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刊長見識;
撰聯添豪情。
以上這聯語,是我邁向新世紀時再訂(對聯)的感想。我訂《對聯》雜誌的曆史跟《對聯》創刊的曆史一樣長。剛開始,《對聯》雜誌同小學生圖畫本一樣大小,當時,我就有小塊文章在貴刊發表。回首往事,我的心潮澎海,熱血沸騰,激動之情難以言表。這真是:
往事如昨,刊刊細讀;
聯友似鏡,本本詳研。
我從一個寫作對聯的門外漢到一個有一定水平的中國楹聯學會會員,就是借了《對聯》雜誌的東風。我非常感謝《對聯》雜誌。要不是《對聯)這位學識淵博的高品位老師,我就至今還會在撰寫對聯的門外徘徊。《對聯》雜誌這本山西省太原市出版的中國楹聯學會會刊、華北地區優秀期刊伴我度過了美好的時光,充實了我的業餘文化生活。《對聯》教給了我知識,教給了我做人的道理,教給了我許許多多以前不可知的一切。因此,我永遠也忘不了《對聯)雜誌。訂一本好刊,就等於打開了一片新天地。對聯水平提高了,從對聯上得到的信息多了,我在全國的一些大賽上得過名次,獲過一、二三等獎多次。除此之外,我還通過《對聯》結識了許許多多的聯壇朋友。古人雲:“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可見,多交有學問的朋友好。
我目前的生活多姿多彩,有各條戰線上的聯友,這都歸功於《對聯》雜誌把我們的心緊緊連在一起,我沒有理由不感謝對聯雜誌。
吟詩作對求靈活;
潑墨揮毫讚大風。
由於自己詩與聯的創作水平不斷提高,1993年和1994年,我曾兩次去北京參加文學創作筆會,並兩次獲中科院文研所頒發的詩歌一等獎和文學評論一等獎。《嶽陽晚報》和《湖南日報》為我發了專題消息。1997年,我憑著一篇聯論《試談中國楹聯藝術的繼承與出新》被廣東中山大學哲學係教授、廣東楹聯學會副會長李武湖先生看中,憑著一篇論文,我榮幸的參加了在廣東南海西樵山召開的全國楹聯學術研討會。我的聯論發表在《南國楹聯》1997年的1、2期合刊論文特輯。大會的聯手,來自全國各地,其中還有三位是已經離休的省委書記。大會安排我第一個發言,我的發言贏得了專家學者的一次次掌聲,那時,我真的好激動,好開心,那種做人的感覺我還是第一次。發言後,廣東楹聯學會的會長關振東教授率先向我贈送了他自己所著的兩本詩作和聯作,與會期間,又有朱帆教授、李五湖教授向我贈詩集和書法墨跡,我真的太開心了。李五湖還是一流的書法家,他還為我送了一幅字,那次五天會議吃的山珍海味,住的高級賓館,跳的歡快舞蹈,談的是詩詞與對聯。我深深感受到,人間做學問,研習對聯的無窮樂趣。
一天吃早茶時,桌上有鹹鴨蛋,但是一劈兩開,我觸景生情,隨口說道:
半蛋如舟,滿載白雲紅日;
香港來的詩人葉玉超馬上對了下聯:
雙峰似劍,難分紫電青霜。
葉玉超老詩人很風趣,他對我們中年人多加鼓勵,他說:“我是勉強對了,其實還不如你的上聯來得自然。你的上聯真可謂一語驚四座啊。”想起我在對聯方麵的小小成就,我就忘不了我最心愛的《對聯》雜誌,我就沒有半點理由不訂《對聯》雜誌。
為了倡導學對聯一九九三年我發起了一次全國性的征聯大賽,在校內我多次舉行楹聯知識講座,多次舉行對聯知識競賽和征聯賽,效果很好。為把對聯編入初高中教材做出了貢獻。去年全校訂《對聯》十本,今年呢增加到十五本,原先我也有一個不科學的想法,我糊塗的認為:對聯辦刊這麼久,要寫的寫了,要登的登了,要挖掘的也挖掘的差不多了,想不訂《對聯》了。後來我收到去年對聯的最後一期翻開一看,新的東西仍然很多,我不能學了知識忘了師。再說《對聯》雜誌一期有一期的新意,一期更比一期強,學無止境,知識是一個大海,大海的水是永不會幹的,我怎麼能不訂?於是我又訂,我鼓勵同仁訂,同學訂,愛好楹聯的親朋戚友訂。
我願我的老師《對聯》刊物越辦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