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自幼就喜歡中國的古詩詞和對聯,但真正有意識進行創作還是從去年加入中華楹聯、聯都、聯齋等微信大群後才開始的。在這些聯界聞名的微信群中,我首先是讀到了許多好楹聯作品,然後自己也慢慢的塗起鴉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樂之者便想作之者。創作,特別是參賽應征,聯題往往是自己此前不甚熟悉的,於是就得處處找資料,大半年下來,居然發現,自己不僅是創作了一些楹聯作品,更是長了不少知識,真是有心插柳枝條弱,無意栽花顏色新。
先說讀聯。以前看到好的楹聯作品,往往隻是陶醉於其音律、詞藻之美,既然有心要學楹聯了,那就得認真地讀懂人家的好作品,得努力去揣摩人家作品的意思、意境和技法,因為隻有讀懂了,才好學習借鑒,取人之長,為己所用。真正用心去讀了,這才發現,原來讀懂一副對聯特別是一副好對聯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十分湊巧,當我開始自覺學習對聯時,就曾讀到了我中專階段的同班同學、湖南省著名聯家鍾九勝先生的一副對聯:
岩上春花,門前秋水,此間真趣憑誰說?
日耕東嶺,夜讀西廂,亙古遺風喜自知。
這是老同學2018年參加“中國百詩百聯大賽”的一副獲獎作品,寫的是我老家鄰近縣也就是湖南省新邵縣的嚴塘鎮岩門村。湖南作家何俊良先生還專門為其寫了一篇評論文章,評論文章也在同一賽事中獲得了“參賽作品評論獎”。結合二者,我不僅了解了這個鄰縣人文名村(這個村子當代居然出了20餘位詩人),而且學習了對聯所化用的古人詩文意象,體會到了“聯語的質地和厚度”,更是學習到了老同學“從精神風貌著眼,以情感切入”,從而切合大賽主題“九州雅韻”的高超技法,簡直有種“讀懂一副聯,不輸一本書”的獲得感。
中華楹聯、聯都、聯齋等等微信群或者公眾號裏刊發的一些獲獎或者未獲獎的優秀對聯,也都時時讓我獲益良多,這樣的例子有許多許多,限於篇幅,不再一一例舉。
再說作聯。在認真學習了《聯律通則後》,個人創作對聯時,總想找個新角度,表達新意蘊,往往在每副對聯動筆前,都想全麵地了解相關信息和學習相關知識。如去年一個微信群為三門峽呂遠先生、吳盼小姐新婚征賀聯,由於我此前加入了三門峽的中華楹聯微信群,在以前征聯活動中對三門峽有了許多了解,中流砥柱、紫氣東來這些與三門峽密切相關的典故已是非常熟悉,覺得有一定基礎,所以,便思考如何寫好這副婚聯,就去網上查找了呂、吳二姓的相關資料,這才知道了呂、吳二姓據說都源自炎帝薑姓,再後來讀王力先生主編的《中國古代文化常識》一書時,更進一步知道了先秦薑姓家族的巨大影響力,聯係到以前熟悉的太公薑尚、畫聖吳道子等曆史名人,於是撰寫了如下一副賀聯:
遠近五千年,同脈同根,女貌郎才,太公寄語中流砥柱;
盼來兩大姓,合心合德,子賢孫孝,畫聖題圖紫氣姻緣。
不想這副賀聯竟被呂遠先生的父親、書法家呂江楓先生看中,並要發我紅包。我覺得寫對聯自己還在學習過程中,過程的享受比紅包更有意義,知識的收獲是不能用金錢來計算的,於是就讓呂江楓先生將其作為給一對新人的賀禮了,後來,呂江楓先生親筆書寫了一幅書法作品寄給我,讓我欣喜不已。一言以蔽之,這次寫對聯,我一是收獲了知識,二是收獲了書法作品,三是收獲了友情,不創作,這些收獲可能都是沒有的。這些收獲來源於創作,得益於創作,更比創作本身豐富得多,創作之樂,遠非一件作品本身所能涵括的。
再如,去年冬至節前,中華楹聯微信群征集同題冬至節的楹聯作品,我剛好有時間,就又去查找關於冬至節的資料。真感謝現在網絡時代的便利性,隨便一輸入,就能查到任何知識點的許多不為人知的知識。在這次創作中,我就知道了關於冬至節的別名(如冬節,賀冬,長至節、亞歲)、曆史淵源、地理意義、氣候特征、民俗活動、傳統飲食、保健養身、相關文化等全麵知識,大長見識,大開眼界,在此基礎上,我寫了如下一副短聯應征:
數九賀冬,一陽來複;
勾雙描字,三福如期。
當期主評紀根起老師和編審方留聚會長給我這副對聯的評語是:“入題巧切。數字對,運用自如,聯文頗具匠心”,並給評了個優秀作品。我想,如果不是為寫對聯而去學習,關於冬至的知識我可能還停留在二十四節氣之一、吃餃子、冬至進補等有限的方麵。聯中“三福”指的是三種福業,即“世福”、“戒福”、“行福”。後來自己再讀這副對聯時,總覺得這個詞有點“偏”也有點“怪”,不好理解,不容易被接受,不符合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於是幾經思考,最終改成了更為常說的“五福臨門”中的“五福”,“五福”之說,來自《尚書·洪範》,指的是“長壽”、“富貴”、“康寧”、“好德”、“善終”等,後者可能與當代中國老百姓的心理距離更短些。不用說,關於這“五福”具體內涵的知識也是來自學習過程中的收獲,雖然“五福臨門”這個詞可謂家喻戶曉,但“五福”的具體所指可能就不是大家都知道的了。
由此,我想到了征聯評委的辛苦勞動和博聞強記。要評好數百副甚至成千上萬的應征參賽作品,自然需要先讀懂作品,然後才能分出高下。但評聯時間往往很緊,作品中使用的典故、化用的詩文、運用的技巧,等等又都各不相同,要準確評定出等級或者優秀,遠非掌握所謂的“六相”就足夠了。“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不寫聯,不知聯難寫,更不知聯難評,真得給評聯老師們好好點個讚,您們真辛苦了!
有人說,中國下一個文學高潮將是楹聯創作,這個目前可能還難以斷論,但個人體會,寫對聯,可以長見聞,明事理,知苦辛,怡性情,舒心誌,增強大國人民的文化自信,我想這個說法應該是能夠成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