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興與大家交流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國粹”之一——楹聯,在譽為“滇人擅聯”的雲南省被稱為“楹聯大縣”的麗江楹聯(指原麗江納西族自治縣)。
麗江黑龍潭得月樓的楹聯
有這樣讚譽的市縣並不多,省會昆明而外,就是滇西的大理、麗江、鶴慶、劍川、巍山,還有滇南的通海、石屏。通海以秀山的“匾山聯海”著名,石屏主要是“雲南唯一的狀元”袁嘉穀的楹聯作品(他名氣大。民國時期,麗江束河民族醫藥世家、“壽元豐”和潮(海樓)的墓聯,就是專請袁嘉穀作的)。麗江自明代發端、高品位的木氏土司楹聯延續而今,積澱深厚,佳聯迭出,而且有著獨具特色的納西族特色聯,這個讚譽是實至名歸。
因而“楹聯”這個題目其實很大,它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堪稱博大精深。原先講中國古代文學,在詩經、楚辭、漢賦之後,中古以來就隻稱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現在有不少專家提出:應該是“明清小說與楹聯”。從明清代到民國,就楹聯的體量、普及程度和光彩,它確實形成為一個文學的高峰,早已是一種獨立的文學藝術體裁!曆經文革浩劫,重又複興。
我從2012年以來,先後應邀在雪山書院“麗江講壇”、麗江廣播電視台、古管局所轄名人故居或紀念館、雲大旅遊學院、玉龍縣“玉龍大講堂”、大研街道辦事處、古城區政協、文林學校等多處講過楹聯。除了因廣播電視節目限定20分鍾,有的是實地隨機講解而外,一般都在兩個鍾頭左右。兩個鍾頭隻可能大體介紹。群裏安排我在今晚和明晚講,我的題目是“漫談麗江楹聯”,今晚講對聯的產生、源流發展及其特性;明晚講麗江楹聯的發端、特色、為何500多年來至今長盛不衰,以及最能體現麗江地域與民族特色的“玉龍雪山聯”、外地題寫玉龍雪山的對聯,我多年來一直考察的“納西族特色聯”——這幾個部分,是我準備出版的《麗江古今楹聯》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我講之後還留點時間,請大家提問題作個互動,咱們共同探討。謝謝大家!
我們首先誦讀一副描寫麗江玉嶽金川、古城風貌的名聯:
一萬裏金江滾滾南來,到此間忽曲忽折、浪湧波洄,形勢不殊黃河套 數千仞玉嶽巍巍直上,喜今日宜畫宜詩、年豐物阜,城郭宛在白雲間
一.什麼是楹聯
1、概念 對聯﹦楹聯﹦聯語﹦門聯。
“對聯”是以對仗的特性而言;“楹聯”是以其使用場合而言(張貼於門楹、楹柱);“聯語”是就其表達內容而言;“門聯”也是以其使用場合而言——麗江清代詩人楊品碩的《麗江竹枝詞》就說“門聯春貼亦堪誇”,特別強調大門兩旁張貼的這副楹聯,這是一家人的門麵啊!它無言地代表、顯示著這家人的誌趣、價值取向和精神狀態(“飲玉泉水行無愧事∕對雲嶺雪修清白身”“鼠因食絕離家去∕狗為主貧放膽眠”)——豈止“詩言誌”,門聯也“言誌”啊!
