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興來到山東城建學院,來與老師和同學們共同分享對中華楹聯文化與古典建築藝術的一些粗淺認識。說起對聯來相信同學們都十分熟悉,我們去任何名勝古跡遊覽,幾乎每一個古典建築上都會懸掛有楹聯,所以說楹聯文化與古典建築有著密不可分的聯係,我們學建築的同學,理所當然要對中華傳統的楹聯文化有相當的了解。
一、對聯文體及寫作要求
楹聯與城市、景區的古典建築有著不解之緣,很多古城和著名的景區,都有著自己標誌性的楹聯。就拿我們山東來說,濟南大明湖景區中,在鐵公祠西門就有這樣一副堪稱“濟南標誌”的楹聯:
四麵荷花三麵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
泰山號稱“五嶽獨尊”,在南天門的兩旁,也有這樣一副可以稱為“泰山標誌”的楹聯:
門辟九霄,昂步三天勝跡;
階崇萬級,俯臨千障奇觀。
曲阜孔府號稱“天下第一人家”,在大門也有這樣一副“曲阜標誌”的楹聯:
與國鹹休,安富尊榮公府第;
同天並老,文章道德聖人家。
除了這一類我們常見的古典建築園林楹聯,我們還可以從許多其它的角度來說楹聯以及對聯,比如:從書法藝術的角度,用宣紙豎寫的兩行聯語也叫做對聯,與中堂、條幅、扇麵一樣,是書法藝術的一種書寫方式。從民俗文化的角度,每逢春節在千家萬戶門前張貼的春聯,以及其它紅白喜憂事時,書寫後張貼在門戶上的也叫對聯。從民間文學的角度,人們多少年來口耳相傳的各類機敏人物以及神童才女故事中的奇聯巧對,還有如“今世進士盡是近視”這樣的絕對。從啟蒙教育的角度,千百年來兒童在私塾中背誦的“天對地,雨對風”等對子歌,以及“獨角獸、比目魚”式的對課故事。
羅列了這麼多複雜的對聯現象,那麼,我們如何認識“楹聯”的概念呢?
首先,讓我們回到純文本的層麵,就像上麵三副對聯,它們應該是歸屬於什麼性質的文字呢?它們是不是屬於文體,是屬於什麼性質的文體?
我們先看一下《辭海》的“楹聯”條目:
楹聯:也叫“楹帖”、“對聯”、“對子”。懸掛或粘貼在壁間柱上的聯語。春節貼在門上的叫“春聯”。字數多寡無定規,但要求對偶工整,平仄協調,是詩詞形式的演變。相傳起源於五代後蜀主孟昶在寢門桃符板上的題詞“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謂之“題桃符”。至宋時推廣用在楹柱上,後又普遍作為裝飾及交際慶吊之用。記述楹聯的專書,有清梁章钜《楹聯叢話》。
從這個解釋可以看出,楹聯“是詩詞形式的演變”,那就應該是中國古典詩歌大家庭裏的一個品種,也就是說楹聯應該是中國古典文學中的一種文體形式。這種文體的形式要求,也就是說格律要求,就是“對偶工整,平仄協調”八個字。
通過對大量古今楹聯作品的梳理分析,我們可以得出關於楹聯文體概念的更精確的定義:
對聯是以獨立使用的一組對仗句來表達特定主題的文體形式。
這是從文學文體的高度對於楹聯文體的定位,因為楹聯是傳統的對偶修辭格式所獨立演化而成的文體,所以在篇章結構上與一般的詩文大不一樣,隻是上下聯對仗的兩段式結構。其次,楹聯雖然是從詩歌演變而來,但詩詞都是押韻的,對聯隻講究平仄聲調而不押韻。
之所以強調“獨立使用”,意在與其它的詩文中間出現的對偶句相區別,詩文中的對偶句隻是詩文中所使用的修辭手法,而獨立使用的對仗句才可能構成楹聯文體。
