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國對聯網首頁對聯知識古今聯話楊陸:漫談麗江楹聯(下)

楊陸:漫談麗江楹聯(下)

2019-10-30 23:17:30楊陸納西話賨 0條評論

二.麗江楹聯

1、麗江對聯文化的輝煌先聲——明代木氏土司的楹聯

(1)為什麼麗江的對聯文化注定發軔於明代納西族木氏土司?

對聯本是漢語言文化、我國特有的一種傳統文學藝術形式。而地處祖國西南一隅、以麗江古城為中心的納西族聚居區,卻無遜內地,久是個“邑人喜聯、擅聯,出邑人之手佳聯頗多”之境,以至原麗江納西族自治縣被譽為雲南省的“楹聯大縣”之一。這是一個突出的文化現象,具有鮮明的地域性、民族性並且生機不息。這不僅是納西族的又一美譽,而且以麗江對聯,深刻昭示出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文化血脈!

當我們就這一文化現象的產生和發展,包括經“文革”凋零、新時期隨經濟文化振興而複興的全過程進行考察,溯其“來龍”,可以清楚看到:麗江的對聯文化,時間上不可能產生於明代之前,作者不可能產生於當地漢族在內的旁姓平民階層;這樁“曆史的功績”非木氏土司莫屬!並又在長達近三百年的曆史時期為其壟斷。換言之:這是由納西族木氏勢力入主麗江的曆史格局決定的。假若當初是別一番曆史格局,對聯也必然按其文化特性與發展規律,在祖國的這塊土地上遲早萌生、發展。但曆史不可能重演,麗江的對聯文化注定發軔於明代納西族木氏土司。

因為直到南宋末年,從滇西北到川西南這一廣闊的古納西族地域還處於“依江附險,酋寨星列,不相統攝”的封建領主時期,既未形成統一政權,經濟發展和往來也是緩慢、鬆散的,不足以形成聯係緊密的“共同經濟生活”;“共同文化”是世代相沿的古納西文化,並無全麵引進和推行漢語言文化的政治經濟基礎,可知:作為漢語言文化精要的對聯,此時期無由產生。

木氏統治麗江,為元世祖中統四年(1263)阿琮阿良實任“察罕章管民官”至清雍正改土歸流(1723)的460年。這裏有個統治範圍大小的問題:木氏統治麗江早在初唐時期就開始了——以唐高宗上元年間(674—676)木氏先祖秋陽任“三甸總管”為標誌。三甸即三賧,今麗江壩一帶;元代的“察罕章”則是包括麗江壩在內一個更大的納西族地域,明清代的麗江府範圍更廣。木氏先祖審時度勢,順應了曆史發展歸附蒙元,不僅使木氏從遠近眾多勢力中脫穎而出,一統廣大的納西族地域,而且使這一區域自西漢設置郡縣以來再度納入了中央王朝的管轄範圍。

但元朝時期,麗江對聯還不可能形成。元代,有不少朝廷官吏、中原文人來到麗江,為漢文化在納西族地區的傳播起了積極作用。如大德年間宣慰副使李京的一首《雪山歌》:“麗江雪山天下絕,積玉堆瓊幾千疊……”就引發了納西人從漢文學審美的眼光,來重新審視這座他們世代奉為神明的雪山。然而蒙元統治者對漢文化既利用又壓製,所謂“九儒十丐”就說明元代漢族下層知識份子地位之低下。對聯在整個元代、在全國都顯得蕭條。以教育而言,實無麗江在元代已真正設立儒學的任何具體記載,所謂元代麗江已建學宮、設立儒學,乃虛應故事而已(而南鄰的鶴慶縣,自元代起就開設了儒學教育,比麗江早出400餘年;東鄰的永勝縣也自明洪武年間設立“瀾滄衛”時起開設儒學教育,比麗江早出320餘年)。麵對高度集權的明中央王朝,麗江木氏土司深感經濟發展和漢語言文化之重,於是“課農桑,興學校”,自己極力效學漢文化。其實並未建立學校,而是由外地聘請漢族文人來做家庭教師,或將子弟送往鶴慶、大理入儒學,並引進中原各色人才,“交滿天下”,尤對知名文人禮遇有加。而對治下百姓則采取“愚黔首”政策,所謂“木氏有例,禁人民讀書”。聞名遐邇的“天雨流芳”(納西語:“看書去吧!”)匾文,起初僅隻是木氏土司教導本族子弟之語,後世才被發揚光大、引為整個納西族的讀書重教傳統。一直到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麗江方由流官通判、孔子66世孫孔興詢力排木氏阻撓建成學宮,1705年議準設立府學並設文武學額,再經雍正元年改土歸流,才最終衝決了木氏藩籬,使麗江彙入了中國1300餘年科舉史上最後的兩百年!

麵對博大精深的漢文化和明朝開國皇帝、“對聯天子”朱元璋在除夕前傳旨“公卿士庶家門上,須加春聯一副”這種已遠不同於元代的氛圍,便壟斷了麗江文化教育的明代木氏也必有著一個漸次深入提高的長期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換言之:明代前期,麗江本土或即木氏的詩文對聯還不可能“突變”產生。以迄明代中葉有確切記載的第一位木氏作家木泰(1455—1502)的詩聯出現,已是木得起始的第六世,其間長達100餘年,正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以木泰發端,曆定、公、高、東、旺、青、增、懿、靖,凡十世乃入清代,此即文學史所稱“明代木氏作家群”陣容(其中:定、旺、懿應有詩聯之作而未能留傳)。此之後,麗江府於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由流官通判、孔子66世孫孔興詢力排木氏阻撓建成學宮,四十四年(1705)議準設立府學並設文武學額,次年方正式開設府學,再經雍正元年改土歸流,這才最終衝決了“開門節度,閉門天子”的木氏藩籬。“改流而後,士之爭自濯磨,出類拔萃者臚有其人……”而旁姓納西族士子接受漢儒學,同樣需有個漸進的過程,這是不可能與政治變革同步的。自1706年開設府學,除了按學額選拔貢生的定製,本土士子中出現的第一名舉人是1750年乾隆庚午科楊光俊,第一名進士是1829年道光己醜科王春藻(誌書所載之前考中舉人、進士者皆為寄考籍於麗江府的外籍士子),與同周之鬆(1774年乾隆甲午科舉人)、李洋(1800年嘉慶庚申恩科舉人)等為代表的改流後首批旁姓作家,均顯示了這個過渡期。麗江的漢文化僅木氏“一枝獨秀”的局麵,包含了這個過渡期。因此我們才說:由木氏發端並壟斷的麗江漢文化,自木泰為標誌的明代中葉以迄旁姓知識份子和作家出現的清代中葉,長達近300年!其之前,由木氏勢力入主麗江所形成的政治經濟與民族曆史格局注定:麗江的對聯文化,隻可能發軔於明代納西族木氏土司!

改流以至清末,木氏後裔也與旁姓平民一樣走上科舉之路,有不少考選為貢生、文武舉人、副榜,有的成為著名詩人或以詩、聯遺世,如木正源(羲民)、木坤(芷園)。江山依舊,文化則已非木氏獨領風騷,而是與同諸多旁姓作家一道“百舸爭流”了。

(2)明代木氏對聯評析

“百代興亡朝複暮,江風吹倒前朝樹”。木氏式微,再經朝代更替、近現代社會動亂、兵燹及文革“破四舊”浩劫,為數本不少的明代木氏對聯多已失傳,現僅見本文所列如下16聯(其中批紅的6聯是已然作為楹聯、摘自律詩的“摘句聯”),均格律嚴謹、對仗工穩且遣詞典雅,並情景意蘊,已足以體現其高起點、高品位的一代風貌。茲依時序為列:

木泰1聯:

鳳詔每來紅日近∕鶴書不到白雲閑

木泰(1455-1502)字本安,號介聖,明代麗江第六任土知府,為迄今所知第一位木氏作家。此聯係其僅存的七律《兩關使節》頸聯,今選為木府大門楹聯。以形象鮮明的比喻描寫、寄托了忠誠於中央王朝、亦望受倚重之心。

 

木公3聯:


越自漢唐,縉笏簪纓世胄

肇興元宋,衣冠文物人家

木公(1494—1553)字恕卿,號雪山,明代麗江第八任土知府,詩作尤豐,為木氏代表作家。此聯自述木氏史跡,美其家世顯榮,成為木氏家族的傳統門聯。

一片垂慈花馬國∕千秋永鎮玉龍山

此聯當為嘉靖乙末年(1535)木公命擴建北嶽廟之時所撰,表達了對所供奉納西族的保護神“阿普三多”的景仰和希冀。


雲漏斜暉影∕山藏古雪陰

此聯本為木公遊大理點蒼山五律《遊十九峰深處》頷聯,描寫出一幅濃雲斜暉、深山古雪的清幽寧靜之境。被選移為劍川石寶山聯,成為麗江納西族最早題撰外地名勝的楹聯。

 

木高2聯:


雲霄雨露興喬木∕笮國山河鎮世家

木高(1515—1568)字守貴,號端峰,明代麗江第九任土知府,以武功著稱,亦善詩。或雲此聯為其父木公所撰,非。此聯嵌“喬木世家”四字,其上匾額亦此四字,實為嘉靖四十年(1561)欽賜並褒獎並“準建牌坊一座”之時所撰,其時木公已謝世8年。

雲霄,喻指朝廷。  笮國,木氏先祖“世居”的漢晉定笮縣(今四川鹽源),移指麗江。


崇山峻嶺何斯足∕明月清風不時來

此聯題於大理海東挖色鄉大漬朋村以北沙漠廟,為木高朝雞足山於途所作。廟始建於晉代,白語稱“梭麼什門”,意為沙漠神裏或神都,屬白族本主信仰。

 

木東1聯:


