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講的,是幾個“教授”級人物在老舍茶館集體修改對聯的過程。至於改了誰的,誰改的,不予細說,籠統以“我們”代之,您以為如何?
坐落在北京前門商業區的老舍茶館,是北京文化的新名牌,宣南文化的新品牌。上世紀七十年代,街道幹部尹盛喜帶領一批返城知青,在前門鬧市賣大碗茶,靠一碗二分錢的茶資,日積月累起家,建起一係列產業,才有了具有喝茶、餐飲、演出、展示、購物多種功能的老舍茶館。
幾年前,老尹謝世,他女兒尹智君成了掌門人,更加注重品位、檔次和文化。老舍茶館擺攤的地方,還是“老二分”,館內經過裝裝改改,並並挪挪,卻有不凡的氣象,最典型的是在三層所建的品味樓,有五個豪華包間,內外裝修真有紫禁城宮裏的味道。
這五個包間,名字分別叫做風調雨順、金玉滿堂、吉祥、如意和四季平安。尹智君董事長鄭重邀請宋韶仁、成立、葉子彤、劉太品和我,為這五個包間各做一副嵌名聯。數日後,各聯基本成型,幾位作者再一次齊聚老舍茶館,最後修改定稿,進行一番集體創作。大家開誠,坦蕩,識才,克己,不避短,不矯情,不墨守,不掩飾,至為難得,大有文人相重之風。囑我作文記之一二,遂將部分內容記錄披露之。
先說“風調雨順”包間。宮廷式裝修,外麵是餐桌,壁上有兩排荷花燈,發出粉紅色柔和的光。裏麵是中式家具的內廳,雅致而豪華。其聯第一稿為:
人奮天襄,好雨知時滋盛世;
月圓日暖,熏風得意惠群生。
寫風也寫雨,也有調順之意,但未能明寫;所敘事物不少,但無茶;字數過多,不宜懸掛。作者改出內容變化的二稿:
順義知時,江南茶雨;
崇文調韻,薊北槐風。
這一稿節奏明快,容量增大,碎錦格嵌進“風調雨順”,自然流暢;借機又放進北京市順義、崇文兩個區名,加上“薊北”,地域特點十分突出。如果參加別處的征聯活動,這樣的作品獲獎應該不成問題。可這副對聯是要實際用在房間裏的,茶館主人對於兩個區名提出異議:老舍茶館在宣武區,與順義、崇文都沒有關係,建議修改。當時隻想到借用這四個字的雙關意義,作者沒注意來茶館最多的是宣武區的人。
下一步就是“調整”了。既然大的方麵都“風調雨順”了,咱們調個“文通字順”還有什麼難的?“順義”改成“順意”,順人意知時節,順民意知時政,是江南的好茶好雨呀!“崇文”改成“宣文”:宣揚文化,宣武文化。茶館裏每天場場貴客如雲的演出,加上展示的北京文化、民俗文化、戲曲文化、佛道文化、楹聯文化,不正是“宣文調韻”嗎?
槐風本來是不錯的,北京的市樹就是國槐、側柏嘛!重新看了這個房間以荷花為主的布置、裝飾、擺設,我們毅然將“槐風”改為“荷風”。至此,依賴眾人的智慧,一副妙聯就這樣定型了:
順意知時,江南茶雨;
宣文調韻,薊北荷風。
可見,寫聯和改聯,要把握兩點:整體框架和局部調整。當整體結構、立意、布局都基本認定以後,調整詞語、詞序、平仄、節奏、語感,就相對容易了。說到平仄,你看,它在創作中是處於第二個層次中的。我總以為,平仄在對聯中的作用,不要誇大到過分的地步,更用不著去“捍衛”。捫心自問,我們自己的哪一副佳作,是先把平仄排得無懈可擊,再回頭去考慮立意的?恰恰相反,總是像蓋樓一樣,先把構架建好,再去封頂、安裝、修飾。選詞語,詞語是要“選”的;調平仄,平仄是要“調”的。這才是事物的本質所在,需要用心領會。
幾位作者都是高手,所以,帶到老舍茶館的作品,都基本成型。所謂成型,是指構思途經、修辭手法、句式安排、嵌名方式甚至字數,都不需變、不宜變了,隻是在文字上進行調整,同時注意所調整的文字,要符合平仄規律。這種調整,常常讓人作難,麵麵相覷,一時不知怎麼遣詞;也常常讓人開懷,偶有心得,一人得道,眾人喜得升天。