之所以強調“對仗句”而不說“對偶句”,是因為“對仗”一詞本身就有著平仄聲律方麵的要求,而“對偶句”則隻關乎字類,與聲調方麵的要求無關。
之所以強調“表達特定主題”,是要表明一般的楹聯作品,是用來表情達意的獨立文體,而那些不能表達主題的文字遊戲式的“奇聯巧對”,隻是楹聯文體中的一小部分“特例”。
對聯文體的特點,我們可以用三個詞彙來表達,即文學性、實用性和諧巧性。
楹聯的文學性是不言而喻的,從“四麵荷花三麵柳;一城山色半城湖”這種如詩如畫的描寫中,我們就可以看出,楹聯的文學性是直接從中國古典詩詞中繼承而來的。
楹聯還具有民俗實用上的規定性,所以楹聯文體也體現出類似信函、通知、報告等實用文體的特點,比如說不管一個門店的經營狀況如何,一到春節,總得貼出一副類似“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的春聯來。
此外,由於那些趣聯巧對的存在,楹聯還存在著一定的諧巧性,而且在正常的楹聯寫作中,也常常使用一些文字方麵的技巧,比如郭沫若贈毛澤東聯:“澤色繪成新世界;東風吹複舊山河。”比較心明眼亮的同學馬上就可以看出,上下聯的首句,嵌入了被贈者的名字。再如這一副題贈聯:“虛能引和,靜能生悟;仰以察古,俯以觀今。”從字麵上看好像沒有什麼技巧,但這副聯的所有字,都是從王羲之《蘭亭序》中一個個摘出來組成的楹聯,這稱為集字聯。
介紹了楹聯的概念和特點,下麵我們簡略講一下楹聯的創作方法,重點說一說楹聯在形式方麵的要求,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聯律”要求,這樣,還要從剛才說過的“對偶工整”與“平仄協調”兩點說起。
1.對偶工整
對偶是中國古典文學中應用最為廣泛的一種修辭手段,是用字數相等、結構相同、意義對稱的一對短語或句子來表達兩個相對應或相近或意思相同的修辭方式。中國人最喜歡使用對偶,這與我們使用的是形、音、義三位一體的方塊漢字有關,因為這種文字非常有利於形成形式工穩的對偶。對偶修辭廣泛存在於古詩古文、辭賦駢文、近體詩詞等文體中,當對偶從一種修辭方式獨立成長為一種文體形式,也就是對聯文體的誕生。
要想在楹聯創作中掌握並熟練運用對偶,需要注意以下三個要點:
1.1 區別字詞的意義分類
對偶也即是形成文字上的“對稱感”,而形成對稱感的基礎,就是相對的字詞在意義上同歸於一類。字詞意義上相同、相反和相近,都屬於相類的範疇,而同類的字詞用來相對,也就形成了對偶。
字詞意義的分類,首先分成四個大類:
第一是表示事物本身的字詞,也就是名物詞,大致等同於我們常說的“名詞”,古人也稱為“實字”。名物詞可以總體相對,也可分為“天文、地理、時令、宮室、服飾、飲食、動物、植物”等小類相對,越是小類的字詞,對偶越工整。
第二是表示事物靜止形態的字詞,也叫靜詞,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表示事物的性質、狀態、特征或屬性的“形容詞”。靜詞可以總體相對,也可以分成細類相對,分得越細對偶越顯工整。如表示空間尺度:大、小、宏、微、細、長、遙等;表示時間和速度:快、慢、疾、緩、遲、速等;表示人物品性:善、良、恭、慈、仁、義等。
第三是表示事物動作形態的字詞,也叫動詞。動詞可以總體相對,有時也可以分成細類相對,特別是把動作明顯和動作不明顯的分別相對。如明顯的動作:打、走、抱、飲、飛、呼等;心理活動:思、懷、憶、恨、知、迷等; 還有一些沒有動作:是、為、有、要、會、應等。
