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多次擔任各種征聯評委,並在《對聯知識手冊》中總結經驗專寫了“征聯”一章。而今征聯仍此伏彼起,呈現熱鬧景象,評聯稿也經常寄來。欣喜之餘,也不免有些心悸,概括起來有三怕。
一怕鋪天蓋地
評聯有三個階段:初評要寬,複評要嚴,終評要慎。這樣,不至於滄海遺珠,又不至於讓評委頭暈腦脹。一般送給評委二百副左右為宜,評委可以逐副琢磨、對比。
現在常常省略了複評,幾乎把初評結果一古腦兒端給評委,厚厚一本,見了就發怵。筆者剛五十歲,雖眼力體力尚好,但也難免眼花繚亂,即使這樣,也還得硬著頭皮看下去。催稿時間一般又比較緊,又不能不快看。那些年事已高、公務繁忙的老年評委,更加叫苦不迭了。尤其碰到滿紙“九州一統”“千秋大業”“四化宏圖”“功貫古今”這樣口號式的,很容易將那些珍品的光輝給淹沒掉。您想,看二、三千副對聯,到最後頭腦不發木才怪呢。主辦方倒是又省心,又好交代:差不多所有的作品都送給評委了呀!
其實,少送未必“遺珠”,多送反而容易分不出高下來,這也是辯證法吧。
二怕出現錯字
我所看到的複評打印稿,沒有一份是沒有錯別字的。多可怕:對聯之精煉、精彩處,往往就在一個詞、一個字上,把“準確無誤”的作品送給評委,不是過分的要求吧? 中國楹聯學會主持的征聯,最後要把核對出的錯字改正後再送評委,評上評不上是一回事,“讓不讓人評”可是涉及“公正”的事。這麼說,可能言重了,卻是有關責任心的。我們可千萬別辜負了數以千計萬計應征者的信賴呀。
碰見錯別字,一律不評? 有點說不過去,改了再評?是原稿錯了,還是打印誤校,說不清楚。一個常寫錯別字的作者,能有多高的駕馭對聯文字的水平,則深可懷疑了。沒辦法,連猜帶評吧:嗬,“百化”,可能是“百代”;“東內”可能是“東風”;“金鷗”可能是“金甌”;“玢統一”可能是“盼統一”。您說這累不累? 可誰讓咱們當評委呢?
麻煩的是,有些事情根本就不知如何是好:下聯比上聯少了一個字,怎麼補? 兩副對聯編號相同,算那一個?“玉凰搶環”是怎麼回事?“豐碑違德”是褒是貶? 遇到不同位的重複字,隻好認為作者不懂對聯了,予以淘汰;可組委會為什麼不撤了反而送評呢?可能又是......心驚肉跳地評完,這心裏可一點也不踏實,真的因為錯別字漏了好聯,還不是得埋怨評委有眼無珠?
三怕打分評獎
大多征聯都要請一些外省、外地的人當評委,這很正常,但不通報情況就不好了。起碼應有對每副對聯評比的要點、注意事項,不定下規矩,方圓何成?
征聯應有組委會、評委會兩套班子。一“精簡機構”,讚助商、總經理、有關領導、社會名流,本該進組委會的,卻都當了評委。我決沒有自恃高明之意,隻是覺得這有點讓李寧評通俗歌曲大賽,而讓毛阿敏給自由體操打分的味道。如果大家坐下來一起討論,各自推薦作品,共同斟酌,對獲獎聯再來番“橫挑鼻子豎挑眼”,最後的結果,也還能讓人放心,人家問起,也能說出個子午卯酉,不枉當一次服務者。現在,常常是評委們各自為戰,並且各自意見絕對受到尊重:所有的評分加起用參評人數一除,分數最高的為一等獎,以下類排。這就難免出現這樣的結果:你拍案叫絕的,有兩個人不給分,便名落孫山,你認為是標語口號的,有兩個人認為“時代感強”給了高分,就可榮登榜首。哭不得,也氣不得,還得從“各抒己見”“自己看得未必準”上去平衡心理。一個作者告訴我,多虧我對他的聯多給了零點五分,才獲了一等獎。聽了讓人害怕,這樣的評聯辦法,隻靠分而不充分討論,不是太玄了嗎?
怕歸怕,聯還是要征,也還是要評。人們感謝辛辛苦苦組織征聯活動的朋友,更希望評聯工作再嚴肅些、再紮實些、再健康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