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民俗專家、楹聯家,在巴陵古城區一孝堂瀏覽挽聯。這個場景很少見,牆壁掛滿了高檔卷軸挽聯,還有一些實在掛不下,隻好露出一部分“臉”,就半依著。
本堂聯作,是當代嶽州聯家的一次“大結集”。挽聯嘛,是對聯中最難把握的,要麼概敘逝者生平或與其關係、交際,或同時闡述與逝者親屬的情誼。其起首的稱呼與末尾款識,就是對此的陳述。無論城市還是鄉村,這是同一種禮儀和常識。
有一批作品,敘述身份明確,簡潔楹聯中透出深厚寓意,挺合自己口味。請隨我一悅:
誰再聽門以盼,衾被猶溫、不見慈顏,雨濕江南春遠逝;
我唯掩麵長哀,萱花已萎、空餘寒色,恩留心上夢何尋!
這是身為子女、泣別娘親的戚戚之咽。那位聽著腳步聲、即時為子女開門的老人自今而去,這是上聯首句特定的敘事。末句“雨濕江南春遠逝”,則是藝術性的語言。
風雲可測、病患難療,淚雨猶如秋雨密;
菽水承歡、芝蘭挺秀,遺顏應帶笑顏歸。
這是某老年大學詩聯班全體人員敬挽。從上聯“病患難療”可以看出,逝者應經曆了一場大病,或較長時間的慢性疾病。此際的淚雨,是親屬對逝者解脫後的欣慰,是親屬麵對訣別時的傷心。
挽幛幀幀,隨仙鶴舉翼謁王母;
詩花簇簇,引易安同儕鳴首丘。
此聯,在一內部群“發表”時,編者將幀幀改為了篇篇,引發了一陣討論。是呀,挽幛不可以篇而計。“挽幛幀幀”告訴我們,這是一場文化葬禮!下聯中,易安(宋代詞人李清照別名)、首丘(喻故鄉)同時出現,無論是聯家水平還是逝者眷屬,其學識都足以“引易安同儕”。當特定文字敘述,與楹聯規則失調時,應取特定文字,而以平仄次之。因挽聯以情調為基礎,曆代名家都是如此。
仙駕中元,八旬德操心無憾;
女欽華夏,一頁家書孝有餘。
這位女士,代表某詩聯單位挽聯,因已無適合場地展示,我建議就不再寫了,並承諾一定會轉示孝家,並不相識的她應允了。從“一頁家書孝有餘”可以看出,撰聯人與逝者某親屬相當熟悉。其家書,前不久發表於“瀟湘原創之家”網絡,講述的是侍奉病母的情節。作者以家書入聯,用“孝有餘”點讚其家風,恰如其份!
八秩慈顏留口碑:儉樸為懷、勤勞為本、和鄰睦裏。無奈荷花不耐秋去也,化作蓮台援佛祖;
七年病榻苦兒女:穿梳於夕、擦洗於朝、喂飯奉茶。有其孝道何須淚哀哉,攜來彤管讚家風。
這是長聯中的一副,份量在其下聯“穿梳於夕、擦洗於朝、喂飯奉茶”,這是寫實。有人認為,這副作品,若將“苦”字提升,則意境更佳。
挽聯中,“龍門對”作品相當多。從傳統習俗來看,將所挽之人名諱,置於聯文下首,明顯不太妥。挽聯,宜在首行“點題”方為尊重。或許很多人認為,這是“雞蛋裏挑骨頭”。這一爭議,學術界並無更好的折中辦法。
還有,以個人名義撰聯,應用陌生人一眼可以看出,撰聯人與逝人之間的輩份、交誼。而這一體現,常見落款,偶見於聯文,有時也在聯、款中重複出現。此番以“詩友”、“文友”、“筆友”身份出現的,皆是與逝人晚輩為友,這種署名欠妥帖呀,值得思考!
一直以來,因年齡或其他因素,挽聯往往不好署名,關鍵是撰聯人與逝人關係不好表達。這次,聯家正因為考慮到了這一窘境,才以“詩友”冠之。這份隨意,雖然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但依然有絲絲不妥,因為作者與逝者並非詩友。“關係”一亂,聯藝再高,也會因署名降格哦。
挽聯,學問、禮儀缺一不可!常人眼中,禮儀重於學問。越有高學問,越要重禮儀!很久沒聽專家的講授了,這一次聆聽,沒有洗耳,我已銘心。
作者簡介:陳暉昆,對嶽陽民俗有鑽研和整理,沉浸於曆史時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