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一篇可能會得罪大多數“文化人”的,如誤傷到真正熱愛對聯的朋友,還請諒解。
大年初一,嶽雲鵬在春晚的相聲因為一句“平仄平仄平平仄”,被懟了一圈又一圈。說錯了被懟很正常,雖然我覺得這個在相聲裏不算什麼事,但是也已經有不少相聲演員認為,“老前輩傳下來的東西,錯了也應該改掉”。這其實就夠了,非要上綱上線地說人家破壞傳統文化,然後扣上各種帽子,那就實在沒必要了。格律本來就是個小眾的東西,不信可以問問周圍應該有些文化素養的人,上至中文係教授,下至中小學語文老師,看看有幾個懂格律的?這些人都不懂,卻苛求一個說相聲的必須懂格律,這不是強人所難嗎?
當然,有些人對於對聯是虔誠的,容不得任何人玷汙對聯,我對他們表示尊敬。但是,大多數圍攻嶽雲鵬的似乎並沒有這種“對聯潔癖”。比如,從國家到地方的各級楹聯學會,其會長、副會長就有大量不懂對聯的,但這些人往往被對聯圈捧為“專家”、“大師”,對這種現象好像也沒什麼人拿出懟嶽雲鵬的架勢批判一番,甚至某對聯網站站長還不以為恥反以為榮地表示,“你見過幾個會長會寫對聯的”?楹聯圈的“專家”不會對聯理所當然,一個說相聲的不懂平仄卻成了十惡不赦的事情,真是寬於”律“己、嚴以”律“人的大型雙標現場啊!
其實,”對聯“隻是相聲中的一個元素,既不是專業講座也不是文化傳播,沒必要太較真。而且,格律是個很簡單的東西,十分鍾就能學會,但是沒必要人人都懂,也沒必要因為懂格律就出來刷存在感,況且還有些人未必就懂。相比於抨擊說相聲的不懂格律“毒害傳統文化”,我覺得有一種真正毒害傳統文化的行為,大家卻異常寬容。
比如,大量獲獎征聯除了符合格律,其內容讓人肉麻乃至作嘔。左一句“繁榮“,有一句”錦繡“,左一句”千秋“,有一句”萬代“,左一句”高歌“,有一句”壯誌“,充斥著吹牛皮拍馬屁的陳辭濫調。這才是真正的“惡搞”對聯!
所謂的“惡搞對聯”有兩種,一種是“不講規矩”,一種是“陳辭濫調”。前者危害不大,不懂的人聽個樂子,明白的人也不會被誤導。後者卻是危害極大,很多初學對聯之人會將其當作標杆,以為懸掛的、獲獎的就是好對聯,於是開始模仿這種陳辭濫調的作品;有些則是為了獲獎選擇迎合評委,久而久之,自己反而不會寫正經對聯,市麵上所見的對聯也全是這種陳辭濫調的型號了。
我想,如果真的熱愛對聯,在懟嶽雲鵬之前,不妨先做好這樣幾件事:
不創作陳詞濫調,即使暫時寫不好,也應該知道哪些是不好的。
不阿諛奉承、不吹牛拍馬,即使由於一些原因,無法直接指出,也盡量不參與、不宣傳。
關注對聯教育,盡自己的力量普及真正的對聯規則和對聯應有的審美。
詩詞也好、對聯也好,傳承的是什麼?是一種傳統文化的精神和審美,它首先應該是“美”的,將美妙的語言、意境、情感、思想融合在一起表達出來,而不是換一種形式繼續喊口號,繼續阿諛奉承。
除了圍觀群眾,嶽雲鵬相聲的吐槽者大致有兩類:
一類是詩詞對聯有造詣的,他們真的心痛文化的傳承,雖然我仍然覺得和一個相聲演員較勁沒必要,但是也理解並尊重他們。
另一類則是我上麵所說的“陳辭濫調”製造者,我就實在有些不解了——他們其實應該和不講格律的對聯作者是一家人,這真是大水衝了龍王廟,一家人說了兩家話。
比如,某個自詡“對聯家”的政府官員,組織了百餘人用對聯聲討嶽雲鵬。其中,也許有一些還可以的作品,但絕大多數都是陳辭濫調。我不客氣地說——你讓嶽雲鵬學十分鍾格律,估計比他們寫得強多了。這位組織者的對聯是怎麼寫的呢,我們來欣賞一下:
編導無知,用相聲搞笑楹聯,教兩個白丁獻醜,驚呆騷客;
視聽勿亂,望春晚唱紅大雅,讓千年國粹成風,站穩藝壇。
這真是一副無意境、無內涵、無文化的“三無產品”。嶽雲鵬是不通格律,這位則是連基本的字句都不通順,雖然沒有“屎尿屁”,卻是另一種更丟人的惡俗。到底是有多大的心眼、多厚的臉皮,才能號稱自己是對聯文化的“捍衛者”呢?
孔子曰:“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說起“毒害文化”,比相聲裏幾副不合格律的對聯更嚴重的是——
陳辭濫調的對聯漫天飛舞,甚至掛上風景名勝。
外行當“專家”,爛聯獲大獎。
不懂裝懂的“對聯家”,不知所雲還特能雲。
對文化不了解、不尊重、不敬畏,當作自己爭名奪利的墊腳石。
文學藝術馬屁化、口號化、政治化。
傳統文化被一群沒有文化的人弘揚著。
偶爾的“平仄平仄平平仄”和漫天飛舞的“千秋盛世大輝煌”你選哪個?
——我寧願聽段相聲,至少還能樂嗬樂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