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縣域文學氛圍熏陶和影響,古浪南部山區村莊四道峴人也喜歡舞文弄墨,尤其是楹聯創作風氣很濃,為山鄉平淡生活平添幾分神韻。
許多生活主題類楹聯很有意味。社火期間,村頭安置秋千,人們都喜歡打秋千。對此,劉錫寶撰聯:“雖是原地往來,樂遊玩百病不生;莫笑小處升降,懂沉浮千災難生”。村民多駕駛騾馬幹農活,他很有感觸,以《駕車》為題寫道:“昂首挺胸可上可下,躍馬揚鞭知進知退”。這些對聯大多發表在知名雜誌上,受到人們關注。
挽聯是一種傳統文化,是喪禮當中的一項主要內容。四道峴村曆來對悼念活動很重視,撰寫祭文與楹聯者很多,李秉哲、蔡侖源老先生是鼻祖,劉錫寶、劉錫鼎、魏生貴、劉錫安、王寶堂、張岌山等步其後塵。他們所撰寫挽聯,因人因事,結合實際,對逝者做出了公正評價,發揮了追念先祖、寄托哀思與啟迪後代的作用。
村民張天海七歲喪母,後娶妻生子,不幸兒子七歲又失慈母,劉錫寶以其口氣,撰寫挽聯為:“我七歲喪母,兒七歲喪母,苦我父子也;天既不長眼,地如此無情,枉為天地矣”,看哭了在場的很多人。
四道峴子完全小學優秀教師劉爾元同誌於不惑之年辭世,他叔父劉錫寶、劉錫安、同事楊光漢、單登倫、竇殿倡以及鄉黨竇發科、李滋潤等共同醞釀,以鄉黨和學界同行口氣撰寫挽聯一幅:
上聯:撰一本教案,抽一支卷煙,寄一片深情,享年卌六歲,清白為人,何求富貴,而今去也,教工痛哉傷益友;
下聯:住兩間茅屋,育兩千弟子,持兩袖清風,執教卅一載,耕耘桃李,惟盡職守,何時來矣,學童嗚乎哭良師。
這副挽聯起到了緬懷亡者、激勵生者的作用,大家都說好。
米秀文老人任四道峴村支書幾十年,群眾威信高,八旬去世後,以書法挽聯見長的魏生貴先生撰聯:
從政四十年,為人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堪稱公仆楷模;
壽享八旬餘,教兒孫耕讀繼世,孝友傳家,可謂裔昆榜樣。
葫麻山隊的劉道,遐邇聞名,道徒劉學仁耋齡辭塵後,魏生貴以鄉黨身份撰寫挽聯為:
其老承繼道教,戴冠著袍踩靴,敬神祈福,施術驅災,可謂高功;
阿翁玄門弟子,敲鑼擊鼓誦經,舞劍降魔,驚天動地,堪稱法師。
劉錫寶老人一世從醫,技藝精湛,救死扶傷,同時重視教育,兒孫都是大學生,三子劉澈元博士畢業於廈門大學,孫子劉應檀為古浪縣年度高考文科狀元,考取複旦大學,孫女劉方舟亦考取廈門大學博士,對周圍鄉鄰有較大影響。劉錫寶古稀之年謝世後,魏生貴為其撰聯:
先生業操岐黃,懸壺濟世,救死扶傷,英名常留在人間;
逝者享年古稀,示範育人,倡學作文,功業永垂於後代。
學校楊光漢老師去世後,劉錫安撰楹:“執教四十載,苦作園丁,桃李妖妖遍九州;壽享七旬整,樂為師長,燭光瑩瑩照百代”,讚頌了師友的高風亮節。
朱兆勳大夫去世,撰寫挽聯為:“胸有良方千百萬,自染痼疾無一方”,其子朱廷昌說“太逼真了”。
村民王建勳英年早逝,地方文人們以其妻口氣撰寫的挽聯為:“你去天堂一步一回頭,我在人間三餐三歎息”,寫出了英年早逝的無限淒酷。
李家灣組村民李菊林,因患突發性腦梗塞病逝。丈夫秦智科已年登古稀,視力聽力體力大大減退,自感晚年度日艱辛,哭得悲痛欲絕。劉錫安和劉錫鼎以秦智科口氣,為他撰寫挽聯:
怪赤繩月老,係咱夫妻,為何使伴離別;
問黑麵閻君,主人生死,胡不管我團圓。
2012年年,政府施實“下山入川”決策,四道峴村民遷往黃花灘移民區居住,魏生貴為村民撰寫喬遷聯多幅:
辭南山遷北磧共創大業
乘東風促西部同奔小康
高奏東方紅同唱春天故事
巧繪西部綠共描盛世新圖
辭故鄉進社區共邁大有前程
講和諧促發展同奔小康勝境
南山巍巍鬆蒼柏翠好故鄉
北磧恢恢天藍地綠新桃園
靠政府創偉業為祖國添磚加瓦
賴祖德建新房讓兒孫遮風避雨
遙念故鄉,先祖屢履風霜苦,身棲茅屋,駕馭牛馬,開拓青山,躬耕沃野,繁衍生息,豈不熱戀根據地
凝望新居,後裔欣逢盛世景,胸懷藍圖,攀登科技,遷徙黃花,誠務磧田,勤奮拚搏,定能樂奔康莊道
受知識素養所限,這些楹聯創作在對仗、平仄、用詞等方麵都有些許欠缺,但“山裏的喇叭山裏吹”,正是這些“喇叭”,吹奏著“方便鄉鄰、服務群眾”的一曲曲美妙音符。如今山鄉荒蕪,楹聯及其背後故事也成為回憶,留在了村民心中。
作者簡介
魏生貴,76歲,古浪縣四道峴人,村醫。現居黃花灘。
劉錫安,67歲,古浪縣四道峴人,退休教師。現居古浪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