第四是各種沒有實際意義或意義較為抽象的虛字虛詞,包括我們常說的副詞、介詞、連詞等,這些字詞作為對聯句子的極其次要的成份,意義又不明確,所以都可以相對。為了工整起見,各種文言虛詞還要單獨相對,如之、乎、者、也、矣、其等。
1.2 將同類的字詞整齊放入對應位置
區分了字詞的意義之後,安排到對應位置,即組成了對偶。這裏所說的“整齊放入”,是指字詞的長度對應,單字對單字,兩字詞對兩字詞,三字詞對三字詞。所謂“對應位置”,也有兩個說法,一般是上下聯之間的對應位置,這個是正常的安排;二是還有一種前後對偶的方式,稱為“句內對”和“當句自對”,如武漢古琴台聯:
誌在高山,誌在流水;
一客荷樵,一客聽琴。
還有一種上下聯交錯安排對偶的“交股對”,運用極少,就不介紹了。
1.3 熟悉傳統的對偶辭格
掌握了上麵兩個步驟,也就足可應付一般的對聯創作了,不過如果還想提高寫作水平,還想讀懂古人的許多對偶特例,這樣就需要熟悉前人常用的對偶辭格。
首先是一些能讓對偶更顯工整的方法,如顏色對、數字對、方位對等,“青島、蒼山”“三天、千嶂”“人間、天下”;人名對、地名對、藥名對、詞牌名對等專用名詞相對,“天長市、地久村”“白頭翁、蒼耳子”;雙聲疊韻對,“玲瓏”對“溫潤”等。
其次是用變通的方式來拓寬對偶修辭的應用,如“互成對”就是用同義連用或反義連用的詞相對,可以不論彼此之間的詞性,如“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就是以“天地”來對“有無”。再如“借對”,“滄海、黃河”,滄借為顏色字“蒼”。
2.平仄協調
對聯文體不押韻,但比較講究平仄聲調的運用,最基本的規律,是上聯關鍵位置的平聲字,下聯相同位置必須要對仄聲,一副對聯中最關鍵的位置是句尾的字,上聯必須要用仄聲,下聯必須要用平聲。
總體來說,要掌握對聯的平仄運用,需要熟悉以下四點:
2.1 判斷漢字的平仄
中國人區分漢字的聲調較晚,南朝時的沈約等人開始把漢字分成平、上、去、入四個聲調,然後又把上、去、入三字歸為仄聲,這樣全部漢字就被分成了平聲和仄聲兩大類。隨著漢字讀音的變遷,入聲字在北方語言中消失,其中的字被分到了平、上、去三聲中,然後平聲卻又分化出陽平和陰平兩大類,這樣就形成了普通話的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種讀音,把陰平和陽平稱為平聲,上聲和去聲稱為仄聲,就是我們現代漢語的平仄聲,同學們可以從現代平仄聲調開始學寫對聯,隨著閱讀量的增大和水平的提高,自然可以過渡到運用古代平仄來創作。
2.2 區分句內的節奏
我們說任何一句話或是寫任何一個對聯句子,其中根據字詞間停頓的長短,都可劃分成一定的節奏。對聯句子的節奏類型有四種:
首先是律詩句式,這是五言和七言句子最常見的格式,每兩字一個節奏,最後一個字單獨一個節奏:
四麵/荷花/三麵/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
春風/放膽/來梳/柳;
夜雨/瞞人/去潤/花。
其次,是詞曲句式,這是一種五言聯中“前一後四”,七言聯中“前三後四”的句式,如:
得/山水/清氣;
極/天地/大觀。
能/受苦/方為/誌士;
肯/吃虧/不是/癡人。
再其次是駢文句式,就是四言和六言組合使用的句子,兩字一個節奏:
門辟/九霄,昂步/三天/勝跡;