2、定義 對聯,究其本源,言其本質,是漢語言文化;它是中華語言獨具、以對仗工整、平仄協調的對偶句表達內容,寫於紙上、布上或刻在竹、木、柱子或門楹上的一種民族文體、傳統文學藝術形式,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
“楹聯者,對仗之文學也”,這種語言文字的平行對稱,與我國古代哲學中的“太極生兩儀”,即把世界萬事萬物分為相互對稱的陰陽兩半,在思維本質上極為相通。
對聯與書法的美妙結合,又成為中華民族絢爛多彩的藝術獨創。
3、文化遺產 2007年國務院公布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楹聯習俗”名列其中,編號Ⅹ—62。釋評為:“楹聯習俗,在華人乃至全球使用漢語的地區以及與漢語漢字有文化淵源的民族中傳承、流播,對於弘揚中華民族文化有著重大價值。”文化部提議:應申報“中國對聯”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4、“對偶句”的3個階段 對聯不是憑空而來的!從我國上古歌謠中的勞動歌如“斷竹、逐肉”,進而“鑿井而飲,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之類的對偶句,到起源於東漢、興起於魏晉而盛於南北朝時期的辭賦——駢偶階段(如“初唐四傑”之一王勃的《滕王閣序》),再到形成於唐代的律偶階段(即格律詩中的對偶句。這種詩體又稱“近體詩”,有五言、七言兩種形式,每首八句,中間二聯習稱頷聯、頸聯,必須對仗)。
唐初蔚然成熟的格律詩,充分推進了“對稱工整,玉潤雙流”的對聯文學創作。在唐詩漸而走出文人的象牙之塔,以至“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誦琵琶篇”,到了晚唐時期,從律詩中遊離出來的對聯便獨立問世了,而且日益走向了民間。(“彈弓叉”之喻)
5、楹聯的出現與發展 本來,中國古時就有了在春節辭舊迎新之際懸掛桃符的習俗,據說桃木有壓邪、驅鬼的作用。古人在桃木板上畫上叫做神荼、鬱壘二神的圖像,懸掛於門上,意在祈福滅禍。後來為了省事,就直接在桃木板上寫上這兩個神之名。這就是桃符——門聯在形式上的來源。“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的《元日》詩,就寫的這一習俗:“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到了五代時期,那副被視為中國最早的春聯出現了——“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這是五代十國時期,後蜀皇帝孟昶撰寫的。五代之後的宋代,對聯已經由木製的桃符演變成為紅紙書寫,所以有了這樣的記載“自推而用之楹柱,蓋自宋人始。”到了明代,因太祖朱元璋的大力倡導("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朝野相應,對聯愈加流行。明、清兩代,發展為對聯創作的鼎盛時期,乃曆近、現代至今而不衰——所以文學界提出:應稱之為“明清小說與楹聯”!如周善甫先生言:“從金鑾寶殿,到牛欄馬廄,從通都大邑到窮鄉僻壤,舉凡華人井突之所在,俱可見它高張津要的身影。直到如今,它仍參與到社會生活中:頌、祝、慶、節,喜、笑、怒、罵,狀景、抒懷、諷喻、訓斥,居然未失其暢茂的生機……”社會家庭中,除了每年必用的春聯(包括大門、堂屋、楹柱、廚房以至農村的畜圈),還會有婚喪嫁娶、建房、喬遷新居以及祝壽、修製家譜等等,都要以對聯裝點,再就是客廳聯、書齋聯、友人題贈之聯;作為機關單位,要采用表現這個單位職能的春聯、慶典聯等;社會重大事件,如麗江解放、自治縣縣慶、國慶大慶、藝術節等等,都要采用慶典聯;又如愛國衛生運動、維護城市交通秩序、文明城市創建等等,都喜用朗朗上口的對偶句即對聯形式來作宣傳;千千萬萬的家庭都收存的四大名著、許多古典小說中都有對聯,連這些名著的章回小說回目都是對聯,如《三國演義》的第一回就是:“宴桃園豪傑三結義∕斬黃巾英雄首立功”,《水滸傳》如“朱貴水亭施號箭∕林衝雪夜上梁山”,《紅樓夢》如“情切切良宵花解語∕意綿綿靜日玉生香”,《西遊記》如“悟空大鬧金兜洞∕如來暗示主人公”。麗江和進士的“兩院門窗千斧破∕百年花木一朝摧”……可算是納西族文人的黑色幽默了!永勝的“煙鍋子,寫對子,節約辦事∕草繩子,背孫子,縮緊開支”……傳神地表現了貧困時期的農村麵貌;此聯的橫批更絕:“勤儉持家”,使人忍俊不禁!文革後期麗江農村的一副結婚聯:“家住長水豐產區∕門迎黃山先進人”,充滿了喜慶中的自豪。
對聯的運用,在我國十分廣泛。我國周邊的越南、朝鮮、日本等受中華文化影響深遠的國家,鄭和下西洋到過的南洋各地,以致美國、加拿大的唐人街都有楹聯(以及漢字書法),我國楹聯學界多次作過考察,證明它們其實都是中華楹聯。所以說:楹聯是“國粹”!
