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聯指南:對聯吸收了許多文體的行文特點,如詩、如詞、如曲、如文者皆有。民國學者秦同培對此有深入的研究論述,他在《撰聯指南》一書中將其總結為“格調”二字,並區分為詩語格調、文章格調、俗語格調等類,每類中又有細分的小類。秦氏又於每類之中各具數聯為例,使人一見而明。
詩語格調
聯語本由詩詞轉變,自當以詩詞格調為正宗,但其間又可分詩調、詞調兩種。詩調雲者,聯中有純粹之五言、七言句語,或間以四言,而其調全葉乎律詩或古詩歌者是也。詞調雲者,聯語中有長短句,不盡依律詩平仄,而詞麵音調多與詞曲相近者是也。苟熟於歌詩填詞者,一覽自然即易區別。
詩調
湖外故人稀,萬裏遙情春草綠;
荊南良吏在,廿年遺愛峴山青。
養誌早抽簪,廿載山林傳舊學;
感時同起舞,頻年笳鼓入新詩。
煒管擅清詞,紅藥階前,曾伴郎君吟彩筆;
繩床驚噩夢,綠莎廳上,忍教司馬濕青衫。
歌詠滿三吳,喜玉節金符,新自屏藩晉開府;
唱酬同一集,願冰桃雪藕,長從盛夏祝延齡。
千載此樓,芳草晴川,曾見仙人騎鶴去;
卅年作客,黃沙遠塞,又吟鄉思落梅中。
師事近三十年,薪盡火傳,築室忝為門生長;
威名震九萬裏,內安外攘,曠世難逢天下才。
力爭武漢上遊,運會佐中興,宋相邊關姚相守;
奠定東南半壁,馨香隆美報,羊公碑石杜公祠。
封萬戶侯何足榮身,公若與漢天子比肩,李廣歡顏亞夫笑;
挽百石弓猶能識字,我曾見故將軍遺筆,嶽王風骨魯公神。
馮唐易老,雍齒且侯,三字故將軍,匹馬短衣春射虎;
左擁宜人,右弄孺子,孤山林處士,蘆薕紙閣夜談龍。
詞調
萬緣今已矣,新詩數卷,濁酒一壺,疇昔絕妙景光,隻贏得青楓落月;
孤憤竟何如,百世貽謀,千秋偉業,平生未了心事,都付與流水東風。
山川無恙,歎前輩風流何處,見冷煙衰草,古道斜陽,盡悲涼人物,隻剩寒鴉
台閣重新,問蒼穹英雄誰是,有補天巨手,回日雕戈,待整頓乾坤,再來杯酒。
那堪吟白傅詩,琵琶人去,楓荻秋深,歎幾番遷謫飄流,相逢處,且休提故國繁華,他鄉淪落;
此便是邯鄲道,午夢初醒,黃粱久熟,漫詡說功名富貴,回頭看,都付與微茫煙水,縹緲江波。
玉珂朱組記年時,東晉圖書,南山杞菊,象筆帶香題,仗酒祓清愁,花銷英氣;
翠管瑤尊吟未了,寫經窗靜,覓句堂深,冰盤共燕喜,正十分皓月,一半春光。
常如作客,何問康寧,但使囊有餘錢,甕有餘釀,釜有餘糧,取數葉賞心舊紙,放浪吟哦,興要闊,皮要頑,五官靈動勝千官,過到六旬猶少;
定欲成仙,空生煩惱,隻令耳無俗聲,眼無俗物,胸無俗事,將幾枝隨意新花,縱橫穿插,睡得遲,起得早,一日清閑似兩日,算來百歲已多。
文章格調
聯語以文章格調行之者,實始於晚近。湘鄉曾公創為之,桐城吳摯甫先生步其後塵。近今則南通張季直先生時有文字麵目,雖其詞句仍用詩格,而麵目則文字也。此等聯語,頗不易工,非運之以豪氣,緯之以才思,佐之以靈巧之筆,殆無能有佳作。其間又可分古雅文、通常文兩格。古雅文則詞句較高古奧雅者是也,通常文則詞句較普通淺近者是也。
古雅文
著書成二十萬言,才未盡也;
得謗遍九州四海,名亦隨之。
得見夫子為文學侍從之臣,雖死何憾;
但聞人言於父母昆弟無間,其賢可知。
偉人事業無恒蹊,任俠而作循良,榷算而平禍亂;
晚歲林泉有至樂,真率以娛耆舊,經綸以付兒孫。
豫章平寇,桑梓保民,莫訝書生立功,皆從廿年辛苦立德立言而出;
翠竹淚斑,蒼梧魂返,休疑命婦死烈,亦猶萬古臣子死忠死孝之常。
與先大夫當時行輩相隨,經明行修,有如公者蓋亦鮮;