階崇/萬級,俯臨/千障/奇觀。
最後,是一種古文句式,根據具體的語意來劃分節奏。如:
當年/有/痛哭流涕/文章,問/西京/對策/孰優,惟/董江都/後來/居上;
今日/是/長治久安/天下,喜/南楚/故廬/無恙,與/屈大夫/終古/相依。
以上四種節奏類型的句子,再配合一些“領格字”,就涵括了幾乎全部的對聯句式。
2.3 安排句內節奏點的平仄
不管什麼句式的節奏,一個節奏不論是一字、二字或三字,其最後一個字稱為節奏點。上下聯的同一節奏點,必須平仄相對,而同一句內的前後相鄰節奏點,應盡量做到一平一仄相交替。
律詩句式的平仄格式,完全遵循格律詩的兩種平仄句式,使用時照著套即可:
四麵/荷花/三麵/柳;○仄○平平仄仄;
一城/山色/半城/湖。○平○仄仄平平。
春風/放膽/來梳/柳;○平○仄○平仄;
夜雨/瞞人/去潤/花。○仄○平○仄平。
除了律詩句式是以“格式化音步”的方式形成固定的平仄格式,其餘句式和其他節奏類型的對聯語句,基本上是以語意的自然停頓來劃分節奏,隻在節奏點上注意上下聯的平仄對立,注意本句內的平仄交替。古文句式因為節奏感較弱,所以通常可以允許句內相鄰的兩個節奏點不交替。有些詞曲句式的前三後四的七言,前兩個節奏點也時常不進行交替,也不視為出律,如:
鬆竹梅/歲寒/三友;○○平/○平/○仄
桃李杏/春暖/一家。○○仄/○仄/○平
2.4 安排多分句聯句腳的平仄
多個分句的長聯,其每一個分句的最後一字,稱為句腳,多分句聯句腳的平仄也要有所變化或交替。因為初學對聯創作很少寫多分句的長聯,即便是三五個分句的楹聯,隻要在句腳做到有平有仄,有所變化也就可以了。
二、楹聯文化與園林建築
通過上麵楹聯概念、特點及格律要求的介紹,大家對於楹聯文體應該有了一個基本的了解,但是這隻是一種狹義的楹聯概念,涵蓋不了我們身邊豐富多彩的楹聯現象,這樣,我們就要把視角從“楹聯文體”的高度,提高到習俗、藝術和文化的層麵上,用“楹聯文化”的概念進行概括。
1. 楹聯文化
從宏觀的層麵上來說,楹聯應該是一種文化現象,是中國傳統文化大係統中的亞文化現象。楹聯文體誕生之後,與書法藝術、鐫刻藝術、建築藝術、園林藝術相融合,與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商業文化、旅遊文化、文化教育相融合,在當代更是與社會組織、公共傳媒、文化教育相融合,從而形成了一整套包羅萬象的楹聯文化體係。所以我們說,楹聯從狹義的角度來看是一種文體,從廣義的角度來看是一種龐雜的文化現象。
1.1 民俗楹聯
國務院於2006年公布的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就有“楹聯習俗”這一項目。民俗楹聯全方位地體現在節令、慶吊、行業、第宅等習俗所使用的楹聯。
1.2宗教楹聯
楹聯與各種宗教文化相結合,產生出各個宗教以及民間祭祀所用的楹聯。其中,佛教楹聯影響最大、數量也最多。道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也都有宣傳各自教義的楹聯。民間祭祀則有聖賢祭祀、英列祭祀和家族祭祀等類型的楹聯。
1.3民間文學對聯
民間文學中的故事傳說中包含一些對聯故事,有些民間謠諺也會以對聯的形式出現。對聯與謎語結合,還可以形成一種有趣的謎語聯,也就是用一副工整的對聯當作謎麵,供人們猜出背後隱藏的謎底。另外,詩鍾可以說是一種特殊的對聯。最後,明清兩代通俗小說極為盛行,明代中期以後,民間通俗小說逐漸與對聯的產生了親密接觸,如《金瓶梅》《紅樓夢》等。
