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國對聯網首頁對聯知識古今聯話張緒軍:楹聯真善美標準之淺議

張緒軍:楹聯真善美標準之淺議

2019-02-22 23:08:24張緒軍湖南白石藝術傳媒 0條評論


一、中國文化的真善美


文化即人文,實際上是“人文教化”的簡稱,就是人如何對人、對事、對物去“以文教化之”。“人文”一詞最早出現在《易經》中。《易經》賁卦的象辭上講:“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區別於自然,有人倫之意;區別於神理,有精神教化之義;區別於質樸、野蠻,有文明教化之義。“人文”標誌著人類文明時代與野蠻時代的區別,標誌著人之所以為人的人性。因此要倡導“文明以止”,與真善美相合者則頌揚、踐行,與真善美相違者則鞭撻、規避。

因此,文化是“以文化人”進而“化成天下”的,是推動人類文明有序化發展進步的結晶。這就是中國文化的人文道德規範,是一種有情感傾向的價值觀體係。這種文明進步有序化可分為三種基本類型:思維有序化、行為有序化和生理有序化。而這三種基本有序化的決擇依據也有三種基本類型價值:

思維性價值:推動或阻礙人類思維有序化過程的價值,用“真”或“假”的形式來描述,它包括兩個方麵:知識、思維方式。

行為性價值:推動或阻礙人類行為有序化過程的價值,用“善”或“惡”的形式來描述,它包括兩個方麵:行為、行為規範。

生理性價值:推動或阻礙人類生理有序化過程的價值,用“美”或“醜”的形式來描述,它包括兩個方麵:消費資料、生產資料。

根據《統一價值論》觀點:事物的價值率高差,即事物的價值率與人們平均價值率之差,決定著該事物對於人的客觀意義。因此,當事物的價值率高差大於零時,它對於人的生存與發展具有積極的意義,人就會不斷增加對該事物的價值投入規模;相反,就隻有消極的意義,人就會不斷減少對該事物的價值投入規模。顯然,真善美的價值對於人的生存與發展是具有積極的意義,由此給出文化的“真善美”價值的精確定義:

“真”——就是指價值率高差大於零的思維性價值。

“善”——就是指價值率高差大於零的行為性價值。

“美”——就是指價值率高差大於零的生理性價值。

這裏的“價值率高差大於零”的正向價值和積極意義,即就是“真善美”,也就是現在大家通常所說的“正能量”。毛澤東主席早在《在中國共產黨全國宣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1957年3月12日)》中指出:“人們曆來不是講真善美嗎?真善美的反麵是假惡醜。沒有假惡醜就沒有真善美。”

文化藝術作品應追求真善美即正向價值,而這種真善美價值給人帶來的真感、善感和美感的能量強度,就是人們投入文化藝術作品創作時,所依據的真實性、所堅持的崇善性、所追求的完美性的情感強度。當然,這種情感強度是人們心靈可以感受的,這種文藝作品的“真善美”正向價值所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作用,是通過大多數人的感知和認可獲得的。因此,我們黨提倡“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作為文藝兩為方針,與“真善美”作為文藝作品的三個基本價值標準,是文藝創作與文藝作品的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統一價值標準。

因此,真善美是中國文化自信的本底屬性!文化藝術工作者一定要追求真善美!創作出具有真善美價值和品質要求的文藝作品。衡量一部文藝作品價值,就是通過“真善美”價值來判斷的。“真”是真實性,是尊重客觀的基本要求;“善”是崇善性,是選擇傾向的核心要求;“美”是完美性,是文學修養的境界要求。真善美三者構成了文學創造活動中“三位一體”“高度和諧統一”的價值結構,是文學藝術產生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根本所在。因而,“真善美”成為追求進步的文藝家們,爭相攀登的文學藝術價值三座高峰。文學史上的千古名篇,無一不是以卓越的藝術魅力,閃耀著永恒光芒的“真善美”文藝思想而感人傳世的。


二、何謂楹聯的真善美標準


楹聯是對聯的雅稱,對子是對聯的俗稱。對聯是中國文學體係中一種獨特的文學藝術形式,它始於五代,盛於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曆史。古人把吟詩作對相提並論,對聯甚至比詩詞更加雅俗共賞、用途廣泛。楹聯無論是詠物言誌,還是寫景抒情,都能做到言簡意賅,文情並茂,神形兼備,聯墨齊美,給人以思想的啟迪和藝術美的感受。楹聯的承載傳統、教化民心、美飾環境、傳播文明的功能,對社會產生著獨特而深遠的影響,楹聯文化已深入到當今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

楹聯確實是我國文學藝術園地的一枝奇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之一,楹聯文化堪稱“國粹”是當之無愧的。因此,2005年國務院把楹聯文化習俗列為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如何傳承好、運用好楹聯這種漢語語言獨特的文學藝術形式,來表達心願,寄托理想,反映時代精神風貌,謳歌社會真善美,鞭撻人間假惡醜,推動社會文明進步,這就首先需要我們搞清楚什麼是楹聯的“真善美”?評價楹聯“真善美”的標準又是什麼?