翠柏參天秀∕丹葵向日傾

木東(1534—1579)字震陽,號文岩,明代麗江第十任土知府。此聯原懸家廟,後懸於木家院正堂。木氏家廟,家院均背倚“黃山古柏”,以實景之描、葵花向陽之喻,抒忠誠於中央王朝之心。

 

木青2聯:


養和身自健∕習靜境相忘

木青(1569—1597)字長生,號喬嶽、鬆鶴,明代麗江第十二任土知府,僅29歲而卒。其詩選入《列朝詩選》《清詩略》,被譽為“……如飛仙跨鶴,渺不可即”“皆中土詩句也。”

此聯為其五律《夜作》頸聯,選用為劍川石寶山聯,收《石寶山古今對聯選》。


琴書常作侶∕木石與為居

此聯為其五律《移石草亭》頸聯,表現親近大自然,怡情於琴書。今鐫懸木府家院。

 

木增6聯:


玉嶽祥開龜獻瑞∕文峰靄慶筆生花

木增(1587—1646)字長卿,號華嶽、生白,明代麗江第十三任土知府,詩文詞賦之作甚豐,與其祖木公同列木氏代表作家。他力倡學習漢文化,修“萬卷樓”廣集諸子百家之書,與中土諸多名士交往甚勤,明末徐霞客至麗江即木增盛情相邀。

此聯為其描寫麗江壩風光名聯,“龜”指麗江壩東南田疇間的龜山,“筆”喻指麗江壩西南奇峰獨拔的文筆峰。


禪心寂靜千峰雪∕道性空明萬裏天

木增36歲就讓位於子,隱居深山,其避世思想既因明末時局動亂,也出於他較多受到佛家和道家的影響。此聯說禪心、道性,曰寂靜、空明(一作“虛明”),與永恒的雪嶽、昊天相係,心境甚明。此聯原有木增親筆,後不存。今鐫懸“玉柱擎天”景區。


談空客喜花含笑∕說法僧閑鳥亂啼

此聯今存墨跡,行草。在明代木氏作家中,亦其書法成就最高,名家評曰“行筆瀟灑飄逸,章法縱橫奇崛,觸處成韻。”明大學士周延儒稱其“字逼鍾、王”。 

談空客:佛教有“空宗”和“有宗”,二宗各執一辭相爭辯,“談空客”泛指談講教義的佛教徒。花含笑:言釋迦牟尼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眾皆默然,惟迦葉尊者破言微笑。迦葉為禪宗初祖,此謂禪宗以心傳心。 說法僧:佛教謂道為法,講道即說法。


僧在竹房半簾月∕鶴棲鬆徑滿樓台

此聯存影印原跡。末“台”字疑誤。


無色無聲,不著六塵,雲飛遠岫

非取非舍,常在三映,月朗晴空

此聯題於賓川雞足山悉檀寺。明代,麗江木氏是佛教名山雞足山的大檀越(施主),悉檀寺就是木增捐資修建的,他在雞足山題聯應非少數,僅此見存。

六塵:佛經稱色、聲、香、味、觸、法六者為塵,與六根相接,產生種種嗜欲和煩惱。 三映當為“三昧”之誤,亦佛教語,意為定、正定,即排除一切雜念使心神平靜,《智度論》:“善心一處不動,是名三昧”,後指解脫束縛為三昧。


泉過仄徑清如洗∕鬆滿懸岩翠似流

此聯為其題寫雞足山《羅漢壁》七律之頸聯,改用為劍川石寶山寶相寺聯時個別字詞有改動。用詞古雅、情景交融,頗能道出這座名山古寺的意境。

此外,尚見木增所書一聯:“花鳥乃多情好友∕詩酒真無量福緣”,非其所撰,乃古聯。

 

木靖1聯:


玉壘千年存古雪∕金沙萬裏走波瀾

木靖(1627-1671)字曉蒼,號文明,與其父木懿並處明清易代之際,於康熙八年(1669)襲任清代麗江第二任土知府。此聯為其七律《雪山》頷聯,此詩在麗江納西族文人中傳誦甚廣,認為是木氏作家題詠雪山的壓卷之作。以其描寫麗江山川之壯美,早被稱為“鄉賢舊聯”,至今廣用為麗江春聯。

 

【結語】本題通過探討麗江這方水土特定的民族、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曆史,斷言:麗江的對聯文化,注定發軔於明代納西族木氏土司。並通過所列碩果僅存、高品位的明代木氏對聯的評析,指出這既是木氏在一個相當長的曆史時期壟斷麗江漢文化的產物,又在客觀上成為麗江對聯文化的輝煌先聲,對麗江對聯文化後世的興盛產生了深遠影響,這是納西族木氏土司的一個曆史貢獻。

 

2、麗江對聯文化的三個鮮明特色

由麗江楹聯及其曆史發展,不難看到:它在秉承中華楹聯優秀傳統同時,呈現出這樣幾個鮮明特色:

(1)鮮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聯語所闡發,始終不離玉龍雪山——金沙江這片鍾靈毓秀之地,始終立足於頑強自立又“慕義向化”的納西民族心理,從而充分展現了熱愛家鄉和祖國的情懷、本民族的理想和追求。自撰聯如此,移用大詩人杜甫的名句“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改“錦”為“金”、“壘”為“嶽”,一樣體現了這種無時不眷戀故士風物之心,成為一副切合麗江景色、至今廣為應用的絕佳春聯——


金江春色來天地∕玉嶽浮雲變古今

在楹聯的表現形式上,固然以格律嚴謹的聯作、悅目賞心的漢字書法領風騷,又並存了非麗江莫睹、異彩獨放的納西—漢雙語聯、記音納西語聯和東巴象形文字聯,益加體現出獨特的民族性。

(2)極大的廣泛性。麗江楹聯的內容,遍及社會生活各個層麵、上下古今,其種類的豐富和創作手法的多樣(如用字之嵌字、疊字,修辭之設問、借代,對偶形式之正對、反對、流水對,用典,集句,改造等),都盡可與內地媲美。表現形式上:既以此地、此景、此情的自撰聯為多,也彙聚了書之江南塞北皆準、古今沿用的傳統聯;既以漢語格律聯為主流,又保存並發展了上述各種納西語聯。就作者而言:由初期木氏統治階層所專,擴展到廣大士民中的科舉知識分子、新知識分子,進而由文化人圈子擴展到宗教、政界、武將、工農學商以至各行各業人士,包括當地其他民族及宦遊、從業、流寓麗江者。再是使用範圍上,早已形成了“門聯春貼亦堪誇”的民風,進而院內正房,堂屋、寢間、洞房、書房及廚間、廄欄等,都成為貼聯以寄懷之所;舉凡慶典、開業、行業店鋪、祝壽、婚娶、吊挽和守製,建房、遷居以至修治家譜等,無不以楹聯裝點。

(3)顯著的家族傳承性。我們在看到麗江楹聯普及民間、不斷湧現眾多作者的同時,也看到了這個顯著的現象。如稱譽為“木孔孰資”(納西語:忠義村老師)的楊氏家族,是個文化教育世家,撰聯或述家世,或挽親,或感時論世,或寫景抒懷,或作雙語,或治長聯,代有其人,如楊即程、楊穆之、楊元之、楊慶遠、楊鑒勤等。又如周蘭坪、周冠南、周霖、周凡祖孫父子弟兄,各以教育家、畫家、國學家名世,而均不乏佳聯。再如和誌敏、和誌鈞、和誌堅昆仲,範克明、範義田父子,亦然。可知楹聯的創作與傳承,除了社會和個人因素,家庭氛圍之耳濡目染、習誦切磋,其作用是相當大的。由麗江楹聯的這一家族傳承現象,也使人看到麗江納西族家庭文化教育的優良傳統。

 

3、麗江楹聯何以500餘年長盛不衰

這是如下多方因素交相作用的結果——

(1)改土歸流以來,漢語和漢文化在麗江的不斷普及與提高。

(2)科舉功名的驅動。改土歸流改設流官,木氏土司“閉門天子”的壁壘被衝破,為納西族地區的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政治環境。首任流官知府楊馝和“通經術,富於年力”的學官萬鹹燕、其後的知府管學宣等,尤其對興學於民殷勤有加,倡導得力,滇西北一隅“觀光獨遲”的納西族民眾“改流而後,士之爭自濯磨,出類拔萃者臚有其人。未百年間,掇科捷南宮者,相繼接踵,而先後輝映焉。”自雍正改流至道光朝(以鴉片戰爭為界,即近代之前)的110多年間,麗江就出了進士3人(又武進士1人)、舉人31人(又武舉人11人)以及副榜5人、貢生70餘人。《納西族文學史》稱為“改流後首批作家”的周之鬆、李洋,已是麗江開科以來的第9、第15名舉人。由此此至清末光緒帝下詔停科舉、興新學之前的60餘年間,麗江的書院、學館和私塾廣泛設立,莘莘學子中又有多人考取為進士、舉人及副榜、貢生,加之眾多秀才,愈加壯大了納西族知識分子階層,其中很多人都成為著名詩人、聯家。清代至民國的兩百年,成為麗江楹聯的極盛時期,近代文化名人趙藩以《論滇詩六十首》為論的麗江詩人,就有桑映鬥、馬之龍、楊泗藻、牛燾、李玉湛以及明代木公、木青、木增等8人。在以詩文進身和揚名的時代,這一大批納西族文人佳聯迭出,現今所見最早的一副旁姓作家之聯,是李洋撰寫的玉峰寺聯,今鐫懸該寺山門:


倚雪嶺而鏡玉湖,一派清空,一點俗塵總不染

由芝峰以望文筆,三山連絡,三乘妙法本同源

李洋(約1770-1840),清嘉慶庚申科(1800)舉人,任通海縣教諭多年,“望重士林”。此聯題寫玉峰寺山水形勝,言及佛理,寫景壯美奇秀並融情入理,遣詞靈動,對仗極工。

