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陣不停的在威海鄉村行走,有很多驚奇的發現。特別是有一日在乳山市乳山寨鎮的寨中村,發現一戶人家的門上貼著一副有意思的對聯,進而回憶起威海也曾有過兩張與對聯有關的著名老照片,於是將三張跨越了上百年曆史的對聯照片放在一起,做一個簡單的解讀。
圖1:威海衛人家老照片(1900年代)
圖1的老照片,可能是曾在英租威海衛工作過後任溥儀老師的英國人莊士敦所拍,在他的作品《獅龍共舞》當中引用過這張照片,應該是威海衛城內某處臨街住宅,大約是拍攝於表1900年代的初幾年。從大門的規模與建築材料來看,顯然是一戶家境不錯的人家,門上所貼對聯充滿古典詩意,摘選了《滕王閣序》中的句子,“層巒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丹,下臨無地。”
1900年代的威海衛城,地理位置在威海衛英國租借地之內,但是並不屬租界地範圍,仍由文登縣管理。威海衛城一派古城景象,衛城內建築林立,飛簷紅漆,如若流丹。衛城外三麵環山,層戀聳立,確有對聯所述之景。對聯的內容與衛城的城市背景完美的結合,可謂一副佳聯。
圖2:石島漁村人家老照片(1937年)
圖2,是民國時期著名行德籍女攝影家赫達·莫裏遜在1937拍攝於石島漁村。門上對聯內容是“虎行雪地梅花五,鶴立霜田竹葉三”。如果是對中國傳統對聯不熟悉的讀者,可能覺得內容有些莫名其妙,其實這副對聯妙在兩個數字。對聯中的梅花五,指梅花花瓣五片,暗寓梅開五福,即壽、富、康寧、好德、考終命之義。對聯的中的竹葉三,是指竹子一柄三葉,暗寓竹報三多,即多福、多壽、多男子之意。也就是說,對聯的內容隻用幾個字,就含蓄地道出了八種祝福,用詞婉約、語境優雅,可見當時石島民眾的審美趣味。
有趣的是,圖1、圖2這兩個對聯均出現一定的錯誤。圖1的對聯本應該是“層巒聳翠 飛閣流丹”,卻寫成了“層人聳翠 飛閣流丹”,或許是對聯的題寫者文學素養不高,也或許他是為了書寫方便而故意簡化了。圖2的對聯則貼反了方向,考慮到住宅為當時漁民所右,貼對聯的人未必有太高的文化素養,分不開左右,也是可以理解。有意思的是,這兩副對聯所出現的錯誤,反而讓照片帶有濃重的時代印跡。1900年代的威海衛城裏,1937年的石島漁村,對聯的內容折射出當時當地的威海居民的審美情趣,對聯的錯誤則表明當時當地的審美能力,也是相當合理而自然。
圖3:乳山寨中村人家對聯(2018年)
圖3的對聯,是我在乳山市寨中村一戶人家門前所拍。連上橫披,十八個由四字短語生造出來的字反能寫出十九個祝福,確是有趣。因為內容極盡堆砌與直白,有人說這樣的對聯太俗,我反倒覺得,這也是當時當地當人的審美取向,是普通群眾對美好生活的熱切向往,反倒有相當的研究價值。圖3與圖1、圖2照片裏的對聯放在一起,恰能聯係起百多年的時光。
還要指出的是,圖1、圖2兩張老照片的亮點不隻是記錄了當年威海的對聯內容,還在於兩張老照片裏信息量極大,莊土敦與赫達不愧是民國時代的兩位傳奇人物,他們在拍照前顯然做了精心選擇,照片集中了對聯、建築、人物、發型、服飾、勞動工具等大量時代信息,比如,圖3的照片裏甚至還出現了威海民間今天仍有使用的簍子,這兩張照片簡直就是過往時代的一個縮影,他們對傳統文化的專注與記錄到今天都是值得我們認真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