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國對聯網首頁對聯知識古今聯話散文 | 對聯的變遷

散文 | 對聯的變遷

2019-02-04 22:21:54宋樹林雪山飛鴻 0條評論

時近春節,街上大紅的燈籠、對聯,將節日裝扮得更加喜慶。看著這一切,我又想起有關對聯的人和事。

從養父那兒知道,我出生在三年自然災害時的1963年。新生命的降生,並沒有給父親帶來多少喜悅。我上麵是兩個哥哥一個姐姐,又添一丁,讓一貧如洗的家庭雪上加霜。

大年三十,在有些人家開始貼對聯時,我們家卻已揭不開鍋,也無門可貼對聯。父親含淚抱來幾捆草,封上丁頭舍的門,背上一床破被,領著我們走上了要飯路。

晚上,天下起了大雪,全家人迷失了方向。夜已深,看著又餓又冷的我們,父母擔心一家人會凍死在雪地裏。絕望中,他們終於發現亮著燈光的一戶人家。求生的本能,父親沒有絲毫猶豫,挪動著僵硬的腿,走上前去敲開了門。

這家姓張,張大媽知道了我們情況後,熱心地為我們煮了山芋粥,讓我們喝下,凍僵的我們,身子這才暖和過來。那一夜,我們一家人擠在張家鍋屋蜷了一宿。 

第二天,父母尋問張大爺,此地有沒有收養小孩的人家,後經介紹,把我送給了養父母。

隨著我慢慢長大,知道的事多了,曉得了貼著門上的紅紙黑字是對聯。



我記得的第一副對聯,內容是“鼓足幹勁,力爭上遊”。那時還是大集體,家家戶戶都是靠在生產隊掙工分維持生計。那副對聯是養父托人寫的,貼在家中茅草屋上的蘆柴門上。貼上去的對聯,如同老人的抬頭紋,皺巴巴的。

到了七十年代初,我家的蘆柴門已換成木板門了,門麵光滑。貼對聯時,養母用麵粉打了漿糊,養父拿著刷鍋把,沾上漿糊,瞧一眼對聯的大小,看好位置,在門上刷上漿糊,再將對聯貼上,用兩手一抹,平平整整。一張紅紙,兩副對聯,四個橫批,一個福字,對聯長度寬窄年年一樣,內容各有不同。內容多是“努力生產隨便過年,家進人口隊增勞力”。這是那個年代普通人最樸素的願望了。我在“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的春聯中,走進了學堂。

1974年過年時,父親說,今年對聯不求人了,就你寫吧!父親邊說邊把裁好的紅紙遞給我。無知者無畏,更不知道丟醜。寫對聯時,我手握著毛筆,一活抖一活顫地寫出了毛主席詩中的“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十四個大字,寫完才發現貼身的衣服已經濕透了。

盡管字寫得歪歪扭扭,但父親看著,還是十分高興。

80年代,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農民獲得了生產和分配的自主權,勞動熱情競相迸發。一直夢想刨園的父親發揮潛能,自信滿滿地在門前栽上梨樹、柿樹,樹下麵栽植草莓,秧了大蒜,種了香菜等,冬天還到黃海農場去押幾道溝蕩的大柴、小柴,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家裏的日子芝麻開花——節節高,一舉甩掉了多年來壓在全家頭上的貧困帽子。

1983年9月我當上了村會計,那一年,我們村年收入超過百萬元。農民們不再局限於幾畝地,在家的從事多種經營,走出農村的,在城市裏各顯神通,農民擺脫了貧困,開始走出土地,投入到了市場經濟大潮之中,成了弄潮兒。不少人家住上了新瓦房,我寫的對聯是“天增歲月人壽年豐,春滿乾坤民勤致富”,橫批“民樂年豐”。各家一改過去“豐衣足食,年年有餘”的主題,大門上張貼著表現農村新變化的春聯,以“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踏上致富路,成為萬元戶”,“瑞雪紛飛辭舊歲,桃紅花開迎新春”等勤勞致富及經商的對聯數量明顯增多。

200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稅條例》廢止,出台種田補貼政策,這期間,走村串戶,朱紅的大門上貼著:“惠民政策為百姓,農民天天好日子”、“副副對聯頌黨恩,年年發展迎新春”。

美好的生活如蜜甜,大爺大嬸坐在一起怎麼也掩飾不住眉眼間的笑意深情。前些日子,我去老家走訪,看到的是村村通公路,路路有路燈,小樓一幢幢,美景處處見。農民們逐步搬出了老宅基,搬進了環境優美的新型社區,住上了別致寬敞的小別墅。獨家獨院,高大的門樓,氣派的大門。對聯也變得高大上,張貼在院門兩旁的對聯,足有兩米多高,字體飄逸瀟灑,遒勁有力,透出了農民的幸福感。尋常百姓把流淌在心底的肺腑之言傾注在過年的大紅對聯上。“氣象新新氣象男歌女舞春風醉,農村美美農村路寬樓高寶馬開。”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一副副對聯內容發生的變化,展現的正是國家由貧窮落後到富起來強起來的發展過程。回眸一看,燦若美圖的新農村,頓時我的心裏揣摩出一副對聯,上聯:新時代新思想指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宏偉大業,下聯:為人民為民族共書華夏騰飛偉大複興嶄新篇章。橫批:全民奔小康。

猜您喜歡

評論區

猜您喜歡的對聯及詩文:

散文變遷

對聯分類

對聯知識

熱門對聯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