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是懸掛在無錫東林書院的一副名聯: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詩歌、散文、小說等文體,東西方皆有,而楹聯(即對聯)是中國所獨有的傳統文化形式。對聯具有更廣泛的群眾基礎,更貼近現實生活,是一種“全民性的文藝活動”(周汝昌言)。近日找了一些資料,將最早對聯的幾種說法,按由近及遠的年代簡要羅列,謹以此篇作為學習對聯的引子。
第一種說法,對聯起源於明代初年。
清代陳雲瞻《簪雲樓雜記》載有明太祖朱元璋,為閹豬苗者題寫的對聯:“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明太祖朱元璋是公元1368年初稱帝,年號洪武,在位共31年。
第二種說法,春聯起源於五代之桃符。
《宋史·蜀世家》記載孟昶的自題桃符“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這種說法,春聯起源是在五代後蜀末年,約公元965年。
第三種說法,對聯起源於唐代。
1、北宋馬令的《南唐書詩話類編》記南唐伶人王感化的怪石聯:“草中誤認將軍虎;山上曾為道士羊。”這說的是公元943年的事。
2、明代《八閩通誌》說,唐末徐寅的藏書樓——萬壽樓聯“壺公山下千鍾粟;延壽溪頭萬卷書。”徐寅是公元894年進士。
3、《霞浦縣誌》中陳蓬的居所對聯“竹籬疏見浦;茅屋漏通星。”“石頭磊落高低結;竹戶玲瓏左右開。”這是乾符年間寫的,也就是公元874~879年。
4、江西德安《義門陳氏宗譜》記載,唐僖宗禦賜陳氏對聯:“九重天上旌書貴;千古人間義字香。” 也是乾符年間寫的,即公元874~879年間。
5、《福鼎縣誌》中林嵩的“大丈夫不食唾餘,時把海濤清肺腑;士君子豈依籬下,敢將台閣占山巔。”林嵩是公元875年進士。
6、清光緒二十五年,在我國甘肅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的敦煌遺書中,發現有唐代春聯:“三陽始布;四序初開。”“福延新日,慶壽無疆。”“寶雞能辟惡;瑞燕解呈祥。”“立春著門上;富貴子孫昌。”“年年多慶;月月無災。”“門神護衛;厲鬼藏埋。”……其中0610卷的卷首題“開元十一年捌月五日寫……”即李隆基在位的公元723年。
第四種說法,對聯起源於晉代。
《晉書·列傳第二十四·陸雲》載有:“雲間陸士龍”和“日下荀鳴鶴”的人名對句,這個時間是晉代,約公元303年。
第五種說法,最早的對聯雛形在東漢末年就有。
南朝範曄在《後漢書·孔融傳》載有孔融自題的:“坐上客恒滿,樽中酒不空”。這種說法就更早了,因為孔融是東漢末年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孔子的二十世孫、太山都尉孔宙之子。生於公元153年,卒於208年,魯國(今山東曲阜)人。我第一次看到這種說法,是在東南大學、清華大學教授王步高先生的《詩詞格律寫作》教學視頻中。
以上是目前楹聯界關於對聯起源的幾種主要說法,可見對聯是中國傳統文化之瑰寶,具有悠久的曆史,是一種隻有兩行文字的獨特文學體裁。當然也有學者對其起源提出不同的見解,或者還有其他說法,隻能留待史源學家們、考古學家們,或者有誌於此類研究的學者們去考據了,一般楹聯愛好者了解即可。了解是喜歡和傳承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