(3)新教育的興起和新文學的推動。清光緒廢除科舉之後,麗江首先建立了麗江高等小學堂,次年又創立麗江府中學堂,更替為省立第六師範、省立麗江中學,並存國立麗江師範、縣立中學。許多納西族學子進而走出麗江至北京、南京、廣州、昆明等地大學深造,以至留學日本、美國、法國。在新教育的潮流中,五四新文化運動也蕩擊到了古老的麗江,以李寒穀、和柳為代表的新文學創作,也對麗江楹聯的創作產生了間接和直接影響。

(4)宦遊官吏撰聯的推動。清代至民國任職麗江的府縣官員,本身就是讀書人,政暇吟詠,題寫了不少詩作與佳聯,如知府羅宏漳、孔繼炘、王厚慶、朱鴻、歐陽儀、黃金銜,縣長何文選、段世忠等,亦多與麗江詩人友善,從而影響、帶動了當地的楹聯創作。

(5)遊曆見聞的熏陶。近現代以來,麗江納西族中許多人由為宦、任職、從軍、求學而四出遊曆,讀萬卷書、行萬裏路,親曆時代風雲和各地見聞,開闊了眼界和心胸。他們或於他鄉訪古一抒胸臆,如楊慶遠題四川眉山“三蘇祠”聯;或於異地思鄉殷切寄懷,如和庚吉從西蜀任上寄回的為家鄉重修得月樓題聯;有的遠遊歸鄉,其聯於狀物寫景,悠然平添出深長的曆史感,如楊超群題得月樓之聯。

(6)應酬交際及社會生活的需求。麗江改流以來的社會發展,近現代生活層麵多元化,越來越打破封閉,擴大了交往,以聯題贈、應對都成為一種交往中的時尚,一種精神生活的需要,如麗江書法家王協中書贈“聚山仁兄”聯:“竹露含煙春試茗,鬆林漏月夜讀書”。如名畫家周霖於1943年畫“長鬆巨壑圖”贈麗江省中校長和誌鈞出任景東縣長的題畫聯:“寫我長鬆巨壑,贈君明月清風”——聯語以德業相規,廉潔期勉,殷切之情盈乎其間。

麗江城鄉,明清以來久已形成“門聯春帖亦堪誇”民風,加之用於家譜修製的家族聯、建宅喬遷、婚喪祝壽賀生,以至期盼六畜興旺、廚中味美等,在應用傳統古聯同時,亦多有新撰之聯。楹聯已不囿於文人圈子,日益成為一種巨大的社會需求。

(7)對楹聯藝術的追求及其賞娛功能,也是麗江楹聯豐富多姿的成因。如不少作者閱選自古詩詞的集句聯,為婚、壽、挽、墓等屬意而撰的嵌字聯,和誌堅偏好選取散氏盤字、毛公鼎字的集字聯,許多人家喜收存名家書法聯,以及出支征對之聯。如四十年代初麗江的一次菊展,麗江大眾壁報社同仁撰上聯設獎征對:“西風乍起,北雁南飛,且看東籬佳色”,一時滿城傳誦,遍街菊香。在眾多應對下聯中,評定以前清老進士和庚吉之“夏雨初收,春鴻秋至,佇聽冬雪吟詩”奪魁。四十年後,當時麗江省中的一名學生劉亮,還對此記憶猶新,意興再起而續:“童萼悄還,壯懷晚酬,豈疑青山更鬱”。如收入《中國長聯三百三》的1924年甲子麗江“花甲串對聯”,前清秀才和文華以7個分句綴10個“花”字出上聯,舉人王樹和先生匿名以下聯10個“甲”字相對,公認最佳,至今傳為逸事。

(8)宗教的影響。清代,麗江的佛教、道教進一步發展,寺觀增多。寶相莊嚴,盡以匾額和楹聯助之肅穆,闡釋教義或規勸人生,因而麗江的楹聯創作持續地受到宗教影響。

(9)社會動蕩的憂患和感召。鴉片戰爭以來列強入侵、滇西杜文秀起義、辛亥革命、五四運動、軍閥混戰、國內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重大政治事件,強烈衝擊著納西族地區的社會生活。“憂患出詩人”,楹聯也在巨大的社會變革中更加貼近時代,更多發揮出抒懷言誌功能。如楊鑒勤於國民黨發動內戰時所寫春聯:“過不了國難民難,說什麼新年舊年”,橫批:“人心思共和”,鮮明地表達了人民要求和平統一、反對內戰的意誌。如畢業於中國大學文學係、回到金沙江畔致力鄉村教育的李寒穀題於家門之聯:“孔北海杯中一盞不空,當效法好客風氣∕高爾基筆下千裏如瀉,應學習寫作精神”——以古人孔融之“好士,善文章”和蘇聯無產階級作家高爾基的寫作精神,表達自己禮賢下士、聯係民眾,傳播新文學的誌向。老一輩科舉知識分子也在聯作中注入了新時代內容。如清末特科拔貢、在四川新津等地任過文職的和柏香所題麗江黑龍潭聯:


風雨自歐美而來,芳草碧煙,轉眼變成新世界

山水供禽魚之樂,登高作賦,多情猶有舊樓台

——藉山水自然、飛鳥遊魚和諧的風景名勝聯,表達了作者既欣慰社會變革,又鍾情於祖國傳統文化的心態。

(10)麗江長期相沿的詩社創作的直接影響。嘉慶初,牛毓麟等地方士子組建了“玉泉文社”,每於春秋佳日,舉行筆會切磋交流。此為古城詩文結社之始,對納西族旁姓作家群的形成起到了積極推動。

民國初年,麗江出現了第一個正式的文學團體“桂香詩社”,每月兩次聚會吟詠,效學古詩人陶淵明“以一塵不染之胸襟,抒寫大自然之天籟”的詩品和人品及其“詩情淡遠”風格,於寫景、詠物或時政、詠史的詩、聯,表達對故鄉和祖國山川的熱愛,對古人高尚品行的崇敬和報效祖國的心願,對國勢衰頹和人民疾苦的痛切,對國家富強、政治清明的向往。之後,古城又出現了一個小型詩社“麗澤社”,以迄三十至四十年代的古城文藝團體“雪社”,麗江的詩、聯創作承沿著這種維新強國的基調和現實主義風格,作品富有新舊交替時代的思想印記。

由如上諸方麵因素的交互影響,形成了麗江對聯從清中葉以迄民國的高峰時期。這一時期先後湧現出了納西族木坤(芷園)、王成章(竹淇)、和庚吉(鬆樵)、李懷壁(玉園)、王樹和(繼宗)、楊超群(龍山)、習世賢(杏樵)、和讓(柏香)、楊穆之(亞衡)、李奉之(百潭)、和彥彬(俊庵)、範克明(德含)、楊鑒勤(鐵岩)、和誌均(石衡)、和益(漢池)、周霖(慰蒼)以及範義田(楚耕)等眾多製聯名家,這一曆史時期的佳聯當以千計。而經近現代社會動亂、兵燹及文革“破四舊”,此時期的楹聯亦多數失存。如稱為“才氣豪邁,書法遒勁”並擅聯的楊穆之及李懷璧、楊超群、和益、李奉之等,均僅遺存1聯。

新中國建立年來,麗江的教育文化事業蓬勃發展,有力壯大了楹聯創作隊伍。而且上承“文化之邦”優良傳統,乘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經濟文化勃興,文革浩劫萬馬齊喑的局麵打破,楹聯創作獲得了無限生機。1984年在全省率先成立的“玉泉詩社”的辛勤創作活動,由麗江遊事業迅速發展所帶動的各處名勝古跡的修複、新景區修建,各類文化店鋪、文藝團隊以及餐飲休閑業蓬勃發展,春聯和婚壽慶典聯、挽墓守製聯、建宅喬遷聯等古風的賡續,文物字畫收藏之風的興起,文化部門組織的義務寫春聯、春聯送下鄉活動,以至麗江1996年“2·3”大地震給人們精神上的衝擊激勵,都成了楹聯複興的契機,作者隊伍進一步擴展到社會各階層,楹聯數量、質量,都展示出全新風貌。

固然,由於楹聯自身的創作規律;其嚴謹的格律要求,使得建國以來的佳作,主要還集中於老一輩古文功底深厚的知識分子,如周善甫、和在瑞、周耀華、張靜亭、李義宇、袁基宏、和石、李世宗、王異彩、和心友、呂少康、李植元、王運恒、趙淨修、周榮昌、和瑞堯、木樞等。他們的絕大多數,都是生於斯長於斯的納西人,植根於地靈人傑桑梓,閱盡人生,珍重晚晴,運匠心於聯語,歌盛世風貌,成為麗江聯苑承前啟後的中堅,其中少數是外地人,亦早與麗江融洽一體,如成都籍呂少康老人,在麗江工作定居半個多世紀,如同麗江前輩詩人、回族馬子雲一樣,癡情於玉龍雪山之高潔,以至“樂不思蜀偶遠遊,探親必去意還留。別時一路雪山戀,車窗一轉一回頭。天府錦城故鄉好,玉嶽古城忘不了。吠日犬聲未見聞,龍甲嶙岣魂夢繞……”情而至真,筆耕不輟,偕與納西族諸老切磋酬唱,撰書了不少佳聯。

 

4、“玉壘千年存古雪,金沙萬裏走波瀾”——玉嶽金川、麗江壩


(玉龍雪山主峰“扇子陡”)

“玉嶽金川”,為麗江境玉龍雪山、金沙江的合稱,夙以指代麗江。

玉龍雪山位於青藏高原南緣與雲貴高原的銜接地帶,為橫斷山係雲嶺山脈的主峰,是我國緯度最南的現代冰川雪山。山頂終年積雪,雪峰連綿一似玉龍騰空,因名。山體南北縱長約35公裏,東西寬約20公裏,北與香格裏拉境哈巴雪山夾金沙江“虎跳峽”對峙,南抵麗江壩子,距麗江古城僅15公裏。主峰“扇子陡”位於南端,海拔5596米。

