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大家喜聞樂見的傳統藝術形式的對聯,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不管紅事還是白事,家家都離不開它。
我家的對聯大約經過這樣幾個階段。
小時候,父母健在,因家中無識字之人,過年的春聯都是父親請人寫的,由於年代久遠,加上不懂意思,已記不清什麼內容。隻覺得字很瀟灑。後來知道,是當地的私塾先生寫的,內容想必是言簡義豐的吉祥之語了。
可恨蒼天無眼,父母早亡,在祖母和伯父的幫助下,我竟考上了大學,也算是出人頭地了。雖有叔伯,終鮮兄弟,終究是寄人籬下。後來不知從什麼地方看到一副對聯“年難過,年難過,年年難過年年過;事無成,事無成,事事無成事事成”,覺得很貼合我的實際,於是過年了就把它寫了貼在自家的門上。這就是我這一時期的真實寫照。
我的農曆生日是十一月十一日。關於十一月十一日還有不少佳話:傳說彭祖生日乃十一月十一日,清代紀曉嵐曾為乾隆皇帝賀壽一聯:“十一月十一日生,三千春三千秋壽”。乾隆當時責怪他把自己的生辰日搞錯了,紀解釋說,彭祖是這一天生日,我是把萬歲比作彭祖啊。乾隆聽後乃大喜,以重金賜之。走上工作崗位的第二年,談了女朋友,確定1985年元旦節結婚。碰巧的是,這一天竟然是我的農曆生日十一月十一日。由於父母早亡,校長做主,為我籌辦了這次婚禮。場麵是隆重的,氣氛是熱烈的。當時的婚聯是同事幫我共同研究擬定的:生日節日偕連吉日;親情友情飽浸黨情。橫批:三喜臨門。確實如此,如果黨的春風不度玉門關,我就與高校無緣了,按我的條件當時是很難找到對象的。如果學校不為我張羅這場婚禮,婚禮也不可能辦得那麼隆重。所以我從內心深處感謝校長,感謝小平同誌,感謝黨。
走上工作崗位,算是解決了衣食問題,結婚解決了家庭問題,緊接而來的就是住房的問題了。學校分配的一間一廚,隻能是權宜之計。調進城後,連一間一廚也沒有了。隻好租房住,住房問題更加迫在眉睫。東挪西借,好不容易在學校西麵買了一處便宜的商品房。雖然地處郊區,但畢竟是自己的安身之所。搬家之後,第一年的春節,我就在門上寫了一副春聯:新地新時新氣象;好兒好女好家庭。
近年,許多出版單位印刷春聯出售,就不用寫春聯了,人也懶了。三年前春節時,以前的老房東找到我,叫我給他擬幾副春聯,其中一副,我按照房東的名字張同齊,想了一副嵌字聯:一院同增一歲;三台齊落三家。因為他的房子租給兩個房客,連他自己正好三家。他感到很高興,認為這副對聯擬得好。受此啟發,我也就勢為自家擬了幾副春聯,其中一副也是嵌字聯:寶氣盈門滿室瑞;祥雲繞宅闔家歡。自己感到也還滿意。
古代理發店有這樣一副對聯:雖是毫末技藝;卻是頂上功夫。雖是形容理發技藝的,但筆者認為,用來形容對聯自身倒也很恰當。試想,對聯雖然是雕蟲小技,卻也反映出一個人的文化底蘊,反映出社會現狀。更主要的是,她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種傳承。放眼當下,許多對聯平仄不講倒也罷了,甚至連結構、詞性都拋在一邊了,有的對聯甚至出現上下聯同一位置的字是重複的情況,豈不謬哉!
想起幾年前,老家一個小侄結婚,叫我幫他擬幾副婚聯。擬好後,我因有事耽擱未能及時回去,兒子回去早,我就叫他把對聯帶上,叮囑他,哪為上聯,哪為下聯,怎麼貼法。他當時點頭答應,結果我回去一看,有兩三副都貼倒了。我問兒子怎麼貼倒了,你猜他怎麼說:“有哪個看啊!”我聽後瞠目結舌。我真擔心,過不了多久,作為中國獨有的傳統文化形式對聯也將名存實亡。
作者簡介:曾寶祥,泗陽縣一中學語文教師 ,熱愛傳統文化,可惜不懂不通;喜歡教書育人,卻又誤人子弟。一生毫無建樹可言,地地道道是一個難容世俗之輩,不學無術之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