當然,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體裁之一,楹聯作品不僅要符合《聯律通則》,更要遵循“真善美”的價值標準,如:事物取材的真實性,創作初心的崇善性,文學作品的完美性;還要考慮楹聯本身獨特屬性,來回答什麼是真聯?什麼是善聯?什麼是美聯?眾所周知,楹聯突出特征有:一是曆史悠久,自成規定;二是用途廣泛,雅俗共賞;三是文情並茂,聯墨齊美。據此,楹聯的“真善美”價值屬性,可以用“六性”來衡量楹聯價值——即真聯的真實性、規定性,善聯的崇善性、致用性,美聯的文學性、藝術性。

所謂楹聯的“真聯標準”,就是要符合內容的真實性、體裁的規定性,即“求真合體”。楹聯作品的真實性,一是指楹聯創作在反映自然社會生活和表現思想情感方麵,達到的真正、深刻的程度。內容虛無縹緲,脫離真情實感,就不是真聯;二是楹聯作品一定要符合楹聯體裁形式,符合聯律通則要求,否則就不是合格楹聯,也就不可能是真聯。

所謂楹聯的“善聯標準”,就是要具備文化的崇善性、功能的致用性,即“崇善致用”。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倫理道德和入世建功,它決定了中國文化的崇善性、功能的致用性。這種崇善性,決定了楹聯文化應該崇德向善,守禮重情,與人為善;這種致用性,決定了楹聯文化應該服務惠民,成人達己,於事有益。楹聯作品隻有上善若水、經世致用,才稱得上是善聯。

所謂楹聯的“美聯標準”,就是要追求文辭的文學性、書寫的藝術性,即“文華墨美”。楹聯的“美”,是一個文學藝術上追求完美境界的問題,即指作品的文辭修養與書寫呈現,是否能和諧統一?是否有藝術個性?是否有創新發展?是否能使人精神愉悅?如何創造出一副氣韻生動的美聯,這常常決定於楹聯家個人的審美修養和人格境界。因此,楹聯學習永無止境。


三、如何創作真善美楹聯


中共十九大報告中強調:“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複興;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全國首屆梁章巨楹聯獎首席獲獎者餘德泉教授的《中華對聯通論》的適時出版,以及四川省敘永縣“餘德泉藝術館”的建成開館,是全國文化界尤其是楹聯界具有標誌性意義的兩宗大事。前者完成了楹聯學科建構,大大提升了聯學在中國文學中的學術地位。後者是一項楹聯文化、書法藝術雙峰並峙的文化工程,為全國楹聯文化藝術展示提供了研究與展示場地。為此本人撰聯祝賀:“德重聯壇,泉潤墨章,聯墨雙馨華夏譽;藝開通論,術陳專館,通專兩便邇遐香。”以歌頌他為楹聯事業發展所作出的突出貢獻!

在中華文化複興的偉大征程中,楹聯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之一,應該有怎樣的作為?我們不僅要加強基礎知識的學習,掌握楹聯創作初級階段“怎麼寫”的基本技能,還應積極推進楹聯“真善美”標準的實踐,探索掌握楹聯創作升級階段:“寫什麼、為誰寫、怎麼寫好”的三個創作要領,寫出符合真善美標準的楹聯來。

創作真聯,就是解決"寫什麼"的“認識”問題。“藝術真實”主要與“真”相關,即作品是否正確地反映了生活的本質,以及作者對所反映的生活有無正確的感受和認識。因此,真聯寫生活,寫真情實感,要多體驗多學習,以豐富創作素材,做到言之有據;寫真聯還要掌握楹聯體裁規定,提升寫作技巧,過不了楹聯規則關、技術關、諧巧關,就寫不出真聯。

真聯欣賞:

湘江、贛江、鴨綠江,百塹何曾攔虎步;

家事、國事、天下事,一生自若薦鴻心。

(佛山 郭彥波撰)

贈詩剛曆八三秋,是毛公筆,寫彭公讚;

勳業永銘三八線,憑不世才,成驚世功。

(寶雞 王逸飛撰)

——這兩副作品是湘潭市楹聯家協會主辦“紀念彭德懷誕辰120周年征聯”的應征聯。聯家一是擷取了真實而深刻的內容,如前聯從彭德懷元帥的軍旅足跡中擇其關鍵,寫出了元帥的勇猛無敵;後聯則抓住了毛澤東主席1935年寫“唯我彭大將軍”的重大曆史節點和抗美援朝驚世大事。二是運用了多種楹聯技巧,如前聯“江”“事”三重疊字和“虎步”“鴻心”比喻,後聯“八三”“三八”絞股重字與“公”“世”規則重字的雙重技巧的疊用。因此,這兩聯堪稱“真聯”典範,也獲得評委們的一致看好,被分別評為特等獎、一等獎。