近三數年諸老風流頓盡,後生小子,何所憚而不為非。
置身在物外煙霞,下走南北海浪遊,避我公三舍;
有子為禁中頗牧,方誌二百年故事,止此老一人。
從師得千載一見之人,直取旌麾作衣缽;
有弟是五洲百傑之選,早將家世服單於。
太行左轉,山川清淑之氣鍾焉,其族世所謂甲乙;
明德代興,祖宗詩書之教遠矣,乃今大發為文章。
曹好惡若飄風浮雲,江渚隨行,嚐舉所聞所傳聞相戒;
公進退皆清天白日,湖山終老,曾何有幸有不幸足雲。
早歲筮明夷,而功名終箕子之封,若有命者;
生平慨班史,以紀述訟陳湯所憾,是可哀歟。
惟公當先帝親政之初,諷誦進箴規,憂盛危明,不減範祖禹講尚書六語;
寵我以茂才異等之譽,單寒長聲價,感恩知己,期如張文昌報韓愈千秋。
通常文
論友誼在師友之間兼親與長,論事功在宋唐以上兼德與言,朝野同悲惟我最;
考初出以奪情為疑實讚其行,考戰績以水師為著實發其議,艱難未預負公多。
論才則弟勝兄,論德則兄勝弟,此語吾敢承哉,召我我不赴,哭公公不聞,生死暌違一知己;
世治正神為人,世亂正人為神,斯言公自道耳,功昭昭在民,心耿耿在國,古今期許此純臣。
此在淮軍諸將中最為全福;
能識通州之怪者亦豈庸人。
我之今日,亦何恨能加,惟有牽連並哭耳;
公在人間,更無緣遭妒,奚為委屈以死乎。
昔哭母在故鄉,今哭母在他方,生不知何孽而重罹斯酷,握手臨歧,送爾天涯扶病去;
君歸葬已有時,吾歸葬未有期,子無賢不肖皆當愛其親,買山負土,望渠海上寄書來。
賤子無似,德少而辭多,隻與郎君同學同誌,得母之矜憐,已矣平生,弗俟遭喪猶下淚;
大兄有言,親亡則身老,莫知人間何世何年,於我乎蕭瑟,哀哉此語,孰能處變不傷心。
生無補時乎,死無關乎數,辛辛苦苦著二百五十餘卷書,流播四方,是亦足矣;
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浩浩蕩蕩數半生三十多年事,放懷一笑,吾其歸歟。
奴別良人去矣,大丈夫何患無妻,願他年重訂婚姻,莫向生妻談死婦;
兒依嚴父艱哉,小孩子終當有母,倘異日得蒙撫養,須知繼母即親娘。
俗語格調
對聯有以俗語為之者,如喪所親,情不自禁,無暇求工,不妨信口出之,若猶作極工之詞,涉樂哀之嫌,轉不免為識者所笑。又野廟荒祠,無關大雅,或故欲以警普通一般愚夫愚婦,於是詞不厭其俗,句不求其工。故俗語之聯,亦自有其特別用處,非可一概抹煞。惟有時語調仍須講求,平仄亦仍不失。不過此種聯語,不甚用之於喜慶等事,以其不甚莊重,且非所以致敬也。
今夜這等清閑,恍在廣寒宮裏;
此地無邊皓潔,疑來白玉壺中。
物力艱難,要知吃飯穿衣,談何容易;
光陰迅速,即使讀書行善,能有幾多。
為人莫想歡娛,歡娛即生煩惱;
處世休辭勞苦,勞苦乃得康寧。
從來幾百年人家,無非積善;
處世第一等好事,隻是讀書。
放開眼孔,看曉日才上,夜月正圓,山雨欲來,溪雲初起;
洗淨耳根,聽林鳥爭啼,寺鍾答響,漁歌唱晚,牧笛吹歸。
百年一刹那,把等閑富貴功名,付之雲散;
再來成隔世,似這樣夫妻兒女,切莫雷同。
既死莫傷心,好料理身後事宜,莫弄得七顛八倒;
再來還是我,且撇下生前眷屬,重去尋三黨六親。
善惡不爽錙銖,爾欲欺心神未許;
吉凶豈饒分寸,汝能昧己我難瞞。
且住為佳,到此何妨小坐;
浮生若夢,勸君不必多忙。
若不回頭,誰替你救苦救難;
如能轉念,無須我大慈大悲。
風風雨雨,暮暮朝朝,可憐他去去來來,個個忙忙碌碌;
我我卿卿,夫夫婦婦,但願是平平穩穩,年年喜喜歡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