玉龍雪山古稱聳雪山、雪山、雪嶺。納西語稱“崩石巫魯”,意為銀石般的白沙雪山(白沙即麗江壩北部一帶地域)。唐代,南詔國主異牟尋僭封五嶽四瀆,封為北嶽,其時稱為“鬆外龍山”——明狀元楊升庵的《滇載記》清楚說明了這一名稱之由:“與蜀鬆州諸山相接也”;南宋末,忽必烈南征大理經麗江時,封此山為“大聖雪石定國安邦景帝”;元代至元十三年(1276)設置“麗江路軍民總管府”,始以地名稱“麗江雪山”。元代烏撒烏蒙道宣慰副使、《雲南誌略》作者、河間人李京的《雪山歌》是最早題詠玉龍雪山的詩篇:“麗江雪山天下絕,積玉堆瓊幾千疊。足盤厚地背摩天,衡華真成兩坵垤……”曆代名人、騷人墨客留下了許多題詠玉龍雪山的詩、文和楹聯。

至明代前期,定名“玉龍山”,係以麗江木氏土司對家鄉這座雪山的形象比喻而名(另一說:因玉龍山主峰銳似寶劍直插雲天,以古時的寶劍“玉龍”引而為名)。

玉龍雪山自來以“險、奇、美、秀”的自然景觀與豐富的動植物資源著稱於世,今為雲南省自然保護區、國家5A級風景名勝區。在納西族的心目中,神聖的玉龍雪山是本民族保護神“阿溥三多”的化身。

金沙江為長江上遊,自青海玉樹把塘河口至四川宜賓的一段,長2308公裏。“金生麗水”,以盛產沙金得名。唐代,因納西族先民麽些人聚居這一帶流域,被稱為“麽些江”。南詔異牟尋封禪時,封為四瀆之一。金沙江自麗江西北隅塔城鄉入境,至“長江第一灣”石鼓鎮陡轉東北,穿越虎跳峽,瀠曲環繞麗江市境615公裏。出境處江麵海拔1015米,與玉龍雪山主峰高差達4581米。

雲貴高原地區稱山間盆地為“壩子”。納西語稱麗江壩子為“依古堆”,意為江灣之地,以地處金沙江河套而名。麗江壩麵積198.6平方公裏,青山環圍,形似巨硯,大研古城即以“大硯”諧音而名。

此輯選聯,著眼山川宏觀。

 

明·木公題寫玉龍雪山

四時光皎潔

萬古勢巃嵸

【作者簡介與注釋】木公(1494—1553)字恕卿,號雪山,明代麗江第八任世襲土知府,授中憲大夫;“明代木氏作家群”的代表作家。明狀元楊升庵從其《雪山始音》《萬鬆吟卷》等六部詩集共1400餘首中,遴選114首為《雪山詩選》。此為其早期所作五律《雪山》頷聯。是納西族詩人題詠玉龍雪山的第一首詩,選入今《雲南讀本》。全詩為:“北郡無雙嶽,南滇第一峰。四時光皎潔,萬古勢巃嵸。絕頂星河轉,危巔日月通。寒威千裏望,玉立雪山崇。”

巃嵸lóng zōng:山勢高峻、雲氣蒸騰貌。

此聯鐫懸麗江木府。

 

明·木公題寫玉龍雪山

雲表玉龍長露角

雪邊銀鳳乍飛翰

【注釋】此為木公《拜和巽隱大中丞望雪山詩》頷聯。巽隱,宋儒程頤的後裔、明初禦史程本立(字原道)之號。他於洪武年間貶謫雲南,綏輯楚雄、大理、永昌、麗江等地凡九年,撰有《雲南西行記》,至麗江寫有《麗江雪山》一詩。

木公此詩,最早以“玉龍”比擬麗江雪山。此聯載入麗江縣誌,表明玉龍雪山得名之由。

翰字有去聲翰韻、平聲寒韻二讀,此為平聲。本意是鳥羽,與“角”對仗,引申為高飛。《詩·小宛》:“宛彼鳴鳩,翰飛戾天”。

 

明·木青題寫玉龍雪山、玉湖

輕雲不障千秋雪

曲檻偏宜半畝荷

【作者簡介與注釋】木青(1569—1597)字長生,號喬嶽,又號鬆鶴,明代麗江第十二任世襲土知府,授中憲大夫;工詩書,年僅29歲而卒,遺有詩集《玉水清音》。明馮時可《木氏六公傳》稱其“遊意述作,怡情聲律。其所著撰,如飛仙跨鶴,渺不可即;又如胡馬嘶群,悲振萬裏……”其詩選入《滇南詩略》、《列朝詩選》、《清詩略》。錢牧齋於《列朝詩集小傳》評曰:“皆中土詩句也!”

此聯為其七律《泛玉湖》頷聯。

 

明·木增題麗江壩風光

玉嶽祥開龜獻瑞

文峰靄慶筆生花

【作者簡介與注釋】木增(1587—1646)字長卿,號華嶽,又號生白,明代麗江第十三任世襲土知府,授中憲大夫、雲南布政使司右參議;與其祖木公並列木氏代表作家,有詩、詞、文、賦等一千多篇傳世。他不僅將納西族的漢文學創作推向了更廣闊領域,書法成就亦居明代木氏作家群之冠,大學士周延儒稱其“字逼鍾王”。木增力倡漢文化,特修“萬卷樓”廣集諸子百家之書,與內地名士交往甚勤。明末徐霞客至麗江,即其盛情邀迎。

“龜”,麗江壩南部的龜山。“筆”,喻指麗江壩西南一列青山間尖峭獨拔的文筆峰。

此聯鐫懸麗江“木老爺客棧”,王誌泓書丹。

 

清·木靖題寫玉嶽金川

玉壘千年存古雪

金沙萬裏走波瀾

【作者簡介與注釋】木靖(1627—1671)字曉蒼,號文明,木增之長孫。於清康熙八年(1669)接替其父木懿襲任麗江土知府。

此為其七律《雪山》頷聯。玉壘山在四川都江堰市西北,此“玉壘”指麗江玉龍雪山。

木靖詩僅見此首,以描寫麗江山川氣象之壯美,在納西族文人中傳誦甚廣,認為是木氏作家題詠玉龍雪山的壓卷之作。此聯早稱為“鄉賢舊聯”,迄今廣用為麗江春聯。

聯鐫懸麗江木府光碧樓,先後由周善甫、王誌泓書丹。

釋名曰:徐行曰步,疾行曰趨,疾趨曰走。


清·李洋題寫麗江山川

雲海樓台古含日氣

雪山鱗甲長化江源

【作者簡介與注釋】李洋(約1770—1840)麗江古城人,納西族,清嘉慶庚申科(1800)舉人,任雲南通海縣教諭多年,熱心培植地方人才,望重士林。為麗江旁姓作家中最早撰題楹聯者。

以龍鱗喻雪峰連綿,勢若遊龍騰空,雪化江源。

此聯迄今沿用為麗江春聯。


清·王厚慶題麗江郡廨聯

曾聽說八千裏外,壤接藏蕃,處處近革囊古渡。從幾時潛消炎瘴,才覺出山堆玉屑、江湧金沙。更酒以竿咂,茶以乳熬,拈作詩材,別寫出一番境界

若論到五百年前,家鄰洱海,區區亦滇澤蒼生。幸此來忝領岩疆,敢浪誇頌譯白狼、圖描花馬?即民曰平綏,官曰率選,略諳土語,已拋得兩載功夫

【作者簡介與注釋】王厚慶,字幼海,山東福山縣(今煙台市福山區)人,清嘉慶六年進士,初在京任職,參修嘉慶會典;嘉慶末至道光初任麗江知府,以在邊夷之地推行漢禮、“華風”為己任,在麗江納西族中進行了服飾、喪葬等一係列風俗改革,《光緒麗江府誌·秩官誌》列為名宦。官至浙江台州知府、署寧紹台兵備道,卒於任。善詩聯與古文辭,工書法。

郡廨,清時對州府官員辦公處的通稱。

壤接藏蕃:明清代的麗江府,與西藏接壤。  “八千裏”極言麗江之僻遠。

革囊古渡:南宋理宗寶佑元年(1253,元憲宗三年),忽必烈親率蒙古大軍(中路軍)自雲南寧蒗縣與今玉龍縣奉科、寶山、鳴音之間,大將兀良合台率西路軍由今香格裏拉境與玉龍縣塔城、巨甸、金莊、石鼓之間“乘革囊及筏”渡金沙江征大理。此即昆明大觀樓長聯謂之“元跨革囊”。

潛消煙瘴:言隨著麗郡開發,早先蠻荒時期山林間蒸鬱的瘴氣已悄然消除。

咂,吮吸。竿,鑽成空心的竹管。古納西族習用大麥釀春酒,以竹管插入釀甕吮吸。明代麗江土知府木公《飲春會》詩有雲:“官家春會與民同,土釀鵝竿節節通”。

乳,指酥油。酥油茶是藏區、納西族地區人們習用的飲品。

洱海,滇西北大理境內著名湖泊,北與麗江相鄰;又唐初,納西先民在洱海以東今賓川縣境建立六詔之一的越析詔,故稱家鄰洱海。  “五百年前”言納西族曆史久遠,非實考。 滇澤,雲南境內的湖泊,代指雲南。 忝:有愧於,謙詞。 岩疆,指麗江府所轄地域。

東漢明帝永平年間,今川西一帶的笮都夷“白狼王”一行跋涉數千裏赴洛陽朝覲,歸順漢朝,在漢庭獻上了《白狼王歌》頌詩三章。據學者研究,其漢字記音176字中有90餘字與近代納西語相同或相近,證明古白狼語與納西語有密切傳承關係,其地望亦古納西族所居。因此,一般認為漢代白狼部落為納西族先民。頌譯白狼,即譯為漢文的《白狼王歌》。 敢,怎敢。 浪誇,矜誇、隨便誇耀。

