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國對聯網首頁對聯知識古今聯話劉國彪:對聯漫話

劉國彪:對聯漫話

2019-09-29 23:20:28劉國彪搖靈雪語 0條評論

〇、引言


為了把對聯講好,今天我又豐富了一下課件,為了知識的完整性,我們從頭講一下。


首先可以看到《高中語文必修一》74頁,第2題:


清華大學在1932年的招生考試中,陳寅恪先生出了一道題,就是對對子,可見,那個時候對對子是一道非常重要的考察學生文學素養的題目,他出了一個上聯:孫行者。


同學們在書中選擇一個下聯,哪個對得最好呢,祖衝之。為什麼是它呢,祖對孫,天經地義,是非常匹配的出句和對句,“行”和“衝”都是兩個動作義的動詞,行是走,衝是快速地奔跑,“者”和“之”都是文言虛詞,當時隻有周祖謨對了“胡適之”,周先生是我國著名的語言學家(課堂實錄有誤,特此更正)。


那我們來出一個對聯,上聯是周邦彥,知道這個人嗎?他是北宋著名詞人。那下聯對誰好呢?劉國彪?開什麼玩笑,對什麼呢?就對“劉國彪”,真的是對我的名字。


我們來分析一下這副對子,“周”和“劉”都是姓氏,同時“周”是朝代名,“劉”又是漢朝開國皇帝之姓,它們隱含著周朝對漢朝;“邦”和“國”,“邦”即是“國”;“彥”是俊傑,而“彪”是奔跑的小老虎,老虎是獸中之王了,那麼“彪”也就有了俊傑之意,有個成語叫“彪炳千古”,意思是某人生前成就卓著,名垂青史。可見,這副對子是對得比較好的。


這樣一對的話,既是一副對子,也反映老師對我國文化的喜愛。


接著,我們說一說,為何對聯這一文學體裁源遠流長呢,其實它反映了藝術上的或美學上的某種追求,對聯,就是對稱美的藝術表現形式之一。我們就看這個“美”字的字形,它有什麼特點呢,它是“對稱”的,因此,尤其是中國人,他認為美的基本特點是對稱,我在知乎上看到有人吐槽自己的長相,說自己左邊臉大,右邊臉小,臉不對稱,他就會覺得不美;所以如果你去整容,它按照一個什麼標準呢?三庭五眼,也是追求對稱,所以對稱是美的基本含義之一。


這種美反映在文學體裁之中就會發展出對聯,我們上午剛講過古代漢語的特點是單音詞為主,漢字的特點是一字一音節,所以漢字天然地就可以相對,天對地,雨對風,高對低,男對女,是對非,這都是天經地義的對子,所以對聯在美學上又是對稱美的藝術表現形式,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即林徽因的丈夫)說過:無論東方、西方,再沒有一個民族對中軸對稱線如此鍾愛與恪守。對對稱美的追求與熱愛,沒有一個民族比得上中華民族,你看中國的宮殿、樓台、園林無不對稱。


比如故宮,故宮就是北京的中心,北京有一環、二環直到五環、六環之說,如果你去北京發展,你可能住在保定,住在河北,那大概就是八環、九環了。北京的多少環就是以故宮為中心的,故宮是中線也是整個北京城的中軸線,這足以見出中華民族,舉國上下對對稱美的追求了。


其次,對偶又是中文寫作中最重要的一種寫作方式。如果我們在寫作中能夠自覺運用對偶的修辭手法的話,會為我們的文章增色不少。中國最主要的一種文學體裁——詩歌,它就是關於對偶的藝術,發展到律詩,是高度完善的詩歌體裁,它哪兩聯需要對偶呢?頷聯和頸聯(即中二聯),如果能寫出很巧妙的偶句的話,表明你的詩藝是比較高超的。



除了詩歌它自覺地運用對偶之外,還有很多體裁也是如此,比如辭賦,駢文。以後我們會學到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王勃的《滕王閣序》,據說背出《滕序》來,你可以免費登閣,這其實是很好做到的,因為它都是一些對偶的句子,它全篇都在對偶。


