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國對聯網首頁對聯知識古今聯話回歸理性 探幽窮賾

回歸理性 探幽窮賾

2019-11-13 22:51:37陳偉明傅大士導讀對聯雜誌 0條評論

齊友棠先生有著老而彌堅的精神,有著為霞尚滿天的樸素情懷,鑒於齊友棠先生為楹聯事業做出的卓越貢獻,在他以95歲高齡離開我們一周年日子裏,特授予“最美對聯人”稱號。本人反複品讀“最美對聯人”西安頒獎活動的報道,可以說是五味雜陳,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其間,除了感動,更多的還是反思。曾幾何時,老一輩聯家們以對兩行文字的那份癡迷和執著,飽蘸心血和淚水譜寫出一曲曲複興楹聯的時代讚歌。他們身體力行,讓中華民族這一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重新回歸現實生活中的同時,也使之成為歌頌新時代、讚美新生活的重要文學載體。而如今,麵對極具誘惑且名目繁多的各種賽事,有誰還記得“齊友棠們”篳路藍縷的拓荒之路呢?!


任何一種文學樣式的可持續發展,都離不開一代又一代傳承人的接力打拚和苦苦堅守,離不開他們皓首窮經建立的理論的支撐和引領。實踐證明,野蠻式的成長隻能加速其走向消亡。我們應清醒地認識到,楹聯理論的研究始終是這一領域的短板。從唐宋時期發軔,至清代才有較為係統的理論,不能不說這是導致楹聯難以形成新高峰的症結所在。那麼,在快餐文化甚囂塵上的今天,楹聯擁躉們依然陶醉在有如集體狂歡般的喜悅之中,早已把傳承的核心要義棄之如弊履,完全被所謂的繁榮假象所蒙蔽。其幕後的直接推手,實則是名利的追逐、底線的失守,渾不知自己已淪落為市場的奴隸。至此,我們亟需厘清一個根本問題,即楹聯繁榮的標誌究竟是什麼?難道是每年數以千計的賽事那麼簡單?這麼多年來,楹聯界沒有幾篇像樣的理論文章,是何原因?究之,蓋因今日之楹聯人少有昨日苦行僧的精神,尤其是在市場經濟大環境的裹挾下,寂寞相伴、安貧樂道的嚴謹治學態度已成為過去時。因此,理論研究滯後、引領缺位勢所難免。這方麵,齊友棠等老一輩聯家為我們樹立了很好的榜樣,不慕虛名、不計私利,潛心考據者有之,勤於梳理、嚴謹治學者亦不乏其人,但最終均不約而同地回歸到理論的層麵進行研究,進而用他們的成果回饋社會,讓更多的愛好者從中受到啟發。如今的聯壇還有幾人能像他們那樣躲卻喧囂、避開名利,甚至不惜用生命來守望和傳承民族文化血脈呢?

不可否認,當前楹聯文化的繁榮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人們對兩行文字的認知程度,也為傳統文化的全麵振興聚攏了人氣。但盲目樂觀,會使我們重蹈曆史的覆轍。誠如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座談會上所強調指出的“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現象,在楹聯界亦是一個普遍的存在。所以我們呼籲,有誌於楹聯事業的人們,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楹聯理論的研究和創作水平提高上來,讓楹聯的高峰在我們這一代人身上得以實現。

猜您喜歡

評論區

猜您喜歡的對聯及詩文:

理性理論

對聯分類

對聯知識

熱門對聯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