花馬:今麗江巨甸古稱花馬國,因其地花馬山“崖有石如馬,其色斑斕。昔摩些詔自名花馬國本此。”後以“花馬國”泛指麗江。 平綏,平安。 率選,依標準選。 諳,熟悉。 拋,用去、費去。

此聯收入《中國長聯三百三》(餘德泉選注 雲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


【附】據雪漁氏《鴻泥雜誌》之載,此聯本為180字:

曾聽說八千裏外,壤接吐蕃,處處盡革囊古渡。從幾時潛消煙瘴,乃覺得山堆玉屑、水擁金沙。點綴些疙鳥蠻花,居然佳麗。憑誰去臨池潑墨,能把這邊域五城風俗,都知與佛國為緣?並熬茶以乳,咂酒以竿,取作詩材,另寫出一番境界

若論到五百年前,家鄰洱海,區區亦滇澤蒼生。喜今茲漸遠狉獉,無非是雪裏刀耕、日中繈負。吹打著蘆笙銅鼓,共樂升平。惜我來借箸獻籌,才辨明郡誌九種夷人,竟遺卻龍巴未紀。如民曰伴先,官曰率選,略諳土語,已拋將兩載功夫

“雪漁氏”為清道光五年(1825)來任麗江知府的馬毓林,他很讚賞前任王厚慶的這副楹聯:“餘同年福山王幼海厚慶曾攝麗郡,篆於郡署大堂題一長聯,興會淋漓,仿佛大觀樓孫髯‘五百裏滇池’之作。”


清·王焞題玉龍雪山

四時銀鶴舞

千古玉龍蟠

【作者簡介與注釋】王焞(約1825-1885)字煥宇,納西族,清代恩貢,著有《留春齋詩文》三卷。此為其《大具望雪山》詩聯,全詩:“峭壁摩霄漢,南滇第一觀。四時銀鶴舞,千古玉龍蟠。麵麵清光澈,峰峰瑞色攢。山高煙如幕,風急暑猶寒。何當淩絕頂,直上白雲端。”

此聯以氣象豪邁、鄉情濃鬱備受稱道,每用為民間建房時豎柱上梁之聯。


佚名·仿杜甫詩為玉嶽金川聯、春聯

金江春色來天地

玉嶽浮雲變古今

【注釋】杜甫詩《登樓》原句為:“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錦江流經成都西南,玉壘山在成都西北,此聯據麗江山川名,改“錦”為“金”、“壘”為“嶽”,便完全切合了麗江景物,氣象一新。橫斷山脈間的玉嶽金江,氣勢雄渾,且杜詩援江流寫天地春色、引名山描古今浮雲,格調先自壯闊高遠,麗江這副仿作之聯,益將老杜詩意體現得風韻絕倫。

此聯迄今廣用為麗江春聯。


民國·楊鑒勤“玉龍雪山聯”

數萬裏長江,穿流腳下。放眼遙望,洋洋乎縱橫無際!況北距烏拉,東連巴蜀,南接交趾,西毗天竺。今來古往,空把感慨興亡。趁月白風清,露出她冰肌玉骨;從朝雲暮雨,消卻了蠻煙瘴霧。隻贏得:千載積雪,一壁鐵台,半灣靈湖,四圍花鳥

十二時景象,幻在胸中。高懷獨步,皎皎然俯仰有情。看曉吞紅日,夕照霞光,午吐碧嵐,夜煥星鬥。燕去鴻歸,任憑經過寒暑。藉龍吟虎嘯,宣揚那帝德神威;於霽喜陰愁,分明著廉吏貪官。更有些:三危勝跡,六詔遺碑,兩漢船鼓,百世山河

【作者簡介與注釋】楊鑒勤(1891—1956)字少九,號鐵崖,麗江古城人,納西族。少時,在鄉就讀雪山書院、蠶桑學校,後考入雲南陸軍講武學堂,在滇軍中任職多年。1926年卸甲還鄉,設館教學,遺有詩文《長嘯集》數卷。

金沙江瀠曲流玉龍雪山西、北、東境深峽間,江麵海拔僅一千數百米,是謂“穿流腳下”。

烏拉,青海巴顏喀拉山,南延與橫斷山脈相接。  交趾,南詔時地名,今越南境。  天竺,印度古稱。

鐵台,又稱鐵堂、“古雪處”,指玉龍山雪線以上終年積雪的地帶。靈湖,玉龍雪山南麓的玉湖。“玉湖倒影”為雪山十二景之一。 “十二時”言玉龍雪山因四季變換、朝暮陰晴而景象多姿。

帝德神威:清乾隆二年(1737),麗江黑龍潭修建龍王廟,乾隆帝禦封“玉泉龍神”。

麗江民謠雲:“貪吏來,雲不開;廉吏到,雪先笑”。

三危:古地名。《尚書·禹貢》注為今甘肅敦煌境,一說在雲南境。乾隆《麗江府誌略·山川略》稱:“《禹貢》‘導黑水至於三危’……夷考往事,率在麗境”,言三危即玉龍雪山周圍的喀木地、危地和藏地。明代麗江土知府木公《花馬國》詩:“……北來黑水通巴蜀,東注三危萬裏山”,言三危在麗江東境。

六詔:唐初,洱海周圍的烏蠻六部總稱。玄宗開元二十六年(738),南詔(蒙舍詔)皮羅閣合六詔為一。 遺碑,指南詔於唐代宗大曆元年(766)所立《南詔德化碑》。

兩漢,實指西漢。漢武帝欲通身毒(印度),受阻於滇西北的昆明夷,乃於長安近郊鑿昆明池習水戰。漢軍操練水戰時,擊鼓以助聲勢,是謂船鼓。

此聯鐫懸“玉柱擎天”景區大門,趙葆楨書丹。

 

【軼事】楊鑒勤能詩能文,善書法,有“才子”、“書家”之譽。他就讀雲南陸軍講武學堂時,眾人起初看不起這位來自玉龍山下“黑不溜秋”的納西族同仁。某日,集體遊覽大觀樓,回來他連夜撰寫了這副仿大觀樓長聯之作,大受稱道,師生們自此對他刮目相看。

 

民國·何文選題麗江山川

一萬裏金江滾滾南來,到此間忽曲忽折、浪湧波洄,形勢不殊黃河套

數千仞玉嶽巍巍直上,喜今日宜畫宜詩、年豐物阜,城郭宛在白雲間

【作者簡介與注釋】何文選,雲南元江人,前清拔貢,民國21年至24年任麗江縣長。

金沙江自青海玉樹至麗江,流長約1000公裏,“一萬裏”極言其源遠流長。數千仞,極言雪山高峻。

麗江古城海拔2400餘米,西倚獅子山,北枕金虹山,當雨霽嵐起,城廓間雲蒸霞蔚宛若天上人間。

 

民國·周霖題寫玉嶽金川

花馬山河縈足下

玉龍鱗甲幻雲中

【作者簡介與注釋】周霖(1902—1977)字慰蒼,著名納西族國畫家,曾任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副縣長,雲南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全國政協委員。自幼秉承家學淵源,詩、書、畫、藝、樂均有造詣。郭沫若稱其“畫、書、詩均好”,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吳作人譽之“金生麗水,藝數周郎”。

此為其《乙酉重九登象嶺步玉生韻四首》第二首頷聯,久沿用為麗江春聯,今鐫懸麗江文昌宮。

 

民國·範義田題玉嶽金川

春風綠泛長江水

晴日紅妝大雪山

【作者簡介】範義田(1909—1967)字楚耕,麗江石鼓人。1930年考錄為省教育廳科員,入師範學院深造,組織“昆華讀書會”,創刊《南荒》。回鄉任省立麗江中學教員、石鼓兩級小學校長。1934年應省教育廳長龔自知邀,返昆參加籌辦雲南日報社,為教育廳邊地教育委員會編寫《雲南邊地民族教育要覽》。1936年任麗江省中校長。1938年春到武漢考察戰地教育,經八路軍武漢辦事處介紹到延安,由艾思奇介紹進抗大學習,後病返。由考察唐代南詔、宋代大理政權遺跡,寫成《雲南古代民族之史的分析》。1944年任滇西北督學,從事古代史及先秦文學研究,先後完成《周代封建社會的發展》、《論先秦諸子思想大係》、《屈原概論》等專著初稿。新中國建立後,調雲南省民委任特約研究員。"文革"中再度遭劫,病逝。遺著於近年出版《範義田文集》。

此聯原鐫懸黑龍潭龍神祠北廂楹柱。


張靜亭題玉嶽金川

萬裏金江流潤澤

千尋玉嶽峙清高

【作者簡介】張靜亭﹙1915—2000﹚,麗江古城人,納西族,民國間任教。麗江玉泉詩社會員。

 

呂少康題玉嶽金川

八百裏神川,澤饒花馬。彙流劈穀,走滔滔裂岸崩雲。望北溯藏青,東奔吳楚,南驕蒼洱,西匹怒瀾。一曲銅琶,敢教塹通礁服,開陸輸水運,奠宏規發電益民。思隋跡元蹤,隻茫茫橋沉囊杳。好領略:紅軍搶渡,險峽雄漂,石鼓傳聲,金江蕩月

十三峰古雪,飛起玉龍。砌壁堆銀,奇矗矗橫空出世。看潔逾瑤島,勢壯昆侖,氣傲華衡,光輝河漢。千尋瓊巘,怡然冬暖夏涼。但山笑雲封,勵清節廉榮貪恥。促課農興學,更鬱鬱翰勁墨香。任留連:綠野清溪,澄潭倒影,名城普譽,文筆書天

【作者簡介與注釋】呂少康﹙1917—2002﹚四川成都雙流縣人,民國間調雲南省郵政管理局,發表反饑餓、反內戰詩作,1949年昆明“9·9整肅”被國民黨逮捕入獄,幸盧漢起義獲釋。新中國建立後調任劍川縣郵政局長,後調麗江專區郵電局,定居。麗江玉泉詩社理事、顧問,工詩詞、楹聯與書法、篆刻。