那對偶有什麼作用呢,它可以使文章句式整齊,音韻和諧,讓人讀來富有節奏感和音樂美,同時它上下聯的意思是相互補充的,它可以相互映襯來表達一個更為完整的意思。


除了詩歌、辭賦、還有許許多多的古代文化典籍都是自覺運用對偶來成的,比如說《文心雕龍》《格言聯璧》《幼學瓊林》《菜根譚》,這幾部書有讀過的嗎?有同學看過《菜根譚》,它是一本處世奇書,裏麵記錄了很多為人處世的道理(學生舉例說”去留無意,看庭前花開花落;寵辱不驚,望天外雲卷雲舒“,出自另一部處世書陳繼儒的《小窗幽記》,實錄語焉不詳,特此更正)。


比如說“使人有乍見之歡,不若使人無久處之厭”,這種句是不是能給我們為人處世一點啟示啊,有的人追求一種自來熟,或者剛見麵時的熱情,那種來自外表的吸引,一見鍾情,傾心售意;但是相處下來,就發現這個人挺無聊的,然後久而久之就心生厭倦,所以說“使人有乍見之歡,不若使人無久處之厭”,這種道理用對偶說出來,是不是發人深省,它具有一種強烈的震撼人心的效果,這個效果來自哪裏呢,一方麵當然來自作者的人生感悟,另一方麵也得益於漢語對偶的修辭的運用,它在形式上形成一種非常整飭的麵貌,讓人感到不可更改,莊嚴,厚重(像古時候宮廷的儀仗隊所反映的莊嚴感),它反映的道理呢可以直擊人心,如果這個話用散體的語言說出來,則比較難達到相應的效果。


我們一齊來讀一段偶句,這裏也涉及到我推薦給大家的兩本對聯讀物,第一本是清代車萬育著的《聲律啟蒙》,這本書是對聯的訓蒙讀物,放在古代,是孩子小學時讀的書,有的同學上過少年宮,可能背過這個東西,我們來齊讀一段:


雲對雨,雪對風,晚照對晴空。來鴻對去燕,宿鳥對鳴蟲。三尺劍,六鈞弓,嶺北對江東。人間清暑殿,天上廣寒宮。兩岸曉煙楊柳綠,一園春雨杏花紅。兩鬢風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煙雨,溪邊晚釣之翁。


同學們讀得朗朗上口,富有音樂美,我聽來感到悅耳動人,為什麼有如此效果呢?來自於以上文辭對對偶的自覺運用,它這裏或一字對——雲對雨;或二字對晚照對晴空;或三字對——三尺劍對六鈞弓;或五字對——人間清暑殿對天上廣寒宮;或七字對,或長對。對聯的形式能夠自覺的翻新出奇,參差錯落,讀來具有音律的和諧美。


由對偶寫成的作品,無一不是辭采華茂,文情具佳;讀來唇齒生香,餘味無窮。有沒有這種感覺呢?反複誦讀《聲律啟蒙》一定是能體會到的,這樣一種朗誦體會,閱讀體驗,我想是外文作品無法帶給我們的,作為一個母語是漢語的人,我們應該為此感到驕傲。


第二本書,是現代的一個學者陳書良著的《楹聯之美》,此書寫得通俗易懂,作為入門讀物是非常合適的。讀這些書還有什麼作用呢,你的對聯的素養應該能得到一個較大的提高,如果你還學過軟筆書法,那麼,過年時,你可以自己為自己家撰寫對聯,既可以秀自己的書藝,又可以秀自己的文化素養,可見,對聯是一種一舉多得的藝術。


下麵,我們從六個方麵來講解對聯:

