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國對聯網首頁對聯知識古今聯話楹聯書法創作俚談

楹聯書法創作俚談

2019-05-09 23:05:09鄭林水墨蘭亭書畫報 0條評論

楹聯書法作為一種十分常見的書法創作形式,因其形式相對簡單且實用性較強,曆來為書法家所喜愛。但楹聯作為一種特有的中華傳統文學載體,其內容有著特殊之規矩要求,往往為書法家所忽略。筆者發現,在各大展賽、書法專業出版物中,形製為楹聯卻不遵守楹聯規矩的書法作品屢見不鮮,誠為一大憾事,現贅語數句,與方家探討。



楹聯,又稱對聯,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一,其實質即對偶句,因古時多懸掛於亭台樓閣楹柱而得名。楹聯講究對仗工整、平仄協調、字數相同、結構相同、文意相對等等,是一種音形意相結合的漢語言藝術形式。其創作需遵循楹聯基本規律:其一曰上下聯字數相等,這點不需贅言。其二曰平仄相對,即上下聯需平仄相對,如上聯字音為仄,下聯對應位置處則應為平,在音節停頓之處尤需注意,即所謂的“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此外,結尾處(即“聯腳”)至為關鍵,上聯結尾必須為仄,下聯結尾必須為平。如:名聯“精神到處文章老;學問深時意氣平”(石韞玉自題聯),其平仄關係為“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其三曰平仄交替,即上聯或下聯一句之內,平仄需交替出現,如上所舉之“精神到處文章老”即為“平平/仄仄/平平/仄”,惟其如此,讀起來才有一種抑揚頓挫的音韻之美。同時,還應切忌出現“三平尾”(即一句之中最後三字皆為平聲)“三仄尾”(一句中後三字皆為仄聲)等。其四曰結構相同,意為上聯與下聯對應的每一個詞的詞性需相同,即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副詞對副詞,等等。其五忌不規則重字。即上聯下聯中,一般不能無序出現重複之字,但如果是在同一位置,則可以有規律重複,如“江聲千載,書聲千載;靳水一樓,溈水一樓”(湖南長沙徐禮耕題寧鄉狀元樓聯),其重複之字位置相同且對仗工穩,則是沒有問題的。以上所舉,即楹聯創作之基本規律。當然,在古今名聯中,亦有極少數不守規矩之特例,如湖南嶽麓書院聯“惟楚有材;於斯為盛”,則是上聯以平聲(材)結尾,而下聯以仄聲(盛)結尾,與常見之上仄下平收尾相反。但此乃特例,不足以效法。


此外,楹聯進階創作中還有諸多規矩,如不能出現“合掌”“景隔”“意隔”等聯病。“合掌”即上下聯意思相同,如同湊數,讀起來寡然無味,如“五湖傳喜訊;四海送佳音”,上下聯意思完全一樣了,沒有意義。“景隔”即上下聯所描寫之場景不在一個時空之內,如“雨潤飛紅春色好;霜白落葉月光寒”,上聯寫細雨飛花春意盎然,下聯寫深秋冷月枯葉寒霜,上下聯畫麵雜亂,而且季節相隔,意境不協調。“意隔”即上下聯意思不和諧統一,如“春風得意;寒露侵心”,上聯喜氣洋洋,下聯悲悲戚戚,情感不一致,氣氛不融洽。楹聯創作是一門傳統學問,因篇幅所限,且筆者才疏學淺,不能一一闡述,感興趣者,可詳細參閱中國楹聯學會頒發之《聯律通則》與葉子彤等先生之解讀文章等,並多閱讀古今經典聯作,則可不斷提升自身楹聯創作、欣賞水平。

縱觀當下諸多書法展賽、專業書法刊物上所刊載之楹聯書法作品,不合楹聯規律者甚多,甚至一些書家大腕對此均不甚注意,書法精美而聯律瑕疵,令人忍不住扼腕而歎,現聊舉數例如下。如,全國第八屆楹聯書法展入展作品中,河南某一作者作品“磨青鐵硯,歌白雲詩;登黃鶴樓,讀赤壁賦”,該聯為陳聯,本無問題,但作者將款落於“登黃鶴樓,讀赤壁賦”一句之後並置於左,顯然是誤將上聯為下、下聯為上了,若調換為“登黃鶴樓,讀赤壁賦;磨青鐵硯,歌白雲詩”則可。

無獨有偶,同一展覽中,另一江蘇作者作品“東驤神駿,西翥靈儀;漢習樓船,唐標鐵柱”同樣犯此錯誤,該聯截取自著名的昆明大觀樓聯,原上聯為:“五百裏滇池,奔來眼底。披襟岸幘,喜茫茫空闊無邊!看:東驤神駿,西翥靈儀,北走蛇蜒,南翔縞素。高人韻士,何妨選勝登臨,赴蟹嶼螺洲,梳裹就風鬟霧鬢;更蘋天葦地,點綴些翠羽丹霞。莫辜負:四周香稻,萬頃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楊柳。”下聯是:“數千年往事,注到心頭。把酒淩虛,歎滾滾英雄誰在?想:漢習樓船,唐標鐵柱,宋揮玉斧,元跨革囊。偉烈豐功,費盡移山心力,盡珠簾畫棟,卷不及暮雨朝雲,便斷碣殘碑,都付與蒼煙落照。隻贏得:幾許疏鍾,半江漁火,兩行秋雁,一枕清霜。”“東驤神駿,西翥靈儀;漢習樓船,唐標鐵柱”原本位於長聯中段,則沒有問題,但該江蘇作者將其截取單獨成聯後,卻不知變通,仍然將取自上聯的“東驤神駿,西翥靈儀”作為上聯,取自下聯的“漢習樓船,唐標鐵柱”作為下聯,則不合“上聯收尾需為仄聲、下聯收尾需為平聲”的聯律規矩。


再如,《書法》雜誌2019年第3期所刊之《不惑與開來——當代書法名家邀請展(下)》中,有一劉彥湖先生作品“館閣體;山林氣”,看其形製,應為楹聯,且應屬於趣味聯之“無情對”。但其上聯收尾“體”字為仄聲,下聯收尾“氣”字亦為仄聲,違反了聯律規則;若改一字為“館閣體;山林風”則可合律了。然再觀其意,“館閣體”似乎並沒有“山林氣”,稍有“意隔”之嫌,聊戲改為“館閣體;城門頭”,不知如何?(因古時張榜於城門頭之官方布告多為館閣體也),冒昧為之,與彥湖先生商榷,萬望海涵。


當今展廳文化背景下,書法越來越趨於形式化、美術化。而古人之書,則多以實用或書齋展玩為主,故古人書法家首先更是文化人,而當今書法家則更加注重書法技藝本身,可謂“純粹的書法家”了,這是今人書法與古人書法之最大區別。但值得欣慰的是,官方已經開始高度重視這一問題,近年來由中國書協等官方舉辦之各大展覽,均十分重視文字審讀環節,並提倡自作詩文等,不久之前公布的全國第十二屆書法篆刻展覽征稿啟事,更明確提出“本屆國展提倡投稿作者自撰書寫內容”。相信隨著官方的提倡、展覽的引導,未來書法行業必將越來越重視書法背後的文化內涵,也必將促進書法家在提升書寫技藝的同時,更加注重傳統文化修養的提高。如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揚光大指日可待也。

 (鄭林: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楹聯學會會員。)

猜您喜歡

評論區

猜您喜歡的對聯及詩文:

書法創作

對聯分類

對聯知識

熱門對聯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