1.4蒙學對對子
對聯與教育有著密切的聯係。首先是古代蒙學讀物,如《笠翁對韻》和《聲律啟蒙》;然後是傳統的“對課教學”,也即“對對子”。
傳統的對課主要以“屬對”的方式開展,屬對即由老師出句,學生對句,字數由少到多,內容由簡到繁,最初從一字、二字開始,逐漸增加到三字、四字,最後是五、七言的詩句。蔡元培先生在《我在教育界的經驗》一文中回顧他擔任塾師時所教的對課的情形:
對課與現在的造句法相近。大約由一字到四字,先生出上聯,學生想出下聯來。不但名詞要對名詞,靜詞要對靜詞,動詞要對動詞;而且每一種詞裏麵,又要取其品性相近的。例如先生出一“山”字,是名詞,就要用“海”字或“水”字來對他,因為都是地理的名詞。又如出“桃紅”二字,就要用“柳綠”或“薇紫”等詞來對他;第一字都用植物的名詞,第二字都用顏色的靜詞。別的可以類推。這一種工具,不但是作文的開始,也是作詩的基礎。所以對到四字課的時候,先生還要用圈發的法子,指示平仄的相對。平聲字圈在左下角,上聲在左上角,去聲右上角,入聲右下角。學生作對子時,最好用平聲對仄聲,仄聲對平聲。等到四字對作得合格了,就可以學五言詩,不要再作對子了。
1.5書法楹聯
楹聯書法是楹聯文學與書法藝術相融合而產生的一種全新的藝術形式,以書法藝術為載體,以楹聯文體為內容,以上下聯豎向對稱書寫為基本形式,在宣紙上書寫後,再經裝裱,供人展玩或懸掛起來欣賞。
嚴格意義的楹聯書法,專指以宣紙對稱書寫對聯,經裝裱後用於中堂兩側懸掛或陳設於客廳書房牆壁上單純供人欣賞的綜合藝術品。楹聯書法出現時間約在明代中晚期,由明末入清的書家,如傅山、王鐸、朱耷、王時敏、朱彝尊等已有不少楹聯書法作品傳世,至清中期,劉墉、梁同書、王文治、翁方綱以及鄭燮、鄧石如、伊秉綬等一流書家均書寫過大量的楹聯書法作品,楹聯書法從書寫格式到題款用印等均日臻豐富和完善。進入近現代,隨著楹聯文體自身發展到鼎盛階段,楹聯書法也與之一道進入一個巔峰時期。林則徐、翁同龢、何紹基、趙之謙、康有為、吳昌碩以及同時兼為楹聯大家的曾國藩、左宗棠、彭玉麟等把晚清的楹聯書法創作推向了極致。承晚清楹聯書法之緒餘,民國時期也是楹聯書法藝術取得輝煌成就的一個重要曆史時期,梁啟超、李叔同、李瑞清、於右任等書法名家都留下了數量極為可觀的楹聯書法作品。
2. 建築園林楹聯
楹聯與建築園林藝術和書法藝術存在著極其密切的關係。建築園林中的楹聯,與景觀和建築相交融,成為包括建築裝飾、聯板製作以及書法藝術為一體的綜合藝術。楹聯與傳統建築的內部結構無關,而是作為建築外部裝飾的一部分而存在的。中國古典建築十分注重外部裝飾,充分運用線條、色彩、圖形、文字等裝飾元素,以達到“富麗堂皇”“典雅精致”的藝術效果。匾聯,是傳統建築中文字裝飾的主要載體,在提升格調、營造意境等方麵,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正如《紅樓夢》中所說:“偌大景致,若幹亭榭,無字標題,也覺寥落無趣,任有花柳山水,也斷不能生色。”
中國古典建築的最大特點,是其形製上的均衡對稱,事實上中國傳統的城市構築和宮廷、廟宇建築群設計乃至居家院落的布局,其平麵結構都講究中軸線的對稱,其中單體建築也普遍存在著以門為中心的左右對稱。這種建築布局上的左右對稱,隱含著視覺心理上的一般要求,也有民族審美心理的特殊要求,這就給同樣左右對稱的對聯藝術,預留了孕育和發展的廣闊空間。
