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國對聯網首頁對聯知識古今聯話對聯詩賦誰領先

對聯詩賦誰領先

2019-03-03 23:32:51譚全剛湖湘楹聯 0條評論

關於對聯的起源,學術界眾說紛紜。一直存在著這麼幾種說法:一是詩賦本源論。二是詩詞母體論。三是詩詞附庸論。四是詩詞之餘論。詩賦本源論者說:“對聯源於古代詩歌,而後自成一體,故詩為聯襯,聯為詩始。”“它的起源應是漢魏六朝的駢體文賦和南北朝格律詩中的偶句產生發展所形成的……楹聯是起源於賦之四、六駢文,詩文五、七言格律偶句。”對聯由古詩、文、詞、曲等文體綜合演化而成。”先有律詩,才有對聯,對聯是律詩頷聯、頸聯演變而來。”詩詞母體論者說:“對聯解脫於詩詞。尤近律詩血脈。也隻有孕育於唐代。”“楹聯脫胎於唐近體詩。唐近體詩一定型,那麼對聯這一文學形式,也就是從其母體近體詩中脫胎而出,由五言、七言升華到十餘言、百餘言之多,當是自然而然的了。”詩詞附庸論者說:“楹聯是詩文駢賦中對偶句的發展延伸,它能包容於其它文學形式之中。”“楹聯是駢麗文的附庸之附庸。”詩詞之餘論者說:“楹聯乃茶餘飯後的詩詞之餘的‘雕蟲小技’。”針對這些說法,楹聯界的許多專家學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和異議,並紛紛撰文予以評論。中國聯壇十老之一聞楚卿先生指出:“從某種意義來講,格律詩和格律聯的形成和發展,都和語言文字有密切關係的。都是受先秦典藉中的對偶詞句和漢魏南北朝辭賦駢文的影響。他們可以說是同源不同流的孿生兄弟,怎麼能說格律聯是脫胎於格律詩呢?”聯家趙健之說:“相對而又統一是構成社會的基因,是人類在沒有語言文字之前的客觀存在。所以對聯是我國諸般文體的母體,是中國文體的開山鼻祖。”聯家青申丙、王社建撰文指出:“從事物發展規律的角度看,從對聯最早的創作實踐時代看,律詩不是對聯的母親,半個母親也不是,律詩和對聯不是‘母女’關係,它是各自從沈約開始獨立發展起來的文學形式。”聯家塗懷程說:“對聯的直接前身是對偶,是兩兩相對的對偶,這是對聯的本質特征,對聯的直接前身對偶成全了駢文和律詩。”這些觀點是很有道理的。

筆者從對聯起源的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感悟到,前四種說法(詩賦本源論、詩詞母體論、詩詞附庸論、詩詞之餘論),是對楹聯這一中國獨特的文學樣式的誤解,是對聯史學中的一大誤區,由於千百年來對這些誤區沒有理論的突破,而被降格於中國文學殿堂之外,以至在中國文學史上沒有一席之地。我想,在當今楹聯這種國粹藝術逐步發展擴大到社會主流文化各個層麵並申報世界遺產的大好形勢下,對聯與詩賦的起源誰先誰後的問題,即對聯史學的重大課題,應當在中國文學界有一個理論的突破和清醒的認識,對這個問題,筆者提出如下幾點看法,以期達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第一,對偶意識產生於對聯、詩賦之前。

世界上因有萬事萬物對偶現象的存在,隨著人類的生產生活的不斷實踐,便產生了各種不同的對偶意識,例如天地、星月、山水、花木、冷熱、陰晴、圓缺等等,這些對偶事物的存在,則是對偶關係和對偶意識產生的客觀依據,也是對偶藝術的客觀依據。劉勰在《文心雕龍·麗辭》中說道:“造化賦形,支體必雙,神理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辭,運載百慮,高下相須,自然成對。”這裏說的“造化”係反映自然和社會的演化,由於自然的造化,便形成了各種不同形態的事物,人體也有雙手、雙腳、雙耳、雙眼。於是人們便逐步有了對這些對偶形成的認識,也就心生文辭,自然成對,人類對自然的、社會的對偶事物的認識及其對偶意識的形成,必然是先於對聯、詩賦的產生。

