古戲台多有戲台藻井,而最精美者即崇興廟和嶴胡胡氏宗祠三連貫藻井、戲台,及以下浦魏氏宗祠和潘家嶴潘氏宗祠為代表的二連貫藻井、戲台,各以精美的工藝形式展現在世間,單藻井戲台數量更多,也不乏有精美之作。藻井,古代多用於重要建築上,也常見於戲台之中。在實際功用上,它起著擴音與攏音的作用,使舞台藝術更臻完美。在工藝上采用最精湛的手法,集上乘的美學構思、雕刻、彩繪於一處,著重渲染它至高華貴之態。走進這些古戲台。我被深刻於戲台上的一百餘對楹聯深深震撼,如以下個戲台的楹聯尤盛:


崇興廟古戲台


一枝花開向牡丹亭  沉醉東風情不斷,

四聲猿驚回蝴蝶夢  浩歌明月想當然。


深甽清潭雙枝廟古戲台


一曲陽春喚醒今古夢,

兩班麵目演盡忠奸情, 


價值千金春一刻,

愁消萬古曲三終。

猜您喜歡

評論區

猜您喜歡的對聯及詩文:

寧海古戲台

對聯分類

對聯知識

熱門對聯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