對聯雅稱為楹聯,實指門前兩根楹柱上所懸掛的對聯,所以對聯與傳統建築藝術和園林藝術的結緣,主要體現在傳統的“門文化”上。門,是中國傳統建築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同時具有實用的功能和文化的功能。辟邪禳災和迎祥接福是門文化的兩個重要內容,分別衍生出了“桃符習俗”和“春帖子習俗”,這兩種習俗在明代中早期,共同催生出以紅紙書寫對偶語句分貼在門兩旁的“春聯習俗”。
由於春聯隻能在節日期間對門起到裝飾作用,門上在一年中絕大部分時間裏都是空白,所以出於文化發展的內在邏輯,在明代中期一段很短的時間內,傳統的“門文化”就發展出了由竹木等材料鐫刻對偶語句,適用於第宅、官署、祠廟以及園林中的亭台樓閣等各式建築,可以長期懸掛的楹聯形式,從而把“祈福迎祥”的功能進一步上升為“抒情達意”的功能。
由建築外形的對稱,衍生出建築內部空間的對稱,這就為對聯從室外的門上移到室內打下了基礎。古人稱正廳迎著門的地方為中堂,一般要擺放長條案、八仙桌,兩側各放一隻扶手椅或太師椅,這種組合稱為中堂家具,形製左右對稱,美觀莊重。條案居中可供祖先牌位或神佛塑像及香爐,兩側對稱陳設花瓶燭台等。而中堂朝門的牆壁上,則居中懸掛一幅四尺整張的書畫或人物像,兩側懸掛對聯一副,書畫對聯均掛軸裝裱,正上方再置一橫匾,或書堂號齋名,或書四字警語,這套字畫組合稱為中堂書畫。中堂家具與中堂書畫構成了中正典雅、對稱均衡的中堂裝飾模式。
談到建築藝術與楹聯的關係,還必須涉及到一個必不可少的中間載體,就是書寫並鐫刻了對聯的兩塊聯板,對聯通過這個承載物才成為建築物有機的組成部分。聯板一般為木質,尺寸和色彩上要與整個建築相諧調。聯板適合懸掛於門框或牆壁上,但在懸掛於圓形楹柱時,則會產生圓柱與直板難以貼合的情況,所以後來又出現了與圓柱弧度相近的圓弧形聯板,被形象地稱為“抱柱聯”。隨著時代的發展,聯板的材質和形製開始豐富多彩起來,出現了竹子、磚石、金屬、陶瓷及玻璃製作的對聯。如:
清代吳山尊用玻璃製作出正反麵觀看內容相同的“玻璃聯”,《楹聯續話·卷四》引黃右原語:“從來聯語,紙書居多,或刻以竹木,或用漆加雲母石,且有嵌牙玉者。至吳山尊學士,始出意製玻璃聯子,一片光明,雅可賞玩,惟字畫不能無反正之嫌,學士又運其巧思,使之表裏如一。其句雲:‘金簡玉冊自上古;青山白雲同素心’。上製一橫額,題‘幽蘭小室’四篆字,又請孫淵如觀察以雙款篆書‘山尊先生’‘孫星衍’七字,正麵反麵,並是一樣,其巧不可階如此。”
清代李漁曾獨創有兩種頗具個性化的聯板,一是用木板裁為蕉葉形狀的“蕉葉聯”,一是用竹子製作的“此君聯”。《閑情偶寄》介紹“此君聯”時說:“截竹一筒,剖而為二,外去其青,內鏟其節,磨之極光,務使如鏡,然後書以聯句,令名手鐫之,摻以石青或石綠,即墨字亦可。以雲乎雅,則未有雅於此者;以雲乎儉,亦未有儉於此者。不寧惟是,從來柱上加聯,非板不可,柱圓板方,柱窄板闊,彼此抵牾,勢難貼服,何如以圓合圓,纖毫不謬,有天機湊泊之妙乎?”由此來看,前述“抱柱聯”的出現,應該也是受到了“此君聯”的啟發。
下麵按古典建築形製的分類,各舉一二副名聯佳對的例子:
2.1宮殿聯
表正萬邦,慎厥身修思永;
弘敷五典,無輕民事惟難。
——康熙題北京乾清宮聯
龍德正中天,四海雍熙符廣運;
鳳城回北鬥,萬邦和協頌平章。
——乾隆題北京太和殿聯
2.2廳堂聯