第二,對偶詞語的產生先於駢文律詩的產生。

縱觀我國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人們都知道是勞動創造了人,勞動創造了世界,勞動創造了文明。對聯和詩賦的萌生,是在漢語文字產生以後才逐步形成和發展的。在原始時代,我們的祖先在勞動中和社稷交往中創造了語言,創造了具有形、聲、義的漢語文字。並在長期的生產勞動和社會生活中追求自然的和人文的對稱美,於是就不斷的創造產生了對偶詞語,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描述道:“原麗辭之起,出於人心之能聯想,既思雲從龍,類及風從虎,此正對也。”“古人傳說,憑口耳事理同異,取類相從,記憶匪艱,諷誦易熟,此經典之文,短長懸殊,不便唇舌,故求字句之整齊,非必待偶句,而偶對工成當足以齊整之句。”先民們在社會生產和生活交往中創造了大量的對偶詞語,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就產生了“出與入”、“作與息”的對偶詞語。“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就產生了“鑿與耕”的對偶詞語,我們翻閱中國的典藉,在駢文和律詩形成之前,就存在著大量的對偶詞語。例如《詩經》中的“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易》中的“乾三連,坤六斷”,《書》中的“滿招損,謙受益”,《後漢書·孔融傳》中的“坐上客恒滿,尊中酒不空。”這些對偶句雖說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對聯,但它卻是今天對聯的祖先或母體,由此可以完全證明:對聯不是由駢文和律詩發展而來。

第三,對聯和律詩創作實踐證明,在許多情況下,對聯先於律詩。

縱觀古今詩人、聯家的創作過程,在許多情況下都是先有對聯,後有律詩。例如《唐才子傳》介紹賈島創作五律《憶江上吳處士》的形成過程:(賈島)逗留長安,雖行坐寢食,苦吟不綴。嚐跨蹇驢張蓋,橫截天衢。時秋風正厲,黃葉可掃,遂吟‘落葉滿長安’。方思屬聯,杳不可得,忽以‘秋風吹渭水’為對,喜不自信。因唐突大京兆劉棲楚,被係一夕,旦釋之。”後來賈島以此聯為基礎,配成了律詩,“秋風”、“落葉”為頷聯,“憶”、“立”詩眼也,文中“方思屬聯”,即聯先律詩而出。再看唐崔顥的鸛雀樓詩:“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這首五言絕句,詞性、對仗、平仄都是很工穩的兩副對聯。又杜甫的七言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裏船。”也是兩副工整的對聯,誰能說律詩創作在前,對聯在後呢?

現代詩人創作格律詩時,往往也有先成對聯後成詩的情況。原郴州師範高級教師、郴州市詩聯學會副會長陳士洪在1998年10月參加郴州北湖中秋筆會時,就介紹了他創作七絕《北湖水榭》的經過,他說,在未參加詩會之前就創作了“北上郴江盟皓月,湖邊柳色醉佳賓”的嵌字聯,參加中秋詩會之後,便在此聯後麵加了兩句:“年年此日中秋節,願得長聆盛世間。”便成了一首七言絕句。筆者在1996年創作一副短聯:“心寬忘室陋,誌大覺天低”,獲全國性短聯大獎賽三等獎,時隔四年,2000年退休後,在此基礎上作五律《自勉》雲:“世事難如意,平生無所奇。心寬忘室陋,誌大覺天低。春去花猶豔,秋來果不稀。文心清若水,詩膽化虹霓。”此詩發表在廣州《嶺南詩歌》報上,還被一些老同誌傳抄吟頌。

綜上所述,對偶意識產生於對聯詩賦之前,對偶詞語的產生先於格律對聯、詩詞的產生,在長期的詩聯創作實踐中,許多情況下,對聯先於律詩。大量的曆史資料足以證明,對聯的本源不是駢文詩賦,對聯的母體不是律詩,對聯也絕不是詩詞的附庸,也絕不是詩之餘詞之餘的“雕蟲小技”,對聯是獨立於任何文學體裁的文學品類,而且它是一棵吮吸著中華民族智慧、閃爍著中國特色的文學大樹,它也是從我國遠古的對偶意識和對偶詞語的源頭發源,漸漸形成的一條波瀾壯闊的楹聯長河。


猜您喜歡

評論區

猜您喜歡的對聯及詩文:

詩賦最早

對聯分類

對聯知識

熱門對聯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