再看“金玉滿堂”包間。依然宮式布置,不同的是,以竹飾為主,前後兩進之間的槅扇,全是雕竹的圖案,一麵牆上又插著兩排竹扇。作者一開始是這樣鋪排的:
金壺水滿,品茗堂高雅;
玉盞香騰,舒意宴無垠。
嵌進“金玉滿堂”,碎錦格,自然而了無痕跡。以飲茶必須的壺和盞,作為本聯的主題形象,無疑是合適的。但它顯然有必須加工之處,比如,高雅和無垠,就一定得改改。作者再送時,已是有模有樣了:
水滿金壺,一堂舒意;
香騰玉盞,七碗隨心。
這是品珍樓的幾個房間,首先要考慮這是酒樓,上下聯都寫茶,未免單調且不符合實際,於是,上聯改成“酒滿”了。既然是酒,多不用壺的,“金樽”比較講究。考慮到室內的氛圍,把普遍性的舒意和隨心,改為“竹趣”和“蘭馨”,這一改,茶館的人十分滿意,連連叫好。最後,定稿的是:
酒滿金樽,一堂竹趣;
香騰玉盞,七碗蘭馨。
對聯作到竹、蘭的境界,人的品格自然得到了提升。
吉祥、如意兩廳。門戶獨立,內部相通,拆了“牆”就是一家。所作聯語,嵌入“吉祥”二字,又在不經意間嵌進現在茶館掌門人尹智君之名:
七碗風生,益智添仁壽;
一壺春滿,悅君納吉祥。
另一副的作者,仿照“吉祥廳”的作法,嵌入“如意”二字以及茶館創始人尹盛喜之名:
春酒沁心,盛筵開麗館;
明茶如意,喜事恰良辰。
前一副聯,隻改了一個字,不用“添”字,用“增”字,沒有多大的區別,隻是覺得文字上的語感和吟讀中的口感好一些。後一副聯,茶館的人不大喜歡“春酒”,無論是春熟的,還是春釀的,似乎都有些小氣,與宮廷式的裝飾與饈饌不般配;也不喜歡“麗館”,有浮華之嫌。連帶著變動的文字較多,有六個,但都沒有“傷筋動骨”,多是“美容護膚”。
這兩聯的定稿,吉祥廳是——
七碗風生,益智增仁壽;
一壺春滿,悅君納吉祥。
如意廳是——
好酒隨心,盛筵宜閬苑;
名茶如意,喜事恰良辰。
為什麼改動這幾個字,請讀者仔細琢磨它們的細微區別,特別是上聯的“宜”字,用的極好,怎樣理解?
最後一個 “四季平安”廳。十足的皇家氣派,是接待各國元首的專用餐廳。一麵牆上有仿乾隆的《稻熟圖》,兩旁正好可以配一副對聯。作者不想平平常常地嵌入“四季平安”四個字,別出心裁,構思以不同時令的花卉植物茶、蓮、菊、梅暗合四季,先搭個架子看看:
茶道千秋,蓮台七寶;
菊香九域,梅報三陽。
構思路徑可以,但距離完成任務,還差很遠:沒嵌進“平安”,沒關聯上中堂那幅《稻熟圖》,關鍵是在這樣重要場合的對聯,滿臉嚴肅,缺少人性和個性。於是,改成
茶似佳人,蓮如君子;
稻熟郊牧,梅報平安。
茶似佳人,出自蘇東坡的詩句:“從來佳茗似佳人。”蓮如君子,見周敦頤《愛蓮說》:“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稻熟郊牧,表豐收之意,古代稱耕耘之地為郊,放牧之地為牧。梅報平安,民俗多采梅枝“安”插在“瓶(平)”,取其諧音。
討論中發現,此聯用了“稻熟”雖然配上了畫,卻與茶、蓮、梅不和諧了。要不要換成“菊”“楓”?爭論的結果,認為能用上稻,已經很不容易,很有特點,保留為好,但郊牧要換,離題太遠,與“平安”的層次也有差距。最後認為改成“豐裕”,是個可行的方案。
聽我們在老舍茶館品珍樓改聯,你有沒有品出一點味道:有了構思的基礎,才能立起對聯的框架;有了優質的框架,才能裝飾出漂亮的高樓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