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國對聯網首頁對聯知識古今聯話淺談關於無情對的認識誤區

淺談關於無情對的認識誤區

2019-03-14 23:50:25西峽楹聯聯齋 0條評論

無情對尚處於發展階段,且玩家滿足於粗略了解,淺嚐輒止者眾,故諸多認識誤區客觀存在。在這裏,揀普遍的、突出的進行簡要概括,並辨析如下:


一)把“無情之趣”片麵理解為內容的俏皮、搞笑

  無情對的幽默,來源於“明顯的對稱”與“明顯的不對稱”所造成的強烈反差,以及“對稱與不對稱對立統一於一件作品之中”的巧妙。無情之趣,是“工致之美”“錯落之美”與“和諧之美”綜合起來帶給讀者的審美體驗。

       故所以,無情對100%是趣聯,隻要作品成功運用手法,實現字字工對且句通意順,無不具備幽默特質。人們在欣賞成功的無情對作品時,總是以普通對聯的審美價值觀為參照,而體驗到其別具一格,感受到其幽默。

實踐中,很多聯友容易忽視無情對的“固有之幽默”,還把其幽默與詼諧聯的語氣上的調皮與搞笑混為一談。如:

        翻身不忘共產黨;

        吃喝全靠秦始皇。

這副題西安聯,是典型的詼諧聯,但在很多時候被訛傳為無情對。這種魚目混珠的情況,應引起無情界的重視。

  實際上,無情對和詼諧聯是個交叉關係。大部分成功的無情對都沒有一般的“詼諧聯”特征,但已足夠幽默。當然,無情對如果能巧妙疊加“詼諧聯”之趣,則可謂錦上添花。麵對這樣“兩種幽默兼備”的作品,正確的認識是:“錦”是基礎,“花”不過是添頭而已。先有錦,才談得上添花。重“花”而輕“錦”,是對無情味缺乏準確認識的表現。無章法的盲目追求搞笑,如同“麻布袋繡花”,則更是舍本逐末了。


二)將“離題萬裏”理解為無情對基本特征

無情對誕生之初的作品,絕大部分的確呈現出上下比不圍繞同一主題,句意上毫不相幹的特征。於是,有了“驢唇不對馬嘴”“風馬牛不相及”等經驗性總結,甚至有了無情對的命名。

實際上,先賢的起名,犯了“以偏概全”的錯誤。人們也因此對無情對缺乏科學而全麵的認識。

一方麵,先賢眾口相傳的一些無情對作品,上下比是句意相關的。如:

        欲吃新河鴨(子);

        須交陳海鵬(孫)。

  另一方麵,普通對聯中“對而不聯”的非無情對作品並不鮮見。在無情對成為現象之前,就有“隔對”作品存在,但老祖宗很容易就能識別它們不是無情對。當然,近年也有人混淆了“隔對”和“無情對”。如:

        玫瑰花開,香飄七八九裏;

        梧桐子大,日服五六十丸。

  類似這種故意離題萬裏的詼諧聯,一度也被訛傳為無情對。

我們隻要注意識別,可以發現,無情對有一個普遍的共同點:在創作手法上“密集運用借對”來構句。民國以前出現的,流傳至今的經典無情對,無不用了借對手法,至少用到1處,大部分作品幾乎覆蓋整作。有時,還穿插用到“異步”手法。

故所以,運用“借對”構成偶句,和普通對仗方法一樣,可能得到“上下不相關”的作品,可能得到“上下相關的作品”,這是很正常的事。無情對之名雖已沿用至今,但我們應以求是的學術態度,賦予其準確的內涵。 


三)片麵追求創作手法覆蓋率

  成功的無情對,肯定加諸了“借對”等手法。手法100%覆蓋到句子的全部詞素,可能使各種“不對稱因子的有機合成之和”達到最佳,使無情對作品無情味突出。在保證句子“語義暢達”且有質量的前提下,追求手法應用的100%,是值得提倡的。但在實踐中,盲目追求100%,因此而“害義”的情況還是存在的。

  其實,綜觀經典的老無情對和常見的無情對作品,並不是100%的詞素被加諸“借對”等手法,部分“對位詞”采取普通對聯的“直對”手法,是常態。如:

        樹/已/千尋/休/縱/斧;

        果然/一點/不/相幹。

   5位“不/休”,是直對。

  部分“對位詞”“直對”,作品的歧義效果不一定差;大部分“對位詞”“直對”,也不乏經典之作:

        細/羽/家禽/磚/後/死;

        粗/毛/野獸/石/先生。

  前半部分是直對,倚仗“石/先生”對“磚/後/死”借對的貢獻,依然無情效果突出。

  所以,無情創作,應以追求句子“通曉流暢”,甚至有質量為第一選擇,然後再論“手法應用”的豐富與否。

  當然,借對等手法100%覆蓋的作品,和未做到100%的作品相比,通常字、詞的不對稱特征更明顯。在賽事中,優中選優時,未做到100%的作品處於下風的情況會比較多,但也不盡然。

  所以,科學的態度是:追求100%,不強求100%。 


四)定勢思維使無情手法運用“逼仄”

  無情對創作手法運用的逼仄,體現在以下方麵:

  1、對“對位單字詞”的處理,直對現象較普遍

  例:7言出句,一些處在句子的5位的詞,由來是無情應對的難題,很多聯友因為未能嫻熟掌握和運用常見手法,選擇了“直對”。有心人可注意“單字詞”實現借對的煉字。如:

        高考/剛/停/心/未/靜;[邊緣地帶]

        沛公/巧/戰/項/先生;[第七夜]

