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慣了春節必貼的春聯,大家對著名景區或者其他場所所掛的楹聯是不是更有興趣呢?下麵就跟著我們一起從南走到北,一起來看廣東,廈門,江西,安徽的著名楹聯吧!
1
鄱陽湖北部的老爺廟水域,有一處讓當地魚民船工聞風喪膽的魔鬼三角地帶,僅從60年代到80年代這20年間,這裏就沉沒了大小船隻幾百艘。誰也不知道究竟是什麼力量讓這裏變成人人談之色變的“鬼門關“。當地魚民船工聞風喪膽的魔鬼三角地帶。船隻行駛到這裏經常莫名其妙地就停機、沉沒。可是,在老爺廟裏有這樣一幅楹聯,給驚慌失措的人們以安慰。
顯跡威靈名揚四海有功
有求必應佑護萬民健康
老爺廟廟內由上中下三部分組成,上部為正殿,中部為遊樓,下部為萬年台。廟門平台兩側有石獅1對。廟後有朱元璋“點將台”和“插劍池”遺址。廟左岩上有“水麵天心”摩岩石刻,相傳為明太祖朱元璋題。
清嘉慶十五年(1810年),嘉慶帝再次加封賜號曰"顯應",知府狄尚綱、知縣陳煦分別作《加封顯應黿將軍廟記》。清光緒七年(1881年)古廟再次維修擴建,塑"定江王爺"神像,廟宇重修後顯得雄偉壯麗,金碧輝煌,光緒帝派遣大臣前來祭典。直到現在,它依然保佑著人們。
2
金門縣,古稱“浯洲”、“仙洲”等,於1915年設縣,以“固若金湯、雄鎮海門”之意而稱“金門”,位於福建省東南部海域廈門灣內,屹立於台灣海峽西部,與中國大陸最近處僅2310米,現行政區劃隸屬於福建省泉州市,實際由台灣當局管轄,是台當局“福建省政府”、“福建高等法院金門分院”所在地。在這裏,有著這樣一幅楹聯:
古緣今緣緣上緣
廈門金門門對門
其實,這副對聯本來是“廈門金門門對門,大炮小炮炮轟炮”,直到1979 年元旦《告台灣同胞書》的出台才結束。
20世紀80年代,變成了“廈門金門門對門,三通兩製促和平。”
反映了海峽兩岸關係的新發展。
1992年3月,中國福建省提出"兩門對開,兩馬先行"的"小三通"構想。這是由於"兩門"(即大陸的廈門和台灣的金門)和"兩馬"(即大陸的福州馬尾港和台灣的馬祖)均隻是相距咫尺的地方,在此進行小規模的"三通"是可以說是在當時的限製中,帶來有利於兩岸民間發展的辦法。
截止到2015年底,"兩馬"航線通航15年來,該邊檢站共驗放客運船舶8260航次,兩岸旅客66.4萬人次。
3
眉山是蘇東坡的故地,合水是義和原來的地名。
合水衍支流
眉山開奕葉
這副楹聯比喻蘇氏自眉山到合水,就像大樹一樣枝開葉茂,繁衍後代。
表明蘇東坡是蘇家圍人的遠祖。
廣東河源蘇家圍是蘇東坡後裔的聚居地,有“南中國的畫裏鄉村”的美譽。山水環繞,綠色相擁的蘇家圍以一種富有中原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築為主。
蘇家圍至今保存的18座古民居中,最古老的是永思堂,建於1481年,是為紀念蘇家圍八世祖蘇東山而建,故又稱東山蘇公祠,一直是蘇家圍人舉行祭祀、議事的地方。永思堂已經曆了500多年的風雨,至今仍然保存得相當完整。
4
祖廟博物館是一座集明清古建築藝術和佛山傳統文化的民俗類博物館,轄區包括祖廟古建築群、孔廟、黃飛鴻紀念館、葉問堂等。葉問堂為紀念佛山籍著名武術家葉問,於2001年建成對外開放。
在這裏,有著這樣一幅楹聯。
詠春傳正統
華夏振雄風
它不僅向我們展示了葉問先生輝煌的一生,更向我們傳遞了不朽的詠春精神。
5
在中國安徽有個小城,叫做靈璧。
它不僅流傳著項羽與虞姬淒美的愛情故事,也向世人講述鍾馗捉鬼的傳說;
它不僅有著獨特的山水人情,還有“甲天下”的靈璧奇石。
這裏的石頭形狀奇特,但又像是有靈性一般都像山像水,像魚像鳥,所以每一塊石頭都有一個名字。
靈璧有一個奇石小鎮,奇石小鎮裏有一個奇石交易中心,這裏每天都有人在進行著奇石交易。在奇石交易中心的正門口有著這樣一幅楹聯:
金石其心芝蘭其室
仁義為友道德為師
上聯出自唐朝元希聲的《贈皇甫侍禦赴都八首》,本意是“讓內心像石頭一樣堅硬,不畏風浪,讓住所像被蘭花熏染過一樣,芳香四溢”。這裏的“石”照應了靈璧奇石的“石”字。而下聯出自北宋司馬光的《傳家集》,“與仁義為友,以道德為師”告訴我們即使在交易的地方仍要講究仁義道德,誠信交易。不僅吸引人們前來購買奇石,更向人們展示了靈璧人民的情懷。妙哉。
看完了我們向大家展示的楹聯和背景故事,大家感覺如何呢?是不是也想叫出一聲“妙哉”呢?歡迎大家留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