一、對聯的曆史;二、對聯的要求;三、對偶的類型;四、對聯的藝術;五、對聯小測試


可能第四、五方麵我們沒有時間講,那留著以後再說。


一、對聯的曆史


對聯是由漢字單音節的特點所決定的,即使很長一段時間它都沒有發展成形,但根據時間的演變,是一定會發展出來的。一定會有人發現漢字的單字是可以相對的,這也是比較容易發現的,所以,我們可以說,自有文字起,我們就有了對聯的萌芽。


比如我們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裏麵就有寫得非常好的對句,“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但那個時候是否有人說這就是對聯呢,沒有,直到五代十國時期,後蜀孟昶寫下有史以來記載的第一副對聯“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對聯才算成形,且有了這種文體相應的作品了。


對聯有一些別稱,它有稱“楹聯”“楹”就是柱子,貼上對聯使得本來對稱的柱子更美了,也可以反映屋室主人的品味愛好,還有他的情操誌趣。有文化者稱之為“楹聯”,更多的人就稱之為“對子”,宋元時期也叫“桃符”,“桃符”是用來驅鬼祛邪的,一開始寫的是兩個神仙的名字,“神荼”和“鬱壘”。


我們也講過,第一幅行業聯,是朱元璋寫給一屠戶的。朱這個人雖然沒什麼文化,但他好風雅,他規定春節當天,每家每戶都必須貼春聯,但他下到民間去察看,發現有一戶人家沒貼,原來是屠夫,不識字,朱當場為其創作一聯: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斬斷是非根。


第二天,他又興致衝衝去民間體察一番,發現這個屠戶還是沒貼,此時,朱生氣了,我都給你寫好,你為什麼不貼呢,這個屠夫回答說:這個您賜給我的,我不能貼在外麵經受風雨的吹打,所以我把它掛在中堂,“燃香祝聖”,以此感謝浩蕩皇恩。朱元璋一聽,心下想,一日不見,你好像更有文化了呢,就賞了他三十兩黃金,說像你這般的人不該殺豬,就給他安排了其他的工作,後來他們拿著這三十兩黃金創業去了,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下麵,我們來看一些其他的行業聯,看同學能不能猜出它的行業。


第一副,創人間頭等事業,理世上不平東西。這是理發店,你看,如此普通的行業,有著這樣一副令人涵詠的對聯,將理發說得如此含蓄且高尚,它是一等一的事業,是頭等事業。


第二副,一條大道通南北,兩邊小店賣東西。是小賣部嗎,不夠準確。應該說是集市聯,這是一個繁華的集市,這裏有便利的交通,有形形色色的店鋪。


第三副,但願世上人無疾,何妨架上藥生塵。這副聯把賣藥的這種精神表達得非常高尚,我寧願自己的藥賣不出去,我也希望世人健康無恙。


最後,遠求海內珍藏本,快讀人間未見書。這是古籍書店聯,北京潘家園就有很多專門賣古書的。如果有的書你找不到,那我作為店主我幫你找,甚至去國外找,花大力氣大代價也要找到,這叫遠求海內珍藏本;我對我的書店有個寄意,希望我的書賣得又快又多,希望讀者趕緊讀完,讀完之後又來我店裏買,這叫快讀人間未見書。


接著我們看些簡單又有趣味的對聯。


一字聯:上聯是墨字,下聯對什麼呢?參考下聯是“泉”,即是“黑土”對“白水”,有含有一種“清”與“濁”的相對,“墨”是濁的,而”泉“是清的。


二字聯:春花對秋月,這估計沒有上過學的老奶奶也是知道的。


三字聯: 獨角獸對比目魚,這是魯迅對出來的,是他在私塾上學時候的趣聞。他的老師出了這個題目測試學生的語文功底,你若能工穩地對出“獨角獸”,那很不簡單的,正如我們文言文課上強調的那樣,民國時期那些文人的文言功底是非常深的。