案牘為勞,安有餘閑臨水榭;
滄桑屢易,幸留勝境養天機。
——劉坤一題南京煦園荷花廳
此即濠間,非我非魚皆樂境;
恰來海上,在山在水有遺音。
——陶澍題上海豫園三穗堂
2.3樓閣聯
我輩複登臨,昔人已乘黃鶴去;
大江流日夜,此心吾與白鷗盟。
——端方題武漢黃鶴樓
依然極浦遙山,想見閣中帝子;
安得長風巨浪,送來江上才人。
——宋犖題南昌滕王閣
2.4軒榭聯
從北道來遊,花月留題,寄閑情在二千裏外;
占東吳名勝,亭台依舊,話往事於三百年前。
——魁元題蘇州拙政園倚玉軒
有月即登台,無論春秋冬夏;
是風皆入座,不分南北東西。
——李漁題南京芥子園月榭
2.5門坊聯
帝座九重高,禹服周疆環紫極;
皇圖千祀永,堯天舜日啟青陽。
——康熙題北京乾清門
碧海仙槎,心神飛越;
丹崖瓊閣,步履逍遙。
——費新我題山東蓬萊閣人間仙境坊
2.6台聯
彩石萬方凝碧血;
悲歌一曲落狂飆。
——馬蕭蕭題南京雨花台
2.7橋聯
水從碧玉環中去;
人在蒼龍背上行。
——佚名題趙縣安濟橋
2.8舫聯
石如可轉,趁四壁風來,恍入水雲鄉裏;
舫若能移,待一池月上,勝遊冰玉壺中。
——張榮培題蘇州獅子林石舫
2.9亭聯
有亭翼然,占綠水十分之一;
何時閑了,與明月對飲而三。
——黃奎元題昆明翠湖碧漪亭
2.10塔聯
大夢忽聞鍾,任他煙雨迷離,還當醒眼;
浮生真類雁,看到天花欲墜,我亦回頭。
——佚名題衡陽回雁塔
2.11廊聯
書遇會心皆可讀;
泉能蠲慮劇堪聽。
——乾隆題中南海千尺雪廊
由以上聯例可以看出,各類建築楹聯的內容,也與該建築的形製關係不大,而是與建築的名稱、功用、周邊景觀以及曆史典故有關。同時,還與題聯者的身份地位,存在很緊密的關係。
三、楹聯在當代仿古建築中的應用
楹聯,是古典建築的眼珠和靈魂,沒有配以楹聯的任何園林建築,都是缺乏文化底蘊的表現。近二三十年以來,隨著社會上古建築的大量修複,以及仿古建築的大量湧現,對於楹聯作品的需求量也是越來越大。許多景區自發開展了麵向社會的征聯活動,各級楹聯組織也經常受邀為一些古建園林編撰楹聯。
近幾年來,我曾應邀主持了不少景區古建楹聯的總體征集或約稿活動,下麵選出山東即墨古城、江蘇金壇默元、江西吉安進士文化園和2019年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北京園四例,把相關設計資料及楹聯作品進行展示。
1.山東即墨古城楹聯(以古城一角的展館楹聯為例)
即墨古城展館楹聯匾額布局設計圖
圖1-1
圖1-2
圖1-3
展館楹聯(第一次提交作品,非確定選用稿)
東側兩附房(三柱聯)
遼寧 謝 毅
耀古輝今,一部蓮經燦;
出奇製勝,萬牛火陣雄。
感天動地,千秋義骨香。
江蘇 楊慶軍
文史於心,棣棠長睦;
清流在耳,商海不爭。
大德無虛,人情自暖;
展廳東部展板區
江蘇 周黎霞
獨步春秋殷盛地;
重光山海太清居。
山海太清居,詩仙奉帚;
春秋饒沃地,商旅成雲。
江蘇 蔣東永
墨水長流,人文傳一脈;
古城卓立,風物秀三齊。
泉眼含情,柳腔流韻;
花邊織錦,老酒飄香。
浙江 應綠霞
百裏青山容嘯傲;
千年墨水著經綸。
史溯先秦,名揚東魯;
靈山放鶴,勝地聚仙。
北門連廊方亭
江蘇 湯潔
邀一亭春意,搖紅漾碧;
共千載人文,追昔撫今。
山東 蘇振學
揣來滄海日;
攬盡墨城春。
萬裏采風,筆濡墨水;
一城聚雅,酒煮滄桑。
江蘇 魏豔鳴
三齊盡在憑臨處;
萬象原來俯仰間。
陝西 王天性
園裏芳菲,春秋消息;