6、為何隻有漢語才產生了對聯 全世界幾千種語言中,隻有漢語(詞根語,表意文字)以其獨具的一字一音、一音一義,字形方正(西方稱為“幾何圖形似的方塊字”)與同節奏分明、聲調抑揚的特性,才能造成文字的形、音、義均兩兩相對、講求形式美的兩個對句,加之漢字書法與聯語內容表達的意境,才形成為中華民族“獨擅而專美”的對聯藝術。在具有多種“格”、“性”與繁複詞尾變化的外文中是不可能出現對聯的。日本是深受中國文字和文化影響的國度,上世紀初的一位日本學者於其《三隻眼睛看中國》書中對此作了歸結:“更偏重於形式的,便是他們的文字、他們的文章了……這形式的對句,對單音的中國文字才有效;複音字音有長短之差,所以不能發揮效力。”
還有著更深層次的哲學思維原因。如著名學者周汝昌先生於《當代楹聯墨跡選·序》所說:“駢儷的根源不僅僅是個文字問題,也在於哲學觀點和思想方法:人的神理運裁百慮時,就看到‘相須’、‘成對’這一條矛盾統一的客觀真理。以‘陰’‘陽’來概括宇宙萬物的認識,幾千年來就成立了,是最好的證明……講楹聯這一切,離開這一層道理就更覺可異了。”當代國學家納西族周善甫先生對此也有類似的論述。貫穿於祖國古代儒、道、陰陽諸家哲學的最高範疇,是陰陽和五行思想,在納西族哲學觀念中同樣起源很早,說明了納西族與同中華哲學思維的同一性。外國民族並非看不到事物的兩麵性,然而一切表音文字中複雜的語法形態變化,使其每個詞的長短、發音多少均不同,便無法構成兩句相對,無由出現詩聯、楹聯這種形式(“這是一本書”的英語表述……)。就拿納西語來說也存在這種情況,比如,漢語對聯往往以東南西北來對春夏秋冬,每個方位或季節都是單音字,納西語的南、北就得用雙音詞“溝律”、“姆律”,東與西,更得用三音詞“尼美土”、“尼美穀”,字數不一樣,無法對偶了。
楹聯大家餘德泉曾將春聯“又是一年春草綠,依然十裏杏花紅”譯為英文:
This year spring grass is green again Ten miles apricot flower is red still 這 年 春季 草 (正) 綠 再次 十 英裏 杏 花 (正) 紅 仍然
我們可以看到,字麵上對得很整齊的這副譯為英文的對聯,由於是兩種語言體係,詞序、語氣到底不同,句意譯來無誤,但就隻覺得僅僅是敘述自然界的物候,漢語聯的那種意境和韻味,幾近消失了!如果以另一副春聯“月無貧富家家有,燕不炎涼歲歲來”來作英譯,更無法兼顧“炎涼”的雙關意義,因為世態炎涼的意義,英語是另一種表達,對譯出來就成了一段很長的散文,根本無法形成對偶了。故而隻有按字麵天氣冷熱的意義,譯為“hot or cold”。詞義是翻譯成功與否的關鍵,本已難顧及不同語言的用詞和語序的“逐詞移譯”,更是難以兼顧漢語詞彙的這種多義性。為宣傳中華文化,將中國對聯翻譯介紹給外國讀者,意義無疑是積極的,但英美人閱讀這副譯聯,如果不將此中包含著的雙關意再作詮釋,他們怎能領會漢語言的精妙?反而覺得中國人描寫春燕歸來太“小兒科”了!