  項:甲義-姓氏;乙義-脖子。可見“單字詞”也可以成功實現借對。


2、“上轉”、 “雙轉”手法的運用,未依規律所指

人們較多的運用“下轉”手法來實現借對,即利用下聯中的字詞實現轉義,而利用上聯中的字詞實現轉義即“上轉”則用得相對要少;同時利用利用上、下聯中的字詞實現轉義即“雙轉”則用得更少。

據筆者對古今優秀無情對200副進行統計,借對手法使用情況是:下轉:上轉:雙轉=350:158:96。根據規律所指,三者的使用比例,或者說“素材庫”的存在比例為應當為1:1:N(N>1)。

這說明此前人們經驗層麵的探索,還有很大的調整空間。

  

五)直接嫁接普通對聯之“工致標準”

  無情對對於“字工”,有比普通對聯更嚴格的要求。因為,唯其“字工”,才能穩穩立足,並襯托出“明顯的不對稱”所帶來的“距離之美”的韻味。

普通對聯對“工致”要求的底線是“大類”工對,即同門相對即為工對。這是相對頗為寬泛的標準。無情對對“工致”要求的底線則是“小類”工對,以字字小類為要求。

標準不同,價值判斷體係也相應不同。在普通對聯中工致的情況,放到“無情審美體係”中去判斷,去擇字組詞,就很可能是“瑕疵”了。如“紅雨/青山”中的“雨/山”,若用普通對聯的標準來判斷,當然是工對,但若用於無情對,則顯得很寬了。

  許多高水平聯友在初涉無情對時,總是不理解自己的作品被指出有“略寬”“寬”“太寬”等毛病。其實,這是對兩個標準缺乏準確認識所致。


六)用借對後的句外之義去歪解整個句子

  一些聯友錯誤地以為:無情對的幽默,是通過字、詞“借對”後的形成工對的那個“含義”(即乙義)來解釋整個句子,串起來得到稀奇古怪的句意,以求得詼諧效果。非如此則不能算合格的無情對。如:

        庭前花始放;

        閣下葉先生。

  持該觀點的人認為,這副無情對之所以引人發笑,是因為按照普通對聯對仗原則和規律去理解乙義,可以把下比的句意理解為“閣樓下麵的葉子率先生長”。

這樣做是錯誤的!因為對句是由甲義組串而成,乙義並沒有被語境沉澱下來,成為句子的一部分,它隻不過在審美錯覺上幫助我們判斷對仗是工整的而已。即乙義隻具備虛擬的“對仗功能”,而不具備真實的“成句功能”。“乙義”是“以詞為單位”的,強行擴展到“以句為單位”,顯然是沒有必要的。

部分初涉無情的聯友潛意識也是這樣去解讀無情作品的,以致得出“無情對不是故意無聊嗎”的結論。可見這種行為選擇的危害不小。

      再說,如果無情對作品運用了上轉、雙轉手法,這種歪解根本無法行得通。持上述錯誤觀點的人因此而不支持上轉、雙轉手法的使用,則更是因噎廢食了。

 

七)將無情創作手法看成無情對所獨有

  “借對(轉義)”“異步”等手法,密集使用於無情對中。一些聯友因此而以為這些手法隻屬於無情對,覺得在普通對聯中用到借對和異步,就是旁門左道。一些身為人師的人在傳道時還告誡弟子:無情對偶爾接觸一下就行了,玩多了就有礙詩聯精進。這是何等的短視!

  其實,借對等手法之於無情對與普通對,並不是非此即彼的關係。相反,它們一開始就屬於普通對聯。古人很早就在詩、聯中局部應用“借對”手法,作品非常普遍。如:

        行李淹吾舅;

        誅茅問老翁。(唐杜甫)

 

        拳石畫臨黃子久;

        膽瓶花插紫丁香。(清梁紹壬)

借對等手法被聯家應用於普通對聯創作的實踐,從未中斷過。無情手法,一直屬於普通對聯。而且一旦嫻熟掌握,巧妙運用,此法是有利於詩、聯精進的。當今少數的名家就較常用到。如胡靜怡先生便精於此道:

        醒世文章堪鎮鬼;

        醉人書畫在傳神。

(題醒醉書畫院)


        足下何之,桃花萬樹紅迷徑;

        眼前便是,漁父千年白問津。

(題桃源洞)

  是一些錯誤的認識及其傳承,使今人形成了不能用、不善用,甚至不屑用“借對”的不良習慣。


八)將連綿詞(疊詞)拒絕於千裏之外

  有人把“含有連綿詞和疊詞的出句,不適宜用作應對無情對”總結為禁忌條款。其實,這是缺乏對無情對規律的認識而產生的很大的誤區。

  借對,利用漢字的“多義性”來做文章。連綿詞,隻有一部分詞在拆開後“單個的字”無實際意義,所以,不利於“借用乙義”,不能單獨用於借對的“對詞練習”。不過,也有相當一部分連綿詞在拆開後“單個的字”有實際意義,依然可以自如的運用借對等造無情手法。如“寂寞”可對“遼寧”等。“字”有實際意義的疊詞,理論上可以運用“異步”手法,從中分開,分別對仗。

即使是拆開後“單個的字”無實際意義的連綿詞和疊詞,也可以出現在出句中。我們可以用“詞對詞”的方式解決其對仗問題,再利用組成出句的其他字和詞做文章,進行借對,使整句具有無情味。如“葡萄”可對“蘋果”。

所以,包含連綿詞和疊詞的出句,隻是該局部運用借對等手法創作的發揮空間可能較小而已。列為禁忌式的條款,顯然是不科學的。

      此外,無情對也可以入詩入聯,是推進詩、聯發展的一個很有活力的角度。這些方麵的認識誤區,是深度的。筆者其他一些文章將有深入探討。

猜您喜歡

評論區

猜您喜歡的對聯及詩文:

無情對認識誤區

對聯分類

對聯知識

熱門對聯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