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聯是古代表現形式最為開放多變的一種文體。可以像宋詞一般高雅,可以像古體詩一般嚴謹,也可以像白話小說一般通俗易懂。而在表現主題上更是多種多樣,可以勵誌自勉,可以寄景抒懷,可以戲謔嘲諷,也可以巧趣玩味。另外還有春聯、喜聯等各種實用性很強的對聯。
諸葛亮曾經以“淡泊明誌,寧靜致遠。”一聯表達自己淡然處世的豁達心境,自古至今被無數人奉為經典,當做座右銘。這是自勉對聯中的佳作。有一首很出名的自嘲聯,“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橫披為“南北”二字,該聯采用隱字的方法暗喻作者缺衣(一)少食(十),橫披中的南北中缺了東、西二字,意喻家中貧寒,沒有“東西”。這首對聯的來曆有多種版本,有的說是明朝宰相張居正年幼所作,有的說是清朝一個窮秀才所作,還有一種說法跟鄭板橋有關。真實來曆已經難以考究,但該聯簡單易識,巧趣自然,將對聯的簡單和內涵體現的淋漓盡致。
通常名勝古跡都會有名勝聯,而遊覽的遊客也常常會用對聯來描述遊覽之地。我們所熟悉的嶽麓書院便有一聯聞名於大江南北“唯楚有才,於斯為甚。”簡單八個字將“楚地”地的人傑地靈描述的浩蕩大氣。白沙古井的對聯則另有一番玩味,“常德德山山有德,長沙沙水水無沙。”此聯引入了湖南的兩處地名和兩處名勝,兼有山對水,有對無,對仗工整,妙趣自生。而湘潭雨湖也有“樹影波光,最愛清風明月夜;詩情畫意,偏宜春雨杏花天。”的秒聯佳句。
因為對聯不入史冊,通常“不登大雅之堂”,所以在嘲諷事物時往往比詩詞更尖銳直接,作者也大抵省略了含蓄和比喻的手法,將要批判嘲諷的對象直接寫得明白透徹。有一常用諷刺聯“隻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說的是一個名叫田登的州官,因自己的名字和“點燈”諧音,不許州內百姓談論“點燈”二字,遇此二字一律以“放火”代替。元宵節前夕,田登發布一官文;“元宵將至,本州依例放火三日。”有好事者作了此聯以諷刺州官的蠻橫霸道。古時有一縣令,為彰顯自己品德,在大門口寫了一聯“愛民若子,執法如山。”第二天發現兩邊對聯各多出了一行字,對聯的意思完全轉變。“愛民如此,金子銀子皆吾子也;執法如山,錢山靠山俱為山呼。”兩句話將縣令的嘴臉勾畫了出來。
在抨擊世風時事方麵,對聯常常以一針見血透徹明了的特色被很多人采用。民國時期,在反對袁世凱護國運動中,因形式緊張,湖南省主要官員丟棄長沙倉皇而逃,導致兵匪入城,大肆搶掠。天津《時報》刊登了一則對聯諷刺此事“省長捐款,督軍棄城,這才算文官要錢武官怕死;敵來則逃。兵潰則搶,大都是下水思命上水思財。”不但描述了事實,下聯中還改用了嶽飛“文官不愛財,武官不惜死,不患天下不太平。”的名言嘲諷了出逃官員性命第一、錢財第二的醜惡行徑。
對聯中的春聯和喜聯,是最常見,使用最多的一種,用大紅紙書寫貼在大門以示喜慶。一般認為,我國的第一副春聯是後蜀主孟昶於公元964年寫在桃符上的“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因為“快餐文化”的侵襲,對聯的使用越來越少,春聯和喜聯便是對聯中碩果僅存的代表了。即使春聯和喜聯,多數現代人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傳統的對聯是從右至左讀的,上聯在右,下聯在左。很多不明就裏的人將對聯貼反了還不自知。眼看著對聯文化逐漸消失,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