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回是九龍回首之地,山青水綠,人傑地靈,有“詩歌之鄉"、“中國民間繪畫之鄉"、“年畫之鄉"及“金銀花之鄉"的稱號,更有“對聯之鄉"的頭銜享譽湖湘。
除夕將至,家家戶戶的春聯就要貼起來了,大門兩邊自不必說,講究些一些的人家,神龕兩側也要貼得喜氣洋洋,興興頭頭的。因為春聯既是指新年喜慶,也有著辟邪的意義。
從前,是沒有人賣春聯的。要貼春聯得買來紅紙自己寫。假如自己不會寫呢?要舍得幾個雞蛋一碟瓜子花生,請村子裏會寫毛筆字的人幫忙,他們都很樂意幫這個忙的。有些會寫字作對聯的人家,待到過年時,門前是人來人往,如趕年集一般鬧熱。
如今一到臘月,大街上就掛滿了紅紅火火的春聯,和十裏桃花盛開一般,把過往行人的臉映得紅通通的。那些琳琅滿目的春聯有點讓人應接不睱,看了這個又覺得那個好,看了那個又覺得這個好,有灑金的,有鏤空的,可惜都是千篇一律的印刷體,少了一份親切實在,少了一種筆墨芳香,更少了一種鄉村書法的意趣。
不但春節要貼對聯,喬遷新居要貼,家中兒子結婚成親時也要貼。喜事時的火紅對聯就不僅僅是貼在大門上了,家裏所有的柱子、大門、廂房門都要貼上。這一副副飽含著喜慶與祝福的對聯中,分別為門心、框對、橫批、春條、鬥斤等,都是有規矩有講究的。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批貼於門楣的橫木上;春條則是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鬥斤也叫門葉,正方菱形狀,多貼在家具、影壁中。
這樣一貼,整幢房子都被紅色包圍起來了,喜慶舒心的氛圍滿滿的,是關也關不住的人間春色。與男兒成親相反的是女兒出閣,這時家裏是不用貼對聯的,大概好不容易養大一個女兒,心頭肉似的,卻輕易送了人,心裏彷徨罷。
男子結婚時,親戚朋友送的對聯是不貼的,隻能高高地掛在大廳(堂屋裏)兩旁的壁板上。這副對聯是有講究的,外甥結婚時,外公一定要送上一副上好的對聯,以表示對新人的祝福,這對聯要掛在正堂的照壁上。舅舅也要給外甥送一副對聯,這對聯要掛在堂屋大廳左邊壁板的最上頭。大舅掛頭排,二舅、三舅依次排下去,之後才掛其他親戚送的對聯。特別是大舅、小舅送的賀聯,不能把位置掛錯,若錯了,做舅舅的一看可能連喜酒也不喝,立馬走人,勸是勸不了,拉也不一定拉得回來。
新房落成時,房子裏的大門、小門、柱子上的對聯都要貼得滿滿的,把大廳上也掛得滿滿的。還有就是祝壽的對聯了,這祝壽說的就是老年人做壽,但小孩做滿月、周歲、十歲和二十歲時是不貼對聯的。做壽的對聯自家柱子和門上都不貼,隻在正堂掛別人送來的賀壽對聯和賀壽鏡框(鏡屏),但供桌(八仙桌)上方要有一個紅紅的“壽”字貼著。
若是家中有老人過世,大門口要貼上挽聯,白色的。親戚朋友送來的挽聯,要掛在大廳兩邊的壁板上,用以哀悼死者。當然無論是喜事、喪事還是做壽,掛親戚們送來的對聯時,都要按輩分來掛的。
在我的印象中,如果哪一家有親人亡故,在這一年過年時,他家大門貼的對聯不能用紅色的紙,當然白色也不行,白在農村表示不吉利,所以隻能選綠色的紙,因為綠色代表著希望與生機。要麼,幹脆就不貼對聯。
在中國古老悠久的曆史文化長河裏,對聯在民俗文化中是一種最豐富、最有文化氣息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