八百裏:金沙江環流原麗江縣境447公裏。 怒瀾:金沙江以西的瀾滄江、怒江,“匹”謂三江並流。

隋跡:麗江西北塔城鄉境,有唐代鐵橋遺址,為萬裏長江之上最早的橋梁,相傳隋代史萬歲所建,實為唐代吐蕃所建。  元蹤:蒙元忽必烈由麗江境革囊渡江進征大理。

紅軍搶渡:1936年4月,中國工農紅軍二、六軍團從麗江石鼓至巨甸一帶渡金沙江北上。傳稱“賀龍敲石鼓,紅旗滿天舞”。  險峽雄漂:1986年9月,“洛陽長江漂流隊”征服金沙江虎跳峽。

十三峰:玉龍雪山有十三座大的雪峰。

華衡: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山笑雲封”等二句,見前述麗江民謠。


呂少康應親家楊沛章“花馬古國、玉龍雪山”命題撰麗江風光

花馬古國,花開萬朵茶。馬駿人英,古毓多巴文化。國中知譽,國外揚聲。看西峙靈峰,東來紫氣,南現彩雲,北呈瑞靄,西東南北齊歌盛世

玉龍雪山,玉映一潭水。龍飛鳳翥,雪熠無限光華。山頂堆瓊,山阿鋪錦。喜獅屏麗郡,象飲清溪,蛇蜒峨麓,龜曳蓮灣,獅象蛇龜永樂豐年

【注釋】“多巴”即“東巴”,避重字改用。

靈峰,麗江壩西南的文筆峰;獅,麗江古城所倚獅子山;象,古城東北的象山;蛇、龜,麗江壩南部的蛇山、龜山。清溪,象山北麓的水名;峨,蛇山之南的峨峰;蓮灣,龜山近旁村名,納西語所稱“勒塢”。


呂少康題麗江壩風光

文峰淩翰千秋筆

玉嶽橫空萬古屏

【附注】此聯多用為麗江春聯。


楊原霽題麗江壩風光

玉嶽高屏,玉水清音,雪韻城間張畫譜

文峰巨筆,文海大硯,雲箋天上待詩篇

【注釋】“雲箋天上待詩篇”,引郭沫若七律《訪天池》詩句。


唐兆坤題玉嶽金川

玉柱擎天,瑞雪繽紛映北鬥

金沙繞境,古城幽雅耀南疆

【作者簡介】唐兆坤﹙1923—2008﹚永勝縣人,副編審,《永勝縣誌》主編、原麗江地區方誌辦副主任。麗江玉泉詩社會員。


周榮昌題玉嶽金川

玉嶽起蒼龍,山中雪海千層玉

金江騰綠浪,岸上稻田一片金

【作者簡介】周榮昌﹙1928—2008﹚麗江古城人,納西族,麗江玉泉詩社會員。


王誌泓題麗江風光

石鼓聞天,龍泉瀉地

雪山蘊玉,麗水流金

【作者簡介與注釋】王誌泓(1945—)麗江古城人,納西族,著名書法家;原麗江縣博物館副館長,麗江市書法家協會原主席。


和向春題玉嶽金川聯

千尋玉嶽千秋雪

萬裏長江萬古流

【作者簡介】和向春(1935—)筆名友石,古城區七河鎮人,納西族。省書法家協會、書學研究會會員,市老幹部書畫協會會員,著名書法家、篆刻家。

 

和雲程題玉嶽金川聯

仰觀蒼宇,玉龍雪嶽參天立

俯瞰江源,滇域人文卷地來

【作者簡介】和雲程(1931—2015)玉龍縣白沙古鎮人,納西族,軍轉離休幹部,省老年書畫協會會員,市老年書畫協會原秘書長。

 

李國君題玉嶽金川聯

雲蒸玉嶽連天雪

水卷金沙動地詩

【作者簡介】李國君(1952—),麗江古城人,納西族,麗江玉泉詩社理事。


木樞題玉嶽金川

玉龍山,白雪披裝明鏡裏

金沙水,紅霞掩映畫圖中

【作者簡介】木樞(1930—)麗江束河古鎮人,納西族。麗江玉泉詩社理事。

此聯與下聯均載《雲南風景名勝楹聯選》。

 

木樞題麗江雪鬆雲鶴

雪鬆雪化玉龍水

雲鶴雲騰文筆山


佚名 題麗江壩風光

玉嶽文峰雙管筆

金沙麗壩兩篇詩

【注釋】把玉龍山、文筆峰喻為兩支巨筆,把金沙江和麗江壩想象為筆下的詩篇。


楊世光題玉龍雪山

大地恨難平,專鑄十三長寶劍

叢山嫌太翠,故栽一萬白芙蓉

【作者簡介與注釋】楊世光(1940—)香格裏拉市人,納西族,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雲南省詩詞學會、國學研究會、當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省楹聯學會常務理事,省文史館館員,雲南人民出版社原副總編輯,著名散文家、詩家、楹聯家。

以寶劍喻玉龍雪山的十三座雪峰。  “一萬白芙蓉”,喻遍山白雪。

 

趙浩如撰、書回文聯

雪飛雲嶺雲飛雪

江麗古城古麗江

【作者簡介與注釋】趙浩如(1939—),雲南大學中文係教授,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雲南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中華詩詞學會理事,雲南詩詞學會原會長;雲南省文史館館員。

雲嶺,橫斷山係中麗江、維西境雲嶺山脈,非泛稱。

此聯鐫懸黑龍潭龍神祠門楹。

趙浩如題玉龍雪山雲杉坪聯

雲噓絕壁橫金帶

雪舞冰峰擁玉龍


葛景龍題玉龍雪山旅遊索道起點站

雪嶺接蟾宮,寂寂月精,玉龍作伴

嘉賓登夢境,皚皚山貌,盤古著妝

【作者簡介】葛景龍(19—)

聯載《雲南風景名勝楹聯選》。


趙椿題玉龍雪山

一領輕紗,朦朧玉女含羞麵

十三長劍,粉碎天王貴胄身

【作者簡介與注釋】趙椿(1937—),鶴慶縣鬆桂鄉人,雲南大學物理係教授,中華對聯文化研究院研究員,雲南省楹聯學會副會長兼楹聯研究所所長,英國皇家研究院名譽院士。

輕紗,喻玉龍山浮雲。  朦朧,形容詞用為動詞,使動用法。


趙椿題虎跳峽

誰見大蟲曾跳峽

我驚利劍已穿天

【注釋】老虎被稱作“大蟲”,最早記載於晉代幹寶的《搜神記》。

 

夏學忠題虎跳峽回文聯

虎跳峽穀峽跳虎

龍騰金沙金騰龍

【作者簡介】夏學忠(1938—1993),香格裏拉市建塘鎮人,藏族;虎跳峽鎮中心衛生院原院長;1989年被中組部評為“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1991年被衛生部評為“全國鄉鎮衛生院優秀院長”。

 

袁基宏題虎跳峽

玉壁十三峰,橫空萬仞,銀石為屏,絕頂龍飛山砌玉

金沙八百裏,懸瀑千尋,青蘿作帶,雄關虎跳浪淘金

【作者簡介】袁基宏(1925—1998)藏族,麗江古城人。麗江玉泉詩社會員。

 

蔡川右題虎跳峽

危崖鎖翠,一石江流曾虎跳

蔽日鑿天,數峰屏立正鷹揚

【注釋】蔡川右,雲南民族大學教授,雲南省詩詞學會原副會長。


張衝題虎跳峽2聯

(一)

水源冰川萬道,水急一瞬十天,水邊絕壁千仞,水截湖波百裏。億兆勞力,糧棉油煤,長流斯峽永世不絕

山頂白雪終年,山腰花木蔥蘢,山腳魚戲飛瀑,山外林禾遍野。五洲四海、春夏秋冬,風光在此同時並存

橫批:得天獨厚


(二)

金沙江上虎跳澗

玉龍山中貓鑽天

【作者簡介】張衝(1901-1980)原名紹禹,又名維新,字雲鵬,彝族,雲南瀘西縣永寧鄉(現劃歸彌勒縣)人,抗日愛國將領。雲南解放後,任省人民政府副主席,西南軍政委員會委員、西南民委副主任兼涼山臨時軍政委員會主席,對邊疆和大、小涼山等少數民族地區的地民主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的順利進行發揮了特殊作用。曆任雲南省副省長、省民委主任、中共雲南省委委員、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當選一至五屆全國人大代表,任全國人大民委副主任、全國政協副主席,為彝族第一個副國級領導幹部。

1956年以後,張衝主要致力於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多次考察全國和雲南各地水利水電建設,逐漸形成了一整套水利建設思想。他曾先後9次穿越險峻的虎跳峽,對開發金沙江虎跳峽水電提出了一整套方案,並有感而發,撰寫了這兩副對聯。


楊陸“雪山十二景”景名綴聯

清代納西族詩人木正源(羲民)有《雪山十二景》組詩,頗負盛名,乃以十二景名綴之為聯。

麗江雪嶺真超絕:摩天龍甲生雲舒卷,偎麓玉湖倒影湛瑩;嶺熠銀燈炫焰泠光,雪寒高峽劈流激浪。便暮靄蒼茫,好賞心暝後夕陽染瓊巔。最難忘、綠雪奇峰歎觀止

滇北泉城自靜幽:煦煦三春煙籠彌蒙,依依九夏嵐蒸縈繞;城迎夜月雙輝皎潔,泉映晴霞五彩潺湲。當晨星寥落,方悅目曉前曙色暉甍頂。尤愜怡:白泉洌液來古今

【作者簡介與注釋】楊陸(1951—)字原霽,中國楹聯學會會員,雲南省楹聯學會常務理事,麗江玉泉詩社副社長;本書編著者。

原十二景名中,有“雲、玉、月、色”4字重,又少數景名非平仄交替。因將“晴霞五色”改“晴霞五彩”,“白泉玉液”改“白泉洌液”;“金江劈流”改“高峽劈流”,“六月雲帶”改“九夏嵐蒸”。