漢語詞彙中的雙關意特性,相當普遍地存在。古詩如李商隱《無題》:“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絲”、“思”同音而音義雙關,形象相連,絲即思,思如絲,思戀之情綿綿如絲至死方休。民歌說:“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晴”、“情”同音雙關,表麵說的是雨與晴,隱含著的意義卻是試探意中人是否有情。毛澤東詞“我失驕楊君失柳,楊柳輕揚、直上重霄九”,巧用了楊開慧烈士之楊與楊樹之楊同音同形、柳直荀烈士之柳與柳絮之柳同音同形這樣的雙關意義,由生活真實,創造出楊、柳兩烈士浩氣長存、萬裏長空為忠魂舞這樣的浪漫主義藝術形象。外語中沒有這種諧音雙關,翻譯之時無法處理這種諧音雙關,這些藝術的精華就在翻譯過程中被泯滅了。任何巨匠高手,都難於盡善盡美地,用另一種語言再現這種藝術審美效果,尤其中華詩、詞和對聯的格律及其韻味,無法用另一種語言再現。
7、楹聯的特性即基本要求,有如下4條:
1.字數相等 這是最起碼的要求!文革時期視傳統文化為“封資修”,對聯也被冷落了。結婚對聯往往采用領袖詩句“中華兒女多奇誌∕不愛紅裝愛武裝”,老人去世居然也用領袖詩句“梅花歡喜漫天雪∕凍死蒼蠅未足奇”——以上兩例並不是對聯,因為結構、詞性都不對仗(作說明),字數是相等的。當時有許多單位的大門上乃以林彪的題詞“大海航行靠舵手,幹革命靠毛澤東思想”為聯,這兩句7字的9字,當然不是對聯。我至今記得55年前考入麗江一中時,學校禮堂中的那副楹聯:“四卷雄文是……卅七詩詞乃……”下支正是為著字數相等,才簡略了數字、省略了量詞,做到了字數相等。
字數相等,還隻是4個基本要求之一,並不是隻要字數相等就是對聯了。麗江有家餐館以對聯形式鐫刻懸掛的是:
來自江邊奉科的土雞好吃不貴實在消費
來自金沙江峽穀的高粱酒隻暖心不打頭
都是17字,但詞性、結構都不對仗:說地點是4字與5字,說特色是4、4與3、3,對不起來。很遺憾,這隻能說是一種招攬生意的口號,不成其為對聯。
2.詞性、結構對仗 (五嶺逶迤騰細浪;金沙水拍雲崖暖;雲霄雨露興喬木(霞)∕笮國山河鎮世家——因此我國的古代韻書就有了諸如“天對日,雨對風,九夏對三冬”之類對仗口訣。從一字聯到五言、七言聯到長聯,無不這樣要求對仗。有副經典的一字聯“墨∕泉”,不僅是名詞相對、平仄相對,甚至采用了拆字相對——墨字的上半為黑,泉字上半為白,各是顏色的一種;墨字下半為土,泉字下半為水,各是五行的一種。黑土對白水,極為工整。二字聯,如春花對秋月、書山對學海——擴展為7字聯,便是那副著名的“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三字聯如水底月對鏡中花,孫行者對祖衝之、胡適之——一樁著名的清華大學軼事!當年陳寅恪先生讚歎說:“有這三個字,入清華哪個係全行!”他陳述了在入學考試中出對子的四條理由:
1.可以測驗應試者能否分辨虛、實字及其應用;
2.可以測驗應試者能否分辨平、仄聲;
3.對對子可以檢驗讀書之多少及語藏之貧富;
4.對子可以測驗思想條理(強調了人的邏輯思維能力)。
三十三年後的1965年,陳寅恪先生追憶昔日這一命題,再次重申並闡述了這個學術觀點。1987、1991、1992年度的全國高考語文試題中,有了涉及對聯的辨析、選擇、填空題;2004年的15份全國語文高考試卷中,就有7份命製了對聯題,要求考生從中選擇對出下聯。隨新時期以來經濟文化蓬勃發展,對聯文化複興,對聯知識進入了中學、大學語文課本,湖南、江西等地的大學中文係相繼開招對聯學碩士研究生,對聯刊物、報紙、專集疊出,網絡對聯、對聯的社會應用十分繁榮。凡華人所在,就不同程度地有著大批對聯愛好者。有道是:“中華民族不可以無魂,炎黃世胄不可以無對。魂當標我族,對當頌我魂!”