二、對聯的要求


屬對有六條基本要求


第一,字數相等。這是顯而易見的,但是有些時候呢,字數也可以不同。比如民國時期有人擬過這樣一副對子,隻有七個字,而本來七個字無數成對。下聯是“中國人民”,上聯是“袁世凱”,那你說這個對子對上了嗎?沒有,所以它的意思是“袁世凱對不起中國人民“,怎麼樣,妙不可言吧。這種對子可遇不可求。


第二,結構相襯。意即主謂對主謂,動賓對動賓,比如“遠求珍藏本,快讀未見書”動賓結構對動賓結構。偏正對偏正,比如“晚照”對“晴空”,並列對並列,比如“天高地厚”對“海枯石爛”。


第三,節奏相應。所謂節奏相應,就是上下聯的音步劃分要相同,音步是詩歌的節拍。節拍是由詞決定的,一句詩由幾個詞構成就是幾拍。而一句詩有幾拍就是幾音步。比如上麵的”“遠求珍藏本,快讀未見書”,它上下聯的音步都是二三對二三(兩個音節一音步,三個音節一音步,下聯同)。


第四,平仄相諧。所謂平仄相諧,就是每個音步的尾字它的平仄要相反,普通話中,一聲二聲是平聲,三聲四聲是仄聲。普通有四個聲調(實錄中有誤,特更正),這四個聲調是古時候平上去入四個聲調變化而來,“平”演變為普通話的是一聲和二聲,即陰平和陽平,這樣就少了一個聲調——入聲。但在現今的方言之中還能找到入聲的痕跡,如李白的“白”,按現代漢語它是陽平,按古代漢語是入聲,讀來短促激切。古時候,“平”指平聲,“上、去、入”都是仄聲;所以“白”在古時候是仄聲字,在現在是平聲字,這樣的由入聲轉化而來的平聲字,在常用漢字中大約有170來個。


第五,詞性相同。如“孫行者”對“祖衝之”即是。


第六,內容相關。所謂內容相關,即上下聯的語意是相互補充映襯的,舉個反例“神州千古秀,赤縣萬年春”,這幅對聯前五個要求都是符合的,比如說平仄相諧,上聯“神州千古秀”有兩個音步,尾字分別是“州”“秀”,下聯也是兩個音步,尾字分別是“縣”“春”,它們的平仄分別是“平仄”“仄平”,剛好相反,這就是平仄相諧,我們不需要看其他的字,隻要注意每個音步的尾字就可以了。


但是這副對聯唯獨沒有做到第六點,內容相關,它的內容怎麼樣,相關嗎?太相關了,相關到重疊了,“神州千古秀”換種說法是不是就是“赤縣萬年春”,我們把這種情況叫“合掌”,這樣的對子讀來了無意韻,就像左手貼右手。世界上最像你左耳的是什麼,是你的右耳。這有什麼意思,讀來感覺很冷。所以對聯要求上下聯的意思相互補充,下聯要在上聯的基礎上翻出新意,對聯大都精致短小,往往十幾個字,如果合掌,是不是就浪費了許多字。


因此對聯的撰寫者總在追求壺中日月,袖底乾坤,小字中有大宇宙,這是他們的追求之一。總之,內容相關要求上下聯不能重合,而要相互補充或相互映襯,如果上下聯語意完全不相關也不行,那就叫語意割裂,一會我們會講如果割裂會怎麼樣,有時候它能製造一種特殊的藝術效果,但始終不是對聯的正統。


以上六條要求是我們判斷對聯的標準,考試中就常常以出上聯,讓你找下聯的方式來考察,如何從選項中篩選出正確答案,依據就在這裏。


下麵,我們說說對聯的張貼。


有的同學肯定貼過對聯,你們是怎麼貼的,隨便貼還是有個標準呢?如果隨便貼,很可能貽筆大方的,內行往你家門口路過,一看對聯,可能心裏就想這是戶沒文化的人家。


從今天起,我們要學會貼對聯,學會分辨上下聯,一聯的尾字如果是仄聲字,它就是上聯,我們也把它稱為出句,句子寫出來讓人對,因為仄聲收尾短促激切,給人一種話音未完之感,等待給出下聯,而上聯貼在右邊,這是由古人從右至左的閱讀習慣決定的。