此聯鐫懸麗江獅子山萬古樓北向門楹。楊宏坤書丹。

5、外地題詠玉龍雪山之聯


玉龍雪山秀出天外,竟形成了本土之外周邊地域的景名(如劍川八景之“玉龍晴雪”)、寺名(如鶴慶龍華山“雪峰庵”)、匾額題詞(如劍川石寶山海雲居山門“雪嶺在望”匾)和詩、聯。這些景、寺、題、詩、聯不存在於麗江,卻因了玉龍雪山而出現在他鄉,成為玉龍山風景文化資源不可或缺的組成。

此謂周邊地域或他鄉,是行政區劃亦地理之別,主要指麗江以南的大理點蒼山,劍川壩與劍川石寶山、鶴慶石寶山和龍華山、賓川雞足山、永勝西關等地。唯有在這些南鄰地域,可遙瞻玉龍雪山主峰“扇子陡”那輝耀天際、潔如瑤島瓊閣之姿。這熠熠銀峰嵌融在彼鄉的山光水色間,成了其地的一道特色風景。於是,玉龍雪山“走”出了本士,不止是麗江一地的景觀了。

(本節略注釋)

 

大理點蒼山將軍洞廟門聯 

 

登蒼峰,眺玉龍,雄姿悠悠瓊瑤閣

臨古寺,覽夕陽,勝景處處鸚鵡洲

 

明.楊慎題劍川石寶山摘句聯

 

花點金山紫

雲連雪嶽青

 

明.閃應雷題劍川石寶山聯 

 

垂垂銀溜千峰雪

颯颯晴濤萬壑鬆

 

明.王廷表題石寶山金頂寺聯

 

嵯峨遠削三峰玉

爛熳叢開二月花

 

明.擔當和尚題石寶山金頂寺聯

 

買得鬆陰三十裏

撥開雪蹬幾千層

 

清.周開龍(衡嶽道人)題石寶山金頂寺聯

 

雄範聳觀,看劍海揚波、雪山拱玉

梵音遠播,知毒龍貯器、關虎潛林

 

清.黃元治題劍川石寶山海雲居聯

 

劍海開明鏡

雪山列畫屏

 

清.李發甲題劍川石寶山海雲居聯

 

方丈雲生座

蒲團雪照衣

 

民國.趙藩題劍川石寶山海雲居二聯

 

雪嶽屏高下

湖波鏡曉昏

 

過半功夫,更須曆級參金闕

大千世界,恰好開門見雪山

 

民國.張昭麟題石寶山金頂寺聯

 

堆來白雪群峰玉

開遍黃花滿地金

 

馬福民題劍川石寶山海雲居聯

 

拔地高飛居雲海

峰巒野色一山青

 

清.楊達題鶴慶龍華山雪峰庵聯

 

北嶽聳銀屏,雪作霞衣迎曉日

東山起霧嶂,峰騰雲海作仙槎

 

民國.趙嘉根題鶴慶雲鶴樓聯

 

蛟野龍鄉,蛟龍仰拱玉龍嶽

鳳儀鶴慶,鳳鶴來朝雲鶴樓

 

清.《永北直隸廳誌》題寫永勝名勝二聯

 

迤邐而來,宛長虹之貫日

嵯峨成像,如天馬之行空

 

玉筍尖排,高接三台之瑞

銀峰壁立,乍生六月之寒

 

(佚名)題永勝靈源箐聯

 

流水暗穿雲樹下

雪山高送夕陽來


6、納西族特色聯


麗江納西族在盛行漢語聯的同時,還有著如下三類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聯語,可合稱為“納西族特色聯”。

其一為漢語、納西語雙語聯。即同一副對聯能以漢語、納西語分別釋解;就字麵可知其漢語內容,而以納西語讀來,另是一種意義,兩者“各說各”而合而為一。

其二是采用漢字記音,而與漢語字義、語意均不相幹的納西語對聯。因而不會納西語的人便“望文無可生義,讀來佶屈聱牙”,必須以納西語來識讀。

其三是以納西族東巴象形文字書寫的對聯。此中,多為對仗句的納西族諺語、格言,也包括以東巴文字書寫的傳統的和新創作的漢語聯。

此三類“納西族特色聯”是筆者的概括。之所以不總稱“納西語聯”,就因其中有漢語、納西語雙語聯,不單納西語了;不僅是語——口頭語,又有著“文”(東巴文字聯)的形式,而獨特的東巴文字聯亦不能囊括其它兩類;純粹納西語的對聯,形式上又采取漢字記音。因此,宜將如上三類合稱“納西族特色聯”。

從語言學看。納西語與漢語同屬漢藏語係,納西語為藏緬語族彝語支中,一種獨立的分支語言。雖然從語族層次就已分離,畢竟“同根”,這就使以納西語創作對聯有著一種天生的可能性。不僅納西族,也有其他少數民族語(如白語)與漢語的雙語聯。而且,駢儷的根源不僅在於語言和文字,還在於其“相須”、“成對”的對稱,呼應之美植根於各民族自遠古以來積漸形成的哲學體認和思維習尚。自然,由於兩種語的用詞與音節、詞性、聲調、詞序和語序的不同(如吃飯”,納西語為“飯吃”,語法上是動賓倒置;東與西,漢語隻需用這個單音詞或雙音詞東方、西方,納西語則須三音詞“你美土”“你美穀”,這就直接影響了對聯的字數相等),從而難以做到雙語聯能兼顧兩者,在字數和結構、對仗、平仄上一一對應,均符合聯律,隻能是大體契合。但納西人樂此不疲,古今相繼。

雙語聯以及納西語對聯的產生,即因納西族對漢語對聯的景慕、 喜愛和仿效,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文化向心力,也體現了納西族對本民族語言與生俱來的深厚感情。

(1)漢語納西語“雙解聯

清.楊元之題北嶽廟三多閣聯

 

三多得願意

八極告新猷

  

【作者簡介與注釋】楊元之(約1848一1892)字用九,麗江古城人,納西族,清代廩生,以特有詩才著稱——他對納西民歌民謠極感興趣,所寫漢文詩常具納西民歌風格;每年撰寫春聯,必求漢語、納西語雙解,其作品多已散失,所作《重到文峰寺》即一首典型的漢語、納西語兼通之詩:

“暮多好山色,庭菊冷露滋。佛心徐可覓,佳哉宣意移”

此詩漢意自明,納西語意則為“不見日久啦,又至此山行。但聽百鳥唱,好似誦佛經”。

上聯中的“三多”,為納西族信奉的保護神“阿溥三多”;“八極”,八方極遠的地方,指普天下;“告”,宣告;“猷”,計劃、謀劃。

全聯漢語意:(希望)得到三多神同意,八方宣告(我們的)新計劃。

納西語——“得”讀如“特”,表示動詞“願”的指向,即向三多神求願;“意”讀如“耶”,音調拖長,為語氣助詞;“八極”為莊稼;“告”為好;“新”為襯詞:“猷”意為請…給予。

漢語聯:“三多同意眾盼/八方宣告新猷”

納西語聯:“祝願三多種/保佑莊稼好

 

民國楊鑒勤撰雙語聯

 

當瓦碑在豫

庫實課留湘

 

【注釋】用作納西語的“當瓦”為“瓦當”的倒裝,瓦當即筒瓦的瓦頭,上有圖案或“瓦當文”。“豫”即河南,“湘”即湖南;“庫“指糧倉,“實”為充盈;“課”指稅糧。

全聯漢語意:瓦當碑在河南出土;豐年處處糧庫充實,國家的儲備糧就留在湖湘(無需調運它地了)——古諺“湖廣熟,天下足”,謂湘省係國家糧儲之地。

納西語——“當瓦”為臘月;“碑”為雪;“在”為降、積(雪);“豫”、“湘”則為語氣詞。“庫”、“課”在此同音同義,意為歲,年;“實”為“新”;“留”為美。

漢語聯:“瓦當文字碑,出土在豫省/豐年庫充裕,儲糧留湖湘”。

納西語聯:“臘月大雪降/新年光景美”。

 

老來古大受

幸必好自吟

 

【注釋】全聯漢語意:老來自古大受(禮遇);凡有幸事,必好自己吟詩。

納西語——“老來”諧音“老勞”,意為健康、有體力;“古”為好;“大”為都、皆;“受”為說。“幸”諧音“係”,舌頭;“必”諧音“鼻”,意為味辣——納西人喜鹹辣醬菜;“好自”諧音“哈資”,吃飯;“吟”諧音“儀”,味美。

漢語聯:“高壽老人,自古受禮遇/稱心幸事,我必欣吟詩”

納西語聯:“身體健康人稱善/佐餐味辣吃飯香”

 

習宏一撰雙語聯


雅閣錦堂留有韻

日騰友眾好詞吟

 

【作者簡介與注釋】習宏一(1926-)麗江古城人,納西族,中學教師。

全聯漢語意:閣樓清雅,華堂錦繡,便留有韻致;明媚麗日,好聚眾友作詞吟詩。

納西語——“雅閣”為家;“錦堂”諧音“幾耽”,意為房院;“留”為美、富麗;“有”、“韻”均語氣詞,表讚歎。“日騰”為喝酒;“友眾”為敬煙;“好詞”諧音“哈資”,意為吃飯;“吟”同上聯:味美。

漢語聯:“雅閣華堂留韻致/麗日友眾好吟詩

納西語聯:“居家庭院裝修美/傳煙敬酒吃飯香

 

楊世光撰雙語聯

 

吉錦居凰,庫世庫樓博

美盤堆玉,喜門喜語長

 

【注釋】納西語一吉,水;錦,流;居,山;凰,綠;庫,年;世,新;樓博,意為迎接(新春);美,天;盤,白;堆,地、地方;玉,明麗;喜門,世間人們;喜語,人生處世;長,諧音“恰”,安樂、舒心。