近兩天,我還在網上看到了87年前陳寅恪先生出的那副三字聯的演變——“祖衝之圓周率三點一四∕孫行者起筋鬥十萬八千”、“乾隆爺寫詩句四萬三千”。
四字聯如青山不老對綠水長流,春回大地對福滿人間。五言、七言詩中的對仗就不必說了。六字聯如“竹雨鬆風琴韻∕茶煙梧月書聲”“行止無愧天地∕褒貶自有春秋”。很多民間趣聯都十分講求詞性、結構對仗:“雞饑盜稻童筒打∕鼠暑涼梁客咳驚”,“此木為柴山山出∕因火成煙夕夕多”。就連寫廁所的對聯也如此,據說江南才子唐伯虎曾應請撰寫一副廁所聯:“且看來客多情,甘解衣帶終不悔∕莫道此物無用,化作春泥更護花”……
關於字詞的對仗要特別說明一個問題:不規則重字(“楊柳依依∕雨雪霏霏”那是疊音詞而且對仗,再如“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回文聯自是特殊的一種,亦非不規則重字。總之對聯與格律詩一樣,忌用不規則重字,就連毛主席的詩,如《長征》,都有人指出此詩中的不規則重字,這不是“挑刺”、不尊重,是就詩的嚴謹格律而為。)
3.平仄相對 (以“王屋麻樓考世係”為例)——尤其不能仄仄腳或平平腳!上下支的最後一字是“腰眼”!“發發發”與“順順順”……褻瀆了對聯!
平仄相對是對聯唯一的聲律要求。關於平仄要特別說明三個問題:
(1)對聯並不需要押韻(律詩中的對偶句才需要押韻)。
(2)“失替”問題(“遙想元跨革囊”與“漫言宋揮玉斧”;《長征》詩例)。
(3)分辨上下支的一個訣竅……
4.內容相關 舉如“反對侵略∕學習下棋”,內容毫無關聯,不成其為對聯——這是很多楹聯書籍引以舉例的一副不合格對聯。或有人認為有關聯,那也過於牽強了!再舉麗江的一例加以說明——在遊客很多的四方街科貢坊南側,“科貢銀坊”鐫懸了這樣一副對聯:“表彰一門出三舉∕欽賜木氏雪花銀”……可見此聯不僅表達的內容散亂,同時也不符合前述對聯的第二個要素——詞性和結構的對仗。銀器是很有麗江特色的行業,本來是個很好的行業聯題材,但也就因其內容的散亂,而且不符合詞性以及結構的對仗,隻能“割愛”了。近30年來我搜集的麗江對聯有數千副,好多都因平仄不對立、詞性與結構不對仗,或者像此聯一樣上下支內容不相關,而割愛了。
以上所講的楹聯的特性,在許多楹聯書籍中歸納並不一致,以上4個特性是最基本的,隻要有一個不符合,就可認定是不合格的對聯,就像原先計劃生育工作做不好一票否決一樣。所以今天主要就按這4點來講,大家好記。實際上,由中國楹聯學會修訂、於2008年10月1日起施行的《聯律通則》,已將楹聯的基本規則確定為6條:
1、字句對等; 2、詞性對品;
3、結構對應; 4、節律對拍;
5、平仄對立; 6、形對意聯。
剛才講到的“失替”問題,其實已列入這6條基本規則中的第5條中,但也強調:“在保證平仄對立的情況下,對於平仄交替適度從寬。平仄對立的重要性要優於平仄交替。”所以,“失替”較之我講的平仄相對,是個較次要的問題,我在寫這副對聯時也就采取“從寬”了。
這裏還要就對聯內容的特性,特別指出感情色彩——春聯要求喜慶、熱烈,如“爆竹聲聲辭舊歲∕梅花點點迎新春”,何其喜慶!“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何其美好!“又是一年春草綠∕依然十裏杏花紅”何其明麗!抒情聯則要求典雅、動人,如鄭板橋的“春風放膽來梳柳∕夜雨瞞人去潤花”;格言聯要求思想深刻,如魯迅那副著名的詩聯“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喪挽聯,自應悲痛、哀婉,如“倚門人去三更月∕泣杖兒悲五夜寒”“風號鶴唳人何在∕月落鳥啼霜滿天”“悲聲難挽流雲住∕哭淚相隨野鶴飛”;墓聯,則要求莊重、緬懷並寄意,如“一生心性厚∕百世子孫賢”,等等。