相應的,一聯的尾字如果是平聲字,它就是下聯,也叫對句,因為平聲收尾中正平和,給人一種雍容風雅之感,上下俱出,神完氣足了。比如課本上的一幅對聯“文辭真比豐年玉,氣味還同幽壑蘭”,“玉”為仄聲字,為上聯;“蘭”為平聲字,為下聯。


三、對偶的類型


第一種是兩分法,分“工對”與“寬對”


工對,就是上麵提到的對聯的六條要求,它都滿足,我們就稱這幅對聯是工對。比如“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數量詞與數量詞相對,顏色詞對顏色詞相對,鳥類名詞與鳥類名詞相對。


如果有一些對聯的要求不滿足,我們就把這樣的對子叫寬對,高中階段的要求就是寬對,比如說“常學蘇秦錐刺股,莫作孫山身後郎”,這裏“錐刺”對“身後”是不工的,但不影響這副對子的神完意足。


第二種是三分法,分為“正對”“反對”和“流水對”


正對就是上下聯意思相近,比如”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與天地並壽,同日月齊光”。


反對就是上下聯意思相反,但相反不代表割裂,相反是相成的一種表現形式。比如“英雄氣短 兒女情長”“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這些句子有種強烈的對比,在相互對比中加深上下聯各自的意味。


第三種達到的藝術水準是最高的,叫“流水對”,所謂流水對,指的是上下聯隻能作為一個整體看待,如果割裂開來,它的意思就是不完整的,比如說“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如果單說“欲窮千裏目”,是不是給人一種這話沒有說完的感覺,這句上聯給讀者一種期待,期待你說出對句“更上一層樓”。


流水對總符合某種複句的關係,或者是條件“欲知千古事,需讀五車書”;或者是一種選擇“但願人皆健,何妨我獨貧”;或者是一種目的,“勸君更進一杯酒,與爾同銷萬古愁”,上聯出自《送元二使安西》,下聯出自《將進酒》,作者巧妙地將兩者放在一起,從而構成了這副精巧的對聯。


最後,我們說說“無情對”


所謂“無情對”指的前麵五條標準都符合,隻有一條標準不符合,就是我們剛講的內容,不是說內容要相關嘛,不能完全相似,也不能完全不相似,即不能合掌,也不能割裂,但是無情對就是要追求內容割裂,以此形成一種特殊的藝術效果。


比如說“樹已半尋休縱斧“,說的是樹長到一定高度就不能隨意砍伐了,”尋“是一個長度單位,下聯是什麼呢,有人對了”果然一點不相幹“,”樹“對”果“,”已“對”然“,名詞對名詞,虛詞對虛詞,”半尋“對”一點“,長度對數量,”休“對”不“,否定副詞對否定副詞,最後,”斧“對”幹“,”幹“有個意項就是斧子,可以說,這副聯的詞性、結構、平仄、節奏對得天衣無縫,但唯獨兩聯的意思毫無關係,還真是”果然一點不相幹“,”無情對“之名據說就由此而來。


再比如說“官門桃李爭榮日”,有人對“法國荷蘭比利時”,也是針鋒相對,又驢辱馬嘴,收到了一種強烈的幽默效果。


又比如“煙鎖池塘柳”,這是一個很著名的上聯,它的每個字的部首連在一起就是“金木水火土”,那怎麼對呢,有人以無情對解圍,說“深圳鐵板燒”,也是完美了。


言歸正傳,課堂的最後,分享給大家一副我非常喜愛的對聯,聯曰:


綠水本無憂, 因風皺麵;青山原不老, 為雪白頭。——清•李文甫


好,下課。

猜您喜歡

評論區

猜您喜歡的對聯及詩文:

劉國彪漫話

對聯分類

對聯知識

熱門對聯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