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就到了十月,這又是一個收獲的季節,一個碩果累累的金秋。
越來越感覺歲月就像一首律詩或一篇製藝,春是起句,夏是承句,秋是轉句,冬是合句。而身處歲月之中的過客,不管是袁枚筆下“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的石上青苔,還是莊周筆下“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的上古大椿,無不重複著生長枯榮的自然規律。這種律動在人類社會生活中也無處不在,而且是從一種自然的過程,上升到了一種有意識地抉擇與有目標地奮鬥的過程。
麵對弘揚和複興民族傳統文化的大課題,對於詩聯界的每一個成員來說,都類似於參加一場科舉考試,當試題公布之後,每位考生都麵臨著如何“破題、承題、起講、入題……”的問題。一個優秀的考生,必須首先吃透題目,然後根據自身的積累和優勢,通過縝密構思、精心結撰,從而完成一份高質量的答卷。說到這裏,想起前不久由我出任“主考官”的“東京趕考·填詞大賽”,主辦方在連續舉辦幾屆“詩興開封”國際詩歌大賽的基礎上,創造性地設計出以身著古裝進行情景再現的“東京趕考”現場詩賽活動,當麵考察詩人們的敏捷之才,這個活動從形式到內容都讓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再以我們的聯教工作來說,在今年初的全國楹聯教育工作會議提出2019年為“聯教深化年”之後,各地聯教基地學校和楹聯組織紛紛有所行動。以南京大學附屬中學的做法為例:他們首先對楹聯教學的模式進行“頂層設計”,建構出“1244模型”,即一個中心、兩個層麵、四個維度、四項實踐。然後開發出係列楹聯教材:國粹楹聯、楹聯與《紅樓夢》、楹聯與書法、楹聯與南京、楹聯與裝裱。通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實踐,已經顯現出三個方麵的效果,這就是學生的成長、教師的發展和學校的提升。
先根據社會文化發展的普遍規律而構築共性,再根據自身特定條件來營造個性——如果在這兩個方向上都能創造性地做到極致,自然會在這場考試中提交出一份讓人“驚豔”的答卷,一份無疑會“蟾宮折桂”的答卷。
去年曾流行一個金句“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的確,所有收獲都是耕耘出來的,所有碩果都是播種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