(某家有人去世,愛好詩詞的親屬寫《賀新郎》詞以哀挽……)
8、楹聯的分類及其運用 對聯的分類,至今並沒有一種類似於數學公式、物理公式那樣的定論,這就因文學藝術的特性:見仁見智!而且因劃分的角度不同。當然大體上是有分類的——對聯本可以從不同角度,按不同標準進行多種分類。按照內容,可分為述事、狀景、抒情、論評等類;按照社會功用,可分為春聯、婚嫁聯、祝壽聯、吊挽聯、守製聯、墓聯、建房聯、喬遷聯、行業聯、勝跡聯以及一般聯;根據意義深刻程度的格言聯;根據有無軼事的軼事聯;就篇幅所分的長聯、短聯;根據適用範圍之通用聯、專用聯——剛才例舉的幾副經典的春聯就是通用聯,天南海北都適用;而專門寫玉嶽金川、麗江古城的春聯,就隻適用於麗江,成為專用聯;還有出句以征上支或下支的應對聯等等;還可以就用字、遣詞、組句等藝術技巧來分類,如嵌字聯“文筆聳青冥,每待雲箋書偉業∕林泉瀠古郡,從來黎庶仰魁星”——鶴頂格;“喬木長青,頡頏鵬翼三千裏∕戶樞不蠹,祝嘏詩翁九十春”——燕頷格),脫化聯(或稱“改造聯”)如佚名仿杜甫詩為玉嶽金川聯、春聯:“金江春色來天地∕玉嶽浮雲變古今”,回文聯(“雪飛雲嶺雲飛雪∕江麗古城古麗江”);還有集句聯如黑龍潭得月樓所懸周汝誠集毛主席詩詞之聯)、集字聯(最是民國和誌堅擅長)等等。又者:不同的分類之間,往往又有明顯的交叉,很多對聯既是寫景,又是借景論史、抒懷,正所謂:“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情與景的交融,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學的意境、意象。因而不少對聯很難截然劃歸寫景或是寄情,隻能辨其主次、大體入類了。
再以前麵講到麗江木氏的一副對聯,進一步說明分類:“雲霄雨露興喬木∕笮國山河鎮世家”,此聯本是一副政治性很強的牌坊聯——“喬木世家”是明朝皇帝的褒獎之語,並準建牌坊一座,這副對聯便以此4字嵌入;此聯繼而成為木氏的家族聯;又常用為春聯——凡是哪家春節張貼這副對聯,就可以肯定是木家了;再就是用為木氏的墓聯。一聯四用!
所以,對聯的分類並無定論。這也正顯示了文學藝術的特性,並說明楹聯這一文學藝術體裁還在發展中。我自己準備出版的《麗江古今楹聯》中,既按聯語表達的內容,又按對聯的社會運用,分為如下17類(引題、正題):
1•“玉壘千年存古雪,金沙萬裏走波瀾”——玉嶽金川與麗江壩(宏觀)
2•“門臨玉水如臨鏡,戶對青山似對屏”——古城風韻聯
3•“龍潭倒映十三峰”——麗江風景名勝聯(具體景點)
4•“門聯春帖亦堪誇”——麗江春聯(僅麗江適用的)
5•“百花香透花馬國”——喜慶恭賀聯(含結婚聯)
6•“雪嶺秋風透峻寒”——挽墓守製聯(含3小類)
7•“更舒性情作聯語”——寄情言誌聯
8•“贈君明月清風”——題贈聯
9•“恨不書讀十年”——教育聯(突出麗江的教育傳統)
10•“長迎遠賓近客”——行業聯
11•“雪峰霞嶺卜人文”——麗江家族、家訓聯
12•“珍藏翰墨白雲封”——流存麗江的書法聯(均附圖片)
13•“曾將詩句結風流”——應對、集字、集句聯
14•“雪月光輝照故廬”——名人故居、紀念館聯
15•“玉龍晴雪熠天外”——外地題詠玉龍雪山之聯(不存在於麗江)
16•“臨滇池大觀……”——麗江文人題寫外地名勝之聯
17•“暮多好山色”(“不見日久啦”)——納西族特色聯
希望我這本書的分類,能使大家對楹聯種類的理解,帶來一點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