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曆史上最值得記住的兩位校長,一個是北大創始人蔡元培先生,另一個獲此殊榮的丁石孫,亦於於2019年10月12日14時3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3歲。
北大清華是中國曆史悠久兩大名校,清華重工,而北大重文。孫公離世,大星頹而河山同悲。自然不乏腹笥淵博之士,揮筆題辭,挽聯如潮。
有好事者將世人推崇備一副挽聯向我展示,因怕我愚鈍,並從旁解釋其妙構奇想。及見挽聯,老夫到口的茶水直噴了出來。真的是北大撰的嗎?落款如假包換的寫著“末名1988全體同學”,這可是集體智慧呀!其聯如下;
一麵春風,曾有丁香化雨,石舫煙雲,孫竹淩雪,燕園於茲多風骨。
卅年契闊,但悲天高九重,地闊萬裏,人已千古,君子從來稀世出。
朋友言其妙在;聯中藏聯,工整對仗中嵌入“曾有丁石孫,燕園於玆多風骨。但悲天地人,君子從來稀世出。”說完俯視著我;小樣,你還不佩服的五體投地。某雖不敏,卻知君子重道而不附勢。此聯有五處大惑,卻想問問北大高才們。
一、楹聯除修辭需要外,不可重言。即一副楹聯不可重字。上聯春風與風骨重風字。
二、楹聯首重對仗,風骨如何與世出相對?上聯丁香化雨,石舫煙雲,孫竹淩雪與下聯不成對,是當句對,也就是自對。然而丁香化雨與孫竹淩雪可成對,與石舫煙雲不成對。這個詞組的後兩字結構不同。石舫煙雲屬於牛黃狗寶,雖然詞語精美,卻與整個句子不相洽。
三、楹聯不可同聲落腳。上下聯分句句尾平仄須相對,而“孫竹淩雪”雪字與“人已千古”古字同為仄聲,是為同聲落腳,聯之大忌。
四、楹聯講究仄起平收,上聯最後一個字“骨”為仄聲字,下聯尾字應該用平聲字,但是稀世出的“出”字,古為仄聲字。
五、辭達意是所有文體的基本要求,哲人萎多用泰山崩,大星頹形容才符合身份、得體而已。天高岸遠形容放眼遼闊,那麼天高地闊與哀悼豈有半毛錢關係?孫竹一句亦大不妥,《周禮.春官.大司樂》:「孫竹之管,空桑之琴瑟。,段玉裁 《周禮漢讀考·春官》:“枝根謂根之橫生者,《韓非·解老》所謂曼根,今俗所謂竹鞭是也。鞭所行之末生竹,曰孫竹。淩有升,高出的意思,如淩雲,淩虛。亦可引申為壓倒‘如淩駕’亦有越過度過意思,如淩邁、淩越。無論那個意思,與橫著的細竹鞭都沾不上關係。孫竹淩雪不通也!
且別說套聯中上聯丁石孫的孫字與下聯的天地人的人字同為平聲。
當年北大可是大神雲集,魯迅,鬱達夫、蔡元培、聞一多。如今北大這些太學生呀!淪落到對對子都大喘氣起來,要知道這在過去可是蒙學。
北大這種現象並非個案,2018年5月4日,北京大學舉行建校120周年紀念大會,北大校長林建華在講話中將“鴻鵠”的“鵠”念成“浩”,引發熱議。次日,林建華發表致歉信,稱自己並不是一個完美的人,並強調“焦慮與質疑並不能創造價值”,這番話引起人們更多質疑。
誠然漢文化博大精深,誰也不可能認識所有漢字,但是把中學生語文課本上都有的鴻鵠之誌讀錯,就不應該了,因為這已經是常識。學者犯常識性錯誤,不可原諒。在大家指出錯誤後,還狡辯,這就是品德問題。上行下必效焉!我心目中那個自由、嚴謹的北大已經遠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