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三大名樓”之一的黃鶴樓始建於三國吳黃武二年(公元223年),但屢建屢廢,僅在明清兩代就被毀7次,重建和維修10次。有“國運昌則樓運盛”之說。現在的黃鶴樓,移到了距原址約1000米的長江南岸蛇山之巔。於1981年10月破土動工,1985年6月落成。黃鶴樓設計為四邊套八邊形,謂之“四麵八方”。從樓的縱向看各層排簷,形如黃鶴,展翅欲飛。黃鶴樓是武漢市標誌性建築,是古典與現代熔鑄、詩化與美意構築的精品。黃鶴樓名稱的由來說法不一。黃鶴樓內部,從第一層至第五層,風格各異、主題不同。三國時期該樓隻是夏口城一角瞭望守戍的“軍事樓”,晉滅東吳以後,三國歸於一統,該樓失去其軍事價值的同時,隨著江夏城發展,逐步演變成為官商行旅“遊必於是”“宴必於是”的觀賞樓。唐代詩人崔顥在此題下《黃鶴樓》一詩,李白在此寫下《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曆代文人墨客在此不但留下詩文絕唱,也留下了許多妙對佳聯。
劉海粟撰書一樓西門聯:
由是路、入是門,奇樹穿雲,詩外蓬瀛來眼底;
登斯樓、覽斯景,怒江劈峽,畫中天地壯人間。
當代尹雲章撰一樓北門聯(未署名):
鶴舞帆飛,雨水浪開東海日;
樓成景換,五洲客醉楚天春。
當代關山月撰書一樓東門聯:
龜伏蛇盤,對唱大江東去也;
天高地闊,且看黃鶴再來兮。
當代朱祖延撰一樓南門聯:
飛閣出重霄,環顧三楚風雲,頓覺詩情來眼底;
名城留勝跡,相迎五洲賓客,常懷友誼話樓頭。
第二分句前四字平仄雖然均失替,但上下聯節奏點上的字平仄皆對立。因上下聯的平仄對立優於同句節奏點的平仄交替。當內容的表達或非律句式的語句需要二者中放寬一項的話,可以放寬句內節奏點的平仄交替,但在一副聯中,這種放寬以不超過一次為宜。
清代符秉忠撰一樓前廳聯(未署名,隻有“舊聯”二字):
爽氣西來,雲霧掃開天地憾;
大江東去,波濤洗盡古今愁。
作者是曾參與同治黃鶴樓重建工作的武昌縣令。清光緒二年,未了居士刊行的《新刻黃鶴樓銘楹聯》收錄的該聯。上頭有“石柱聯”三字;右邊有“豫章符秉忠”五字。上頭三個字說的是這副楹聯不是懸掛在黃鶴樓裏麵,而是鐫刻在樓前的兩根石柱上。這兩根石柱直到修建武漢長江大橋時才被拆除。右邊五個字標明了楹聯作者與籍貫。
清代宋犖撰一樓後廳聯(未署名,隻有“舊聯”二字):
何時黃鶴重來,且共倒金樽,澆洲渚千年茂草;
但見白雲飛去,更誰吹玉笛,落江城五月梅花。
清代濮文彬撰一、二樓間跑馬廊北麵聯(未署名,隻有“舊聯”二字):
亭畔駐仙車,憶黃鶴歸來,鐵笛一聲醒世夢;
磯頭留勝跡,看白雲深處,梅花數點引清風。
“歸來”改“來時”;“醒”改“驚”。改後更合聯律。
清代劉維禎撰一、二樓間跑馬廊西麵聯(未署名,隻有“舊聯”二字):
襟江帶湖,撐天拔地,喜者番古跡重新,猶當半壁;
望雲招鶴,載酒題詩,願從此斯樓無恙,永鎮中流。
者番:這番;這次。宋代晏幾道《少年遊》詞之三:“細想從來,斷腸多處,不與者番同。”《兒女英雄傳》第十五回:“何用《漢書》來下酒?者番清話也消愁。”姚光《餞春》詩:“者番花事匆匆甚,回首天涯又綠陰。”另有異稿,僅將“者”換“今”。
當代洪源撰一、二樓間跑馬廊西麵聯:
萬古河山,勝跡長留,歎百年時運維艱,三楚名樓曾付火;
千秋邦國,韶華永駐,看一代英雄謀略,九霄仙鶴又乘風。
清代王鎮藩撰三樓廳前立柱聯(未署名):
形勢出重霄,看江漢交流,龜蛇拱秀,爽心豁目,好消受明月清風,更四顧無邊,盡教北瞻峴首;東望雪堂,西控嶽陽,南淩滕閣;
滄桑經幾劫,舉名公宴集,詞客登臨,感古懷今,都付於白雲夕照,溯千載已往,隻數笛弄費禕,酒貰呂祖,詩題崔顥,筆擱青蓮。
“載”可能是“年”的書法之誤。峴首:即湖北襄陽的峴山。雪堂:宋代蘇軾被貶黃州時,在今黃岡市黃州城內築有雪堂。貰:賒欠。青蓮:李白號青蓮居士。
當代聞鈞天撰五樓東門聯(未署名):
燈月欲扶人,更上瓊樓,酒膽生芒,荼肝慰渴,且重論漢鶴唐詩,屈子憂離鄉國慟;
雲霞迎曙旭,隻研朱墨,眉痕蘊黛,波練凝輝,好共寫蜀峰吳甸,天門中斷楚江開。
芒:鋒芒。荼:古茶字。這兩個分句大意是:壯膽的酒發作,意氣正盛;養肝的茶喝足,口渴已解。下聯結句係李白《望天門山》詩首句。
清代何元愷撰五樓東門聯(未署名):
臨高台而極目,看大別垂楊,郎官春草,鳳凰遠岫,鸚鵡芳洲,寫不盡萬家煙景,更兼著帆隨岸轉,漢接天回,想仙人弭節歸來,邂逅相逢應顧笑;
瀝濁酒以抒懷,問陶公戰艦,庾令胡床,白石詞鋒,青蓮彩筆,又誰知千載英雄,都付與江上清風,山間明月,剩我輩當歌痛飲,蒼茫獨立自吟詩。
郎官:故址位於今武漢市漢陽區內的湖名,原名南湖,由李白更名,於明代後幹涸。弭節:這裏指駐節,停車。節,車行的節度。
清代方維新撰五樓西麵聯(未署名):
對江樓閣參天立;
全楚山河縮地來。
縮地:指術士化遠為近的法術。
以上對聯,未署作者名字的居多。其實,撰寫一副對聯,大多比書寫一副對聯所花費的功夫要多得多。各景點懸掛的楹聯,應尊重聯家的勞動成果,既要留書法家名字,更要署聯作者姓名。最後,以筆者《登黃鶴樓》七絕來結束本文。
依稀玉笛妙音飄,起伏心潮逐浪高。
極目江城詩興發,青蓮擱筆我揮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