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國對聯網首頁對聯知識古今聯話對聯原來是門臉

對聯原來是門臉

2019-01-22 09:14:08朝山醉箬坑書室 0條評論

記得原來在鄉村行走,到過年的時候,最想看的是鄉村家家戶戶貼出來的對聯。雖然說那時的對聯也大多數是買來,但原來買的對聯大多數是手工寫的,其中不少是寫對聯的先生與農戶商量著寫出來的,貼切農戶的心思,訴說對一年的新向往,不少頗有意思。

時光到了現在,家家戶戶則大多數都是雷同的對聯了。江湖一統了,一看就知道,不是中國移動幫,就是信用社幫,或者聯通幫,或者大世界幫,一律通紅通紅,金字耀眼,卻又如此蒼白。中國人連個對聯也不願堅守,過年連個自己的新年祝願也懶得去想,更不要說什麼堅守傳統,發揚傳統了……唉

其實,對聯貼上來,貼的是自己家裏的門臉,貼的是自己對生活的指望。

我想起那年,修箬坑老屋的時候,自己擬寫了幾幅對聯。

老房大門對聯是:

人生三分功業,六分散淡,另將一分留餘地

天地四象有序,八方無際,隻需兩儀成太極

書房對聯是:

左手看春秋,右手寫狂詩

有酒做神仙,無酒悟禪機

 廚房對聯是:

將軍刀、力士斧,鍋中炒響天下

男兒誌、書生氣,鏟下翻動江湖

 菜園門對聯是:

不如退一步,山光、水色、清茶、閑心

何妨進一層,修身、養性、知恥、敬命

    雖說是胡寫的,但其中,是不願意放棄自己對生活一種向往,我現在對生活,想要的無非就是幾個詞語:幹淨、從容、善良、堅定,有這些就夠了。

去年,一個朋友要我為他在百丈山遠方的家擬一幅對聯,我幫他擬寫了:

天無塵心無慮自在遠方的家

山有意水有音得悟近身之禪

今年他來電話,說叫我幫重擬一下,我擬寫了:

塵塵塵迷利迷名可知諸行無常

城城城離嘈離雜當有遠方的家

自己覺得這一幅似乎比去年長進了些。佛家有四真諦四法印:諸行無常、諸漏皆苦、諸法無我、涅磐寂靜。不懂的人以為這是消極退縮,懂得人才知道,這是大力金剛般的堅定,此心一片光明。


行走鄉村,還願意看的就是由一些孩子書寫的對聯,寫對聯的孩子大體上練了一些字,但還沒有被規矩教壞,所以,筆畫之間,一些稚氣與真氣便透露於筆端。那不受沾染的氣息,令我慚愧於自己形拘於塵,所有的圓滑都無不透露的猥瑣。這也是我現在見不得漂亮字的緣由。

記得幾年來,沿河路的一些亭子要擬一些對聯,我分到的任務是擬迥瀾塔邊的亭廊。迥瀾塔那裏是奉新縣城曆史名勝去處,亭邊水麵開闊,氣勢恢宏,成為山(岐峰)、水(潦河)、洲(九天閣遊魚石)、塔(迥瀾塔)、橋(下橋)一體,是絕佳的休閑娛樂場所。迥瀾塔建造的曆史也頗有波折。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奉新鄉紳在集資重建岐山塔的同時著手修建,後因資金不夠,隻建成塔基。時隔三十年後,在道光三年(1823年),再知縣鄒山立倡議集資,回瀾塔才正式建成。迥瀾塔建設的原因是由於當時此地水深流激,洪水經常從這裏決口,造成水災,因此建該塔用於鎮風水,息波瀾,故稱迥瀾塔。於是我擬寫:

百轉潦河經幾遷方見斯地砥柱

萬古文章由揀選才知何謂迥瀾

這幅對聯後來好像被拆了扔了。拆了也好,當時擬寫的時候我還[不知曉透徹人生。現在看著,倒似乎是為自己擬寫的,現在稍微知道了一些,人生真的是“萬古文章由揀選才知何謂迥瀾”。

記得當年還曾議過把九天閣修起來,有人找到我,為九天閣寫兩幅對聯。九天閣位於潦河與黃沙港交彙處的沙洲上,城東岐山腳下。《奉新縣誌》記載:“樓閣5層,規模宏偉,閣後有庵,翠竹千竿,出庵為園,繁花錦簇,遊賓如雲。”清朝大臣曾國藩曾到此遊玩並題寫楹聯:“百戰山河,剩此樓台煙雨;九天珠玉吹成水麵文章。”該閣三麵環水,素來為奉新文昌之地,留有不少前人歌詠佳句妙聯。我是寫不出這樣的對聯,隻想做個奉新的平淡無奇的小民,於是擬寫的格局就小了往小裏看:

一亭輕駐霜天靜

半島漫停寒夜凝

想想,寫得還是抱怨得多,於是又多寫了一幅:

斯地薪木百年有餘澤

天下文章幾輩需心傳

誰知到現在為止,九天閣仍是荒草萋萋,看來,斯地餘澤的光芒還沒有到來。篳路藍縷的日子仍然繼續。

老家修祠堂,尊者囑我擬了數幅對聯,記得其中一聯是:

祖宗締造維艱,念先人作孝作忠,隻是一誠報其鑒

子孫守成不易,願後裔克勤克儉,無忘百忍紹箕裘

看來我也開始在老,隻有老了,才知道人生困頓,才知道道路維艱,才知道傳統裏麵,其實就是我們血脈骨髓,那些貼在各種門前的對聯,如果是用心擬寫的,其實都是這家主人赤白幹淨的靈魂在說話,那對聯,其實就是門臉,是我們選擇生存方式的直白。

今年,家門口,我擬幅什麼對聯來陪我守夜待新年呢?真沒想好!

猜您喜歡

評論區

猜您喜歡的對聯及詩文:

對聯門臉

對聯分類

對聯知識

熱門對聯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