創作善聯,就是解決"為誰寫"的“倫理”問題。“情感評價”主要與“善”相關,即作品所描繪的形象對於社會具有什麼意義和影響。因此,善聯為社會進步而寫,為謳歌先進而寫,為宏揚正能正氣而寫,做到“聯墨飄香處,春風化雨時”;堅持“兩為方針”,加強惠民服務,提升楹聯實際功用,做到與人、於事都有益,就才算善聯。

善聯欣賞

人從宋後羞名檜;

我到墳前愧姓秦。

(清 袁枚、秦大士撰)

        ——這是嶽王廟前一副流傳千古的絕對。作者是清乾隆朝十七年的狀元秦大士。相傳,秦大士和當時著名文人袁枚等人遊覽杭州西湖,來到嶽飛墓前,看見秦檜的跪像,袁枚看見秦大士有點尷尬,於是說要作副對聯,還沒等秦大士同意就說:“人從宋後羞名檜”,秦大士一聽直接說道:“我到墳前愧姓秦”。此對妙就妙在不提嶽飛隻提秦檜,卻更加突出了人們對嶽飛的敬仰之情。可見,這也是一副最能體現楹聯文化崇善性的佳對。

書山有路勤為徑;

學海無涯苦作舟。

(唐 韓愈撰)

——此句出自著名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此句在《增廣賢文》中有收錄,是其治學名言,旨在鼓勵人們不怕苦多讀書,隻有勤奮才能成功。這副對聯的功用性是非常突出的,有不少學子喜歡將此聯作為座右銘或掛於書房,實為一副善聯佳作。


創作美聯,就是解決"怎樣寫好"的“美學”問題。“文藝創作”主要與“美”相關,即作品的修辭手法與表現形式是否和諧統一,是否有藝術個性,是否有創新和發展。美聯多是用厚實的聯外功寫出來的,聯家應具有深厚的文學修養功底以及紮實的書法藝術素養,才能寫出動心、美目怡心的佳構好聯來。沒有文華墨美的日積月累之功,是斷然沒有美聯的厚積薄發和推陳出新。

美聯欣賞

春風大雅能容物;

秋水文章不染塵。

(清 鄧石如撰 王豔旗書)

青山不墨千秋畫;

綠水無弦萬古琴。

(清 林則徐撰 魯小川書)

——前聯乃鄧石如自題於書房的楹聯。春風有包容接納萬物的博大情懷;文辭筆墨如秋水一般,不沾染半點世俗塵埃。何等氣度!何等清高!後聯是林則徐1842年8月林則徐被充軍去伊犁途經西安口占留別家人的詩中對句,竟成了一副描寫山水的名聯。青山雖然不曾著墨,但卻是一幅留存千秋的美麗畫卷;碧水雖然沒有琴弦,但卻亙古至今,奏出悠揚動聽的琴聲。圖畫琴聲之雅,青山碧水之美,清淡出奇趣,簡易寓深意。寥寥幾筆,何等優美!何等意境!此兩聯實為美聯範例。

精神到處文章老,

學問深時意氣平。

(清 石韞玉撰並書)

——這副楹聯文意是:寫文章要精神充實、思想成熟,文章就寫得老到;為人若學問深厚,就能意氣平和。上麵三聯分別用金文、行書、楷書寫成,筆墨韻致,結字古雅,章法老到,書寫呈現形式與聯語內容,相得益彰,堪稱“文華墨美”之美聯

        如果說知識欲的目的是真;道德欲的目的是善;美欲的目的是美。那麼楹聯的創作,“真”是基礎,“善”是靈魂,“美”是手段,三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敬畏天地人,追求真善美。”真善美,即人間理想。因此,掌握真功夫,堅守善初心,追求美境界,應該是楹聯家一生的文化修煉、道德操守和信念追求。“萬物有靈,天地有心,和煦春風能化雨;百花齊放,聯書齊美,飄香翰墨可怡神。”拙聯是2017年初我當選湘潭市楹聯家協會主席時所撰,正是本人對楹聯文化自信的心跡表露,也是我對創新發展市楹聯協會工作的主張。抄錄在此以祝全國的聯界朋友們春風拂麵!神怡體健!祝我們共同的楹聯事業春意盎然!風光無限!


(  作者簡介   張緒軍,字葉秦,號八然堂,湖南株洲人,中共黨員,畢業於國防科大。現任湖南省楹聯家協會副主席,湘潭市楹聯家協會主席,湘潭市文化產業協會首任會長,曾任湘潭市詩詞協會名譽主席;係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楹聯學會會員,湖南省書法家協會會員。書法師從著名書法大家劉振濤先生,其自撰詩詞聯賦及八然係列作品廣受社會歡迎。)

猜您喜歡

相關閱讀

評論區

猜您喜歡的對聯及詩文:

真善美標準

對聯分類

對聯知識

熱門對聯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