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國對聯網首頁對聯知識古今聯話把成都稱為楹聯之都你會同意嗎?

把成都稱為楹聯之都你會同意嗎?

2019-04-15 22:20:47成都方誌成都方誌 0條評論

楹聯,就是掛在楹柱上的對聯。推而廣之,就是麵向社會、麵向大眾的一種傳統文學。

對聯原與詩詞歌賦一樣屬於古典文學,寫作難度頗大,上下聯要求“字數相等,平仄相反,詞性相同,結構相應,節奏相當,文義相連”,也即今人歸納的“六相”格律。但由於對聯變成了“楹聯”,走出文人書齋,掛在門口,便很快為庶民百姓所喜見樂聞。而其起點,應該從成都那副全國最早的春聯開始。


都江堰安瀾橋


據《宋史·蜀世家》,五代後蜀主孟昶愛好文學,每年除夕總要命學士在寢門左右的桃符上題兩句新詞。執政末年(應是廣政二十八年,公元965年),輪到幸寅遜撰詞,孟昶覺得不工,便自己命筆,寫下了“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副最早見於記錄的春聯貼在門口,後引得大臣與百姓紛紛效仿。在孟昶寫了此聯的次年正月,後蜀即亡於趙匡胤的大宋軍隊,然後趙匡胤派呂餘慶權知成都府,應了“新年納餘慶”的讖語;而趙匡胤生日民間稱長春節,又應了“嘉節號長春”的讖語。大概就因為有如此湊巧的事,孟昶春聯才被記載下來,免於失傳。關於孟昶春聯內容,還有一些不同說法,如宋黃休複《茅亭客話》說是孟昶兒子孟喆書寫的,文為“天垂餘慶,地接長春”;《洛中記異錄》則載孟昶自書“天降餘慶,聖祚長春”送給孟喆懸掛。說法大同小異,當以《宋史》為準。


杜詩書法木刻廊


因為皇帝把春聯掛在門口,大臣們紛紛仿效,便從此帶動了成都百姓貼春聯的習俗。對聯作為春聯進入社會,先是過年要用,再推廣到園林、寺廟、商店的門口掛上楹聯以廣招徠;進而又擴大到結婚要贈喜聯,做壽要獻壽聯,舉喪要掛挽聯,遷居要送賀聯,完全融入了民俗。詩詞歌賦離老百姓很遠,可同處於古典文學之林的對聯卻與民眾極近,不能不說是“楹聯”之功;而成都,就應該說是“楹聯之源”了。


作為楹聯之源的成都,名聯眾多,皆思想深刻,文字優美,筆法活潑,風格多樣。其中最出名的一副,恐怕要算三代領導人讚賞的武侯祠“攻心聯”。此聯為清人趙藩撰書,文為:


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


上款是“光緒二十八年冬十一月上旬之吉”,下款是“權四川鹽茶使者劍川趙藩敬撰”。撰聯時間是1902年,至今仍掛在諸葛亮殿內,據說內容是針對當時川督岑春煊而言的。趙藩1893年入京候選時得到岑家資助,被派往四川任職,先後擔任過籌餉局提調、署鹽茶道、永寧道等職,並兩任四川按察使,政聲卓著。


相傳毛澤東十分推崇此聯,1958年視察武侯祠時曾在聯前駐足良久;1971年派劉興元主政四川,臨行前亦囑咐劉興元到成都先去看一看武侯祠趙藩的對聯,從中吸取治理四川的經驗教訓。鄧小平曾稱讚攻心聯寫得好,富有哲理。2003年江澤民視察武侯祠時,也研讀了此聯。


成都武侯祠諸葛亮殿


2002年12月此聯問世百年之際,武侯祠曾舉辦紀念活動,邀請一些文化名人參加,引發了一些新論。素有“鬼才”之稱的魏明倫認為,聯文主要是帝王時代馭民之術,當前應重新審視,於是即席修改此聯為“僅攻心則王霸皆偽,從古馭民搬舊理;能審勢則德賽俱佳,如今治蜀要新思”。但此新聯卻未能得到廣泛認同,不少人還批評其不合聯律。詩人流沙河自稱“在下技癢,也來妄改”,將聯語改為“能富民則反側自消,從古安邦須飽肚;不遵憲即寬嚴皆誤,後來治國要當心”,從政治取向改為民生取向,成為一段現代文化花絮。


武侯祠劉備墓前,原有一副名聯,膾炙人口:


