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吳縣有範文正公祠,其聯為:
兵甲富於胸中,一代功名髙宋室;
憂樂關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蘇台。
(清代·宋犖)
蘇台就是蘇州,範仲淹是江蘇吳縣人。“俎豆”,俎,祭祀時盛牛羊等祭品的禮器。豆,盛食物的器皿。《史記·孝武本紀》:“泰一所用,如雍一畤物,而加醴棗脯之屬,殺一犛牛以為俎豆牢具”。上聯說範仲淹胸有百萬雄兵,屢立戰功。下聯言範仲淹心懷天下,為後代景仰。此聯作者宋犖不為讀者所知。其實他在清朝也算是顯赫人物,曾為康熙年間十大才子之一,官至吏部尚書。
山東益都鐫刻有聯:
兵甲富胸中,縱教他虜騎橫飛,也怕那範家小子;
憂樂關天下,願今人砥礪奮起,都學這秀才先生。
(現代·馮玉祥)
首句襲用宋犖原詞,最後分句“範家小子”、“ 秀才先生”語出天然,也還工整。第二分句音韻、對仗存在問題。
詠範仲淹
號諡文正公,落日樓頭,心連廣宇;
人欽範夫子,長煙塞上,國倚長城。
(當代·左建軍)
作者在蘇州天平山
附:《姑蘇行吟(節選)》
離開木瀆時,有當地人指點,此去範仲淹紀念館較為方便。便頂著烈日,上了開往天平山的公共汽車。
天平山位於離蘇州城西南約三十公裏處,也叫白雲山。據說,當年白居易做蘇州刺史時,常到白雲山遊覽,並在山中發現了一股清泉,就取名叫白雲泉,親題絕句:“天平山上白雲泉,雲自無心水自閑。何必奔衝山下去,更添波浪在人間”,一時傳為佳話。
為了紀念白居易,當地人特意修了樂天樓。樓前楹柱上鐫有清人範玉琨所撰對聯:
萬笏皆從平地起;
一峰常插白雲中。
初讀此聯,心想“插”字不如“在”字,上聯用虛字“從”,下聯同樣用虛字才更精工。而且“插”字在節拍點上,此處需用一仄聲字。細究起來,“插”字古音為仄,今聲為平,聯作者既是清人,也就不是什麼瑕疵了。
此聯生動描繪出天平山怪石嶙峋、一峰傲然獨立的雄奇景象,惜乎與白居易關係不大,懸掛於此,自然不夠妥當。
這次,我並沒像往常一樣爬上山頂,因為天氣太過炎熱,畢竟正值夏日午後時分。
作者在木瀆靈岩山館前
而且,我此行的目的,也不是為看山而來。
對於範仲淹,除了他那篇《嶽陽樓記》和那首《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詞,我知道的並不多。
所以,當看到蘇州火車站廣場上高高佇立著的範公雕像時,竟會十分的疑惑和訝異。
後來才知道,範仲淹的確出生於蘇州,他原本就是蘇州人。隻是二歲時父親去世,母親改嫁山東淄州朱姓人家,小仲淹改名朱說。長大後,當他知悉身世,毅然辭別母親,前往應天府求學。這期間,他發奮苦讀,五年未曾解衣就寢。冬天讀書犯困,便以冷水洗麵,強振精神。沒有東西吃,就稀粥果腹,“富貴、貧賤、毀譽、歡戚,不一動其心”。最終,憑借驚人毅力以“朱說”之名考上進士,獲得官位。有了俸祿後,他便接母親回家奉養,恢複使用“範仲淹”的姓名。
這是個命途多舛,毅力超眾且胸懷寬廣的堅韌少年。我們來看看他長大後的一些言行。
天聖七年冬至,十九歲的宋仁宗準備率領文武百官在大殿上為太後祝壽。範仲淹嚴詞反對:“皇帝有事奉親長之道,但沒有為臣之禮;如果要盡孝心,於內宮行家人禮儀即可,若與百官朝拜太後,有損皇上威嚴”。皇帝不聽。他又上疏太後,請其還政天子。
某年天下大旱,蝗災蔓延,江淮一帶災情嚴重。範仲淹奏請仁宗,皇帝未多理會。範憤然質問:“如果宮中停食半日,陛下該當如何?”仁宗這才猛醒。
身份顯赫的晏殊得知範仲淹多次犯顏進諫,深怕連累自身,指責他過於輕率,範仲淹據理力爭:“侍奉皇上當危言危行,絕不遜言遜行、阿諛奉承,有益於朝廷社稷之事,必定秉公直言,雖有殺身之禍也在所不惜”。
範仲淹從二十七歲進士及第到五十五歲主持新政,每遇國家大事,總是慷慨直言,以致多次被貶。但無論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其克己奉公、勤政愛民的金石節操始終未改,到晚年,他仍是家境清貧,居無定所。
蘇州天平山牌坊
天下熙熙,悠悠過往,像範仲淹這樣,幾十年如一日,心憂天下,不謀私利者,古往今來,能有幾人呢?
難怪元代大詩人元好問會這樣讚歎:“文正範公,在布衣為名士,在州縣為能吏,在邊境為名將,其才其量其忠,一身而備數器。在朝廷,則孔子之所謂大臣者,求之千百年間,概不一二見,非但為一代宗臣而已”。
清代大學者紀昀由衷慨歎:“行求無愧於聖賢,學求有濟於天下,古之所謂大儒者,有體有用,不過如此”。
歐陽修《資政殿學士戶部侍郎文正範公神道碑銘》中說範仲淹“為政所至,民多立祠畫像,其行己臨事,自山林處士,裏閭田野之人,外至夷狄,莫不知其名字,而樂道其事者甚眾”,其生前身後,為人稱許、愛戴如此。這樣看來,今天蘇州火車站廣場之有巨幅雕像,天平山中之有宏大紀念館,都在情理之中。其心地澄澈,知行契合的君子風範,足為天下讀書人敬仰;其心懷黎庶,憂係國家的博大襟懷,亦可使以公謀私、明哲保身者汗顏。撰聯讚曰:
號諡文正公,落日樓頭,心連廣宇;
人欽範夫子,長煙塞上,國倚長城。
注:《姑蘇行吟》全文刊載於2017年《對聯》雜誌,《株洲教師發展導報》微信公眾號轉載。
蘇州天平山範仲淹雕像
作者簡介:左建軍,1966年冬生,湖南醴陵明月鎮人。有千餘首(副)古典詩詞、楹聯作品見諸報刊,在國家專業報刊發表文章150餘篇。2015被株洲教委授予首屆“校園文化名師”稱號,開辟楹聯文化名師工作室。2017年榮獲《中國楹聯報》授予的“創刊三十周年優秀撰稿人”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