館中文物,世上滄桑。
遊園自帶怡人意;
閱史隆增濟世心。
啟秀亭
廣東 趙秀敏
看瓊草瑤花,真如夢幻;
伴明山秀水,縱覽古今。
墨園亭榭
重慶 俞劭華
墨客投何處;
(白居易《春送盧秀才下第遊太原謁嚴尚書》)
園林無俗情。
(孟浩然《李氏園林臥疾》)
河北 白國成
風補亭虛聲四麵;
花篩日碎影三分。
天津 韋化彪
靈收墨水三,適開勝境;
韻借齊煙九,聊補長空。
江蘇 卜用可
四麵清風邀小憩;
一園深翠佐高吟。
展館西門
四川 賈雪梅
幾千年郡邑替興,桑海猶遺名物美;
數百裏人文輝映,風雲再現古城雄。
廣東 黃立溢
東魯有名城,片時可讀春秋史;
西門尋展館,觸物遙思禮教邦。
室內長聯
北京 劉太品
東臨滄海而魚鹽利,西眺良疇得菽麥豐,幾百裏川原似畫,清景絕佳時,更遙瞻鶴山紫氣、鼇山劍氣;
通都大邑以殷盛名,雄才高義享聖賢譽,數千年史跡如煙,新城崛起處,宜共賞墨水澄波、沽水玉波。
2. 江蘇金壇默元酒店楹聯
如意小鎮商務會所默元楹聯(提交作品,非確定選用聯語)
一、迎賓榭
月上天心,謫仙醉也;
風來水麵,佳客陶然。
二、石牌坊
高懷涵妙理;
逸趣滿芳園。
三、四麵亭
文脈數名區,洞天福地;
鄉賢開閬苑,紫氣惠風。
篁翠楓紅皆畫意;
風清月白動詩懷。
四、南門廳
以墨為緣,集幽思麗藻;
臨湖而築,挹風月水天。
五、軒屋
日省吾身,謹而守默;
周行天道,貞下起元。
雙島漾天光,流霞瀉玉;
一湖通地脈,疊翠染楓。
六、北門廳
與鷗鷺盟,得山林趣;
伴煙霞侶,結翰墨緣。
七、書齋
漢韻唐風,春秋在抱;
吳吟楚色,翰墨結緣。
墨染湖山湖染墨;
緣隨意趣意隨緣。
八、六角亭
飛簷三羽排雲鶴;
枕水一條臥月龍。
九、畫軒
左右丹青,鬆石恬熙涵道妙;
春秋風月,煙雲舒卷得天和。
十、船舫亭
四麵鳥聲陪客久;
一窗雲影入山深。
十一、西門
默然以善,濡墨為緣,四序煙波心自適;
元爾歸真,築園擷秀,一湖風月趣方清。
十二、大牌樓
有水榭迎賓、精舍棲身,如意名園新結構;
瞻洮湖碧浪、茅山紫氣,金壇福地久傳揚。
晴雨宜人,欲盡覽綺麗春光,清幽秋景;
風情入抱,莫辜負滿園才氣,千古文心。
十三、嘉實館
小園築蒼崖碧沼,但任仁樂山、智樂水;
大塊供疏食遨遊,不妨左持酒、右持螯。
十四、照壁
樽浮綠蟻,怡情寶地;
園綻紅梅,如意芳春。
默元楹聯刻掛使用實景
圖2-2
3.江西吉安中國進士文化園楹聯
中國進士文化園楹聯設計資料
圖3-2
中國進士文化園楹聯(以中國進士博物館入口聯為例。係確定選用聯語)
中國進士博物館·大門
雲錦天章,熠熠群星連北鬥;
瓊林桂苑,巍巍華構峙南天。
——康永恒
文脈壯千秋,魚龍變化題金榜;
德風滋九夏,騏驥聯翩步錦程。
——卜用可
擢第荷恩榮,虎榜科名崇聖手;
讀書期報效,龍門聲價證初心。
——劉太品
中國進士博物館·二進
五色文章光盛世;
三春霖雨濟蒼生。
——常 江
紹聖希賢,於斯為盛;
匡時報國,舍我其誰。
——樓立劍
拔取英才,千秋金榜燦;
觀瞻盛舉,百尺玉階高。
——賀宗儀
一等功名,扶社稷心懷百姓;
四知品格,守清廉德潤千秋。
——蔣有泉
4.2019年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北京園楹聯
圖4-4
今天講座的全部內容就是這些,謝謝老師和同學們。
2019年6月13日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