漢語聯:“吉祥的錦屋居風凰,樓上庫房藏琳琅/美麗的盤子堆珠玉,喜慶門第喜語長”

納西語聯:“水瀉山青,新年迎吉旦/天光地亮,盛世樂人生”

 

楊世光化雙語匾文為雙語聯

 

天雨留芳魅

熹江誇玉藍

 

【注釋】此聯據著名的雙語匾“天雨流芳”改寫為聯。

納西語——“天雨”,書本;留(流),看;魅,表祈使語氣詞;熹江,意為“對他人”;誇五藍,讀作誇又勞,意為“有益於”。

漢語聯:“天雨留芬芳魅/熹江誇碧王藍”

納西語聯:“請去研書卷/但求利眾人”

 

楊世光化古聯為雙語聯

 

擊拍歌幽閣

嗬寒攏紫燈

 

【注釋】此聯化用“海為龍世界/雲是鶴故鄉”古聯,因顧及漢語聯平仄,上下支內容在納西語聯中作了調整,納西語——擊拍,白雲;歌,鶴;幽圖,家;嗬寒,碧海;攏,龍;紫燈,居所。

漢語聯:“擊節歌幽雅之閣/嗬寒攏紫紅之燈”

納西語聯:“鶴翔白雲裏/龍騰碧海間

 

(2)漢字記音納西語聯

納西族古語 勸世聯

 

喜餘索孟森

匿瓦布孟尼

 

【注釋】納西語—“喜餘”,處世;“索孟森”,學不完;“匿瓦”,時間、光陰;“布孟尼”不要消磨、虛度。

聯語:“處世學不完/光陰莫虛度”

 

納西族古語 嘲諷惡人聯

 

素胯唔胯本奪胯

喜拿窩拿怒美拿

 

【注釋】納西語—“素”,相貌;“唔”,本質;“本奪”,行為、做事;“胯”,壞。“喜”,人;“窩”,骨子裏;“怒美”,心腸、心地;“拿”,黑。

聯語:“相貌壞,本質壞,行為更壞/人麵黑,骨子黑,心地最黑”

 

清.佚名題阿喜太子洞聯

 

兄難弟難立

大宋小宋篇

 

【注釋】此聯鐫刻於玉龍縣龍蟠阿喜“太子洞”的岩壁,無落名,題款:“江左古記”。

江左,古時敘地理,背北麵南,因以東為左。龍蟠鄉位於石鼓鎮以北至虎跳峽口一帶,處金沙江峽穀東岸,故雲江左。“古記”,表明係記述此方古俗。

太子洞位於一道東西向峽穀的北崖間,深僅4米餘。洞中央是座約一人高的鍾乳石基底,上連鍾乳石柱直撐洞頂,石柱正中,赫然一尊天然形成的棵身男子石像,高30來公分,通體黑色,頭,臂,身形畢肖,男根巍然,石像之前供有石香爐。這石像便是“太子”,前來祭拜求子的婦女拋銅錢於石像的男根。從一旁石坎登上,石柱背後是座長寬約一張床大小的石台,是來此朝拜過夜的婦女與中意的男子歇息之處。本村人士,玉龍縣非遺辦主任和華璋先生於《阿喜太子洞》一文指出:太子洞的實質,就是當地古時生殖崇拜之所,也是先民青年男女相悅夜宿之處。古俗如此,無須諱言者。

這副漢字記音的納西語聯卻又特殊:“兄,弟”“大,小”與漢語語用義,但不同音,需以納西語讀(文字略,請聽語音詳講) 

原來,此聯係作者化用了我國傳統蒙學讀物《幼學瓊林·兄弟》中的聯語:

元方季方俱盛德,祖太邱稱為難兄難弟

宋郊宋祁俱中元,當時人號為大宋小宋

東漢時的元方、季方是兄弟倆,元方的兒子長文、季方的兒子孝先,爭論他們的父親誰優誰劣,問到祖父,任太邱令的祖父告訴兩個孫子:“元方難(nan)為兄,季方難(nan)為弟,”意思是元方、季方才智品德難分高下,宋郊、宋祁也是兄弟倆,同科並中進士,小宋(宋祁)即那首傳誦幹古的《玉樓春》“…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作者,後世以“元方季方”“大宋小宋”稱兄、弟才德俱優。

聯語:“為兄或為弟/任由喜願誰”

自然,這裏的兄、弟,並不指問胞兄弟,是指同來求愛男子的年齡大小。

 

民國.陳可軒等麗江旅昆鄉友賀唐樹模包子店聯

 

納若冒土起,溢美普餘

究俗匹色耶,日騰酷南

 

(注釋略)

聯語:“納西男子賣包子,價廉味美/生意賺錢該請客,酒好菜香”

 

佚名 麗江地名趣聯

 

溝羅騰律姆自增

阿什餘布打鼓堆

 

(注釋略)

聯語:“看著鏡子剃胡子/拿著筷子敲鼓兒”

 

佚名 諧趣聯

 

依齒若,依可落擬依齒

居杜美,居裏課擬居杜

 

(注釋略)

聯語:“昆明男子,陶罐窯中碼陶罐/劍川婦女,蔓菁地裏收蔓菁”

 

佚名 針貶為官腐敗聯

 

你備吾克唉哈又

版拉日提咪趕唱

 

(注釋略)

聯語:“釣魚放鷹喂妓食/打牌喝酒玩女人”

 

光義街某戶龍年新修房院門聯

 

龍本奔土吉是次

納西喜餘花華色

 

(注釋略)

聯語;“屬龍歲新修房院/納西人樂享升平”

 

(3)東巴文字聯

 

玉龍山高峻

金沙水流長

 

玉龍山巔堆玉石

金沙江裏湧金沙

 

金沙江畔觀魚躍

玉龍山前聽鹿鳴

 

玉嶽開顏迎遠客

金江起舞宴佳賓

 

白雲無骨,悠悠纏峰頂

流水有聲,潺潺淌穀間

 

陽光和煦莊稼好

牧草豐盈牛羊增

 

室雅何須大

花香不在多

(趙淨修)

 

白鶴長壽蒼天賜

青鬆永翠大地贈

(嵌於古城區老年活動中心臨街牆麵)


木府鐫懸大門楹聯”鳳詔每來紅日近/鶴書不到白雲閑"係木泰僅存的《兩關使節》一詩之頸聯


木增所書古聯“花鳥乃多情好友/詩酒真無量福緣”


“談空客喜花含笑/說法僧閑鳥亂啼”今存墨跡,木增撰並書


清代李洋題玉峰寺聯“倚雪嶺而鏡玉湖,一派清空,一點俗塵總不染/由芝峰以望文筆,三山聯絡,三乘妙法本同源"


普濟寺聯“鹿樵徑古鬆垂蓋/魚梵聲希石點頭”係清嘉慶年間麗江知府王厚慶題書


民國楊鑒勤的玉龍雪山長聯(麗江古城文萃園)


嵌雪樓門聯“雪山觀自在/玉水活如來”,清代時題寫在黑龍潭畔玉河村的通化寺,該寺前身為清康熙年間所建的玉河書院。



和萬寶撰寫的東巴字及納西拚音對聯(白沙鎮玉龍完小)


古城區老年活動中心臨街牆麵東巴字對聯


玉水寨神門上的東巴字對聯


書畫展上的東巴字對聯(和品正書)


【留言精粹】


木琛:陸老精神飽滿!期待陸老新書問世!

楊傑宏:自始至終,慷慨激昂,抑揚頓挫,頭腦清晰,出口成章,這是什麼一種精神啊!聲情並茂,深入淺出,內容豐富,一堂精彩的麗江楹聯課,半部深厚的麗江文學史,受益良多。感謝謝楊陸老師!

楊樹高:陸老是專家(專攻楹聯),又是雜家(……)!

和誌華:麗江對聯世間奇,滄桑乾坤日月長。

楊春和:以前到的麗江/走馬觀花/好像是到了一個“假的麗江”/不信/聽一聽/楊陸老講講“麗江楹聯”。感謝楊陸老師,滿滿的幹貨!


李之典:楊陸老師挖掘得深,研究得透,是麗江楹聯的集大成者。

楊爾剛:讚霽源(即楊陸)釋麗江楹聯:聽罷楊師釋古聯,珠鞏妙語勝華筵。江城不乏登峰句,後浪高歌再向前。

楊福泉:楊陸兄對麗江楹聯深有研究!

李群育:楊陸所談,知識性、趣味性、資料性、思想性俱佳。充分體現了納西族的中華文化認同的特色。

和鳳偉:楊陸所談,知識性、趣味性、資料性、思想性俱佳。充分體現了納西族的中華文化認同的特色。術業有專攻,天道酬勤。

張喜龍:詳實有趣,洋洋大觀,見解獨到,資料珍貴,成書可賀!

和若群:楊老師曾經熱情幫助我買著了價廉物美的水泥磚;今天,我在微信上有幸聽到了楊老師的課後又受益匪淺,我多想向楊老師好好學習對聯寫作知識!再次感謝給我們提供這麼好的知識講座錄音及文字內容!

王雁:麗江的楹聯的確很有特色,婚喪嫁娶,大門堂屋廚房,各不相同,代表了主人的情誌,也是優秀書法作品,像麗江這樣的楹聯已不多見了,越來越多的地方已被印刷品、商業贈聯(暗含商家廣告)替代,所以麗江特色楹聯越發難能可貴,期待楊陸老師的下期!

木誠:楊陸老師的講座真的好精彩,"熟能生巧"。可見專攻之深。今天聽完了上部分,期待下部分!


【主講人簡介】楊陸,知名學者、詩人。是麗江楹聯、木氏土司曆史、麗江詩文等文化方麵的專家。

猜您喜歡

評論區

猜您喜歡的對聯及詩文:

楊陸麗江

對聯分類

對聯知識

熱門對聯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