一抔土尚巍然,問他銅雀荒台,何處尋漳河疑塚;

三足鼎今安在?剩此石麟古道,令人想漢代官儀。


聯文舊署“長白崇實撰,長洲顧複初書”。由於舊聯不存,1957年由四川省文史館館長劉孟伉補書。此聯用典貼切,韻味深長,所署的作者完顏崇實,曾於鹹豐十一年(1861)七月至同治十年(1871)六月間任成都將軍,還兩次代理川督職務,但他能否寫出如此超妙的聯文,確是個問題;而書寫者顧複初卻是江南大才子,理應是此聯作者,因此此事使後人多有疑惑。後李劼人在小說《大波》裏,揭秘:此聯原是顧複初撰書,但當時總督駱秉章與顧不和,欲借聯文來扣政治帽子,說下聯“想漢代官儀”,意在排滿,與太平天國通氣。崇實為保護顧才子,就宣稱此聯是自己所撰。因崇實是滿人,不存在反清問題,便有了此題款方式。



顧複初字子遠,號道穆,又號潛叟,江蘇長洲人。鹹豐年間應四川學政何紹基邀請,入川協助改閱試卷,寓居成都梓橦橋街,自署小墨池山館。他曾為杜甫草堂撰聯,同樣使人讚歎不已:


異代不同時,問如此江山,龍蜷虎臥幾詩客;

先生亦流寓,有長留天地,月白風清一草堂。


草堂工部祠前,還有著名書法家何紹基撰書的楹聯。鹹豐四年(1854),他任四川學政,先在果州(今南充)主持科考,事後返回成都,正好在農曆正月初七,舊稱人日,於是到草堂題寫此聯,以杜公與自己對比,別有情趣:


錦水春風公占卻;草堂人日我歸來。


顧複初又曾在望江樓撰書楹聯,文學情調特濃,堪稱千古絕唱:


引袖拂寒星,古意蒼茫,看四壁雲山,青來劍外;

停琴佇涼月,予懷浩渺,送一篙春水,綠到江南。


望江樓公園門口還有一副名聯:


古井冷斜陽,問幾樹枇杷,何處是校書門巷?

大江橫曲檻,占一樓煙月,要平分工部草堂。


望江公園內薛濤井


此聯對唐代女詩人薛濤評價甚高,認為江樓可與草堂平分秋色。由於原聯不存,作者是誰,也曾發生疑問。一說是清末詩人伍崧生即伍肇齡所撰;後經考證,作者實為伍生輝,陝西涇陽人,字介康,鹹豐年間為左宗棠幕僚,光緒初年在四川任過知縣。


光緒十四年(1888),望江樓崇麗閣建成。閣上掛起鍾雲舫所撰長聯,長達212字,章法獨特,極富感情色彩:


幾層樓獨撐東麵峰,統近水遙山,供張畫譜:聚蔥嶺雪,散白河煙,烘丹景霞,染青衣霧。時而詩人吊古,時而猛士籌邊。隻可憐花蕊飄零,早埋了春閨寶鏡;枇杷寂寞,空留著綠野香墳。對此茫茫,百感交集,笑憨蝴蝶,總貪醉迷夢鄉中!試從絕頂高呼,問、問、問這半江月,誰家之物?


千年事屢換西川局,盡鴻篇巨製,裝演英雄:躍崗上龍,殞坡前鳳,臥關下虎,鳴井底蛙。忽然鐵馬金戈,忽然銀笙玉笛。倒不如長歌短賦,拋撒些幽恨閑愁;曲檻回廊,消受得好風好雨。嗟予蹙蹙,四海無歸,跳死猢猻,終落在乾坤套裏!且向危樓俯首,看、看、看那一塊雲,是我的天!


鍾雲舫名祖棻,號錚錚居士,以字行;江津人,清末廩生;因避禍流落成都,有家難歸,借撰此聯發揮一腔憤懣,與前麵數聯風格顯著不同。誰知此聯一出,就不脛而走,成為當時名震全川的傑作。


成都杜甫草堂南大門


崇麗閣上還掛著半副楹聯,隻有上聯,下聯空缺,引發了百年懸念:


望江樓,望江流,望江樓上望江流,江樓千古,江流千古。


梁伯言在《成都近郊名勝望江樓沿革考》說明原委:聞說清末總督劉秉璋在崇麗閣落成之日,大宴賓客幕僚。席間隨口出了一句上聯:“望江樓上望江流,江樓千古,江流千古。”由於“樓”和“流”音近(雙聲),意義重疊,當時無人能對。民國初年什邡有個李姓才子曾用什邡名泉為對:“印月井,印月影,印月井中印月影,月影萬年,月井萬年。”但因與成都名勝沾不上邊,未能補缺。這半邊楹聯從1889年掛起,到2009年已經是120周年了。為彌補百年缺憾,望江樓公園在這一年舉辦了盛大的征聯活動,很快全球便有3758條信息反饋回來,但最後仍然沒有與望江樓這一國家重點文物“門當戶對”的下聯。評出的優秀獎作品如“邀月嶺,邀月飲,邀月嶺巔邀月飲,月飲萬家,月嶺萬家”也依舊難以在望江樓上懸掛。不過此舉卻引發了各地墨客對楹聯文學的興趣,至今仍有對句陸續送往望江樓公園來。


成都曆史上宗教寺觀很多,裏麵不乏精妙的楹聯。如古老道觀青羊宮三清殿老君像前原有乾嘉時期大學問家劉沅的一副楹聯:


居柱下以傳經,歎美猶龍,隻緣知禮;

過函關而講道,何嚐控鶴?謬謂登仙。



依儒家之說破宗教玄言,講孔子朝拜老子,是向他問禮,老子根本就沒有成仙,但道士們卻以包容心態懸掛在大殿之上,體現了無欲不爭的思想。


成都佛教叢林文殊院,有一副貫穿透辟的禪學楹聯,是成都名士方鶴齋所作,引人體味:


見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

慧生於覺,覺生於自在,生生還是無生。


唐代古刹大慈寺裏,有成都名士顏楷題書的楹聯,形象地將觀音大士像做出絕妙刻畫:


立腳鎮潮音,須防滄海橫流日;

以手援天下,應現金剛不壞身。


今人在成都名勝地留下的諸多楹聯也十分精彩,如董必武題武侯祠聯:


三顧頻煩天下計;一番晤對古今情。


葉劍英題杜甫草堂大廨聯:


杜陵落筆傷豺虎;愛國孤悰薄鬥牛。


最有趣的要算無名氏在草堂所題楹聯:


我輩到茲惟飲酒;先生在上莫題詩。


成都商界的店聯也很不少,比較精彩的有四川大學教授徐無聞為“韓包子”餐廳所撰書,文采斐然,對仗活潑,比廣告作用更大:


韓包子無人不喜;非一般餡美湯鮮,知他怎做?

成都味有此方全;直覺得香回口暢,賺我頻來!


盡管成都名聯車載鬥量,但也混進過一些次品,如青羊正街麻婆豆腐餐廳,原有民族大學教授李國瑜撰寫的長聯,語詞典雅,耐人尋味;因長時間懸掛,後來有些破舊,店主在更換新聯時,竟然刻掛並不大懂楹聯文學的人所寫聯語:


創名牌,麻婆揚名萬福橋;

逞絕技,豆腐飄香浣花溪。


且不說上聯重複兩個“名”字,而下聯根本不管;單看上下聯末尾的“橋”和“溪”都是平聲,居然連最起碼的平仄相對都不遵守。從文學角度看,可說毫無文采,連廣告詞的標準都達不到。幸好此店如今業已拆遷,連同劣聯一起消失。琴台路有一茶樓,掛著這樣的楹聯:


高朋滿座,茶香萬裏;

賓客盈門,福祿壽禧。



且不說對仗方麵的毛病;僅從上下聯末尾的“裏”和“禧”字都是仄聲而言,顯然就無法及格。最令人不解的是“耗子洞張鴨子”食店,門口左右懸掛的是:


春江水暖鴨先知,鴨先知味味美鮮;

耗子洞裏烹珍禽,大雅之宴席上添。


這似乎不是楹聯,但又用楹聯的方式來懸掛;若說是一首七言詩的分列,又絕無詩味,且文理欠通。此店銷售鴨菜,卻說“鴨先知味”,難道要讓鴨子吃人?何況鴨子無論如何也不能算“珍禽”。這樣好的食店配這樣糟的句子,真正糟蹋聖賢。


願楹聯之源的成都揚清激濁,成為真正的楹聯之都。

猜您喜歡

評論區

猜您喜歡的對聯及詩文:

成都

對聯分類

對聯知識

熱門對聯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