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3日,國家主席習近平於杭州出席2016年二十國集團工商峰會(B20)開幕式,並發表題為《中國發展新起點,全球增長新藍圖》的主旨演講。演講中,習近平指出:“杭州是中國的一個曆史文化重鎮和商貿中心,有千年以上的曆史……杭州也是生態文明之都,山明水秀,晴好雨奇,浸透著江南韻味,凝結著世代匠心。”講話中“山明水秀,晴好雨奇”一句,高度概括了以西湖為代表的杭州風光特色,令人印象深刻。
這八個字,正是化用了民國時期甘肅臨洮籍才子黃文中題寫給“西湖天下景”的名聯:
水水山山處處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時時好好奇奇。
黃文中這副楹聯佳作,以北宋蘇軾《飲湖上初晴後雨》詩句“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之意境入筆,再經過自己提煉,用連綴的十組疊字,營造了西湖的優雅景致,且富有韻律感,給人以美的享受。自1934年春於西湖孤山之上的“西湖天下景”亭鐫刻懸掛後,一直為人稱頌。
黃文中(1890—1946),字中天,甘肅臨洮人。民國時期甘肅著名的政治活動家、教育家、詩人、書法家和楹聯大家。曾在日本留學期間,翻譯老師植原悅二郎所著《日本民權發達史》一書,孫中山為該書題詞“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自此這十六個字,也成為孫中山生平影響最廣的名言之一。黃文中滿腹才情,但生不逢時。在那個亂世,在曆經政壇失意後,1933年他輾轉來到杭州,寓居西湖,也曾向往著同林和靖那樣終老林泉。在杭三年,他先後為西湖題寫十七副楹聯,至今仍有十六副楹聯懸掛湖濱。國學大師黃侃看後也不禁稱奇,欣然為他聯稿題寫了跋語,還親筆篆書寫下他題“平湖秋月”一聯:
魚戲平湖穿遠岫;
雁鳴秋月寫長天。
在黃文中寫給西湖諸聯中,最有名的還是“西湖天下景”一聯。西湖天下景亭在孤山腹地,舊時為禦園,今中山公園所在。黃文中曾自言:“公園傍孤山正中而築,蓋清時南巡行宮也。群山環拱,萬井東連,雄踞臨高,山徑逶迤,石蹬盤旋,花木茂繁,亭廊曲折,隨處可憩遊,誠勝地也。”他對描摹這樣的景致,費了一番心思。從何處入筆能盡現西湖之美,他想到了曾在這裏做過太守的蘇軾。黃文中取蘇軾《懷西湖寄晁美叔同年》長詩中的第一句“西湖天下景,遊者無愚賢”為此亭命名,親自題匾記之:“康南海題西湖聯,有‘如此園林,四洲遊遍未嚐見’之語,彌覺坡仙此句可珍也。書額張之。”同時,他又化用蘇詩意向,撰書“水水山山”一聯,加之自己頗有幾分蘇體味道的書法筆跡,使之匾、聯、字渾然東坡三味。
這副聯在錄入時沒有斷句,是因為有人做過統計,說有12種讀法,句子可任意斷句,可順著讀,也可倒著讀,頗為奇妙。然而無論怎麼讀,通過疊字的巧妙使用,給人的明快之感顯露無疑。且自然而來的音律感,更給人明快中流動之質。西湖為神州山水之絕佳者,要用怎樣的語句才能表現西湖的整體?如果僅就湖中某個標誌——孤山、湖水等來寫,都覺意猶未盡,好像西湖不僅這些。所以黃文中選擇了虛實結合的手法,用疊字來分別呈現。亦如浙江學者胡如誠所指出:“西湖風景是由山水等多種物質組合成的可感形象,因而像‘立體的畫’,給人以空間的美感——由山水、洞泉、花木、建築等景物所激發的美感;然而,各種景色又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步展現的,其整體形象的獲得,必須在整個欣賞過程終結之後,因而它又像‘無聲的詩’,給人以時間的美感——春夏秋冬、朝昏晴雨所特有的美感。西湖天下景這副楹聯,正是這兩種美感的藝術表達。”可以設想,當年黃文中在創作時是將自己置身於這種虛實融合的境界之中,有意讓人產生聯想,從“水水山山”的空間變化,到“晴晴雨雨”的時間變化,用一副楹聯凝練豐富的情趣,以明快的疊詞,明快的筆法,明快的書體,乃至匾聯黑白相間的明快色調,將西湖的雅致與開闊的胸襟和盤托出。
西湖天下景聯木製舊刻照片
此聯一出,就被譽為最能代表西湖的一副楹聯,掛出兩三月後,就有人在報端品評賞析。然而這副聯,也是造化波折的一副名聯,並且這其中一個重要轉折點,也巧得是和習近平同誌有關。那要從1972年說起,當時杭州園林部門為重新修葺的“西湖天下景”亭更換楹聯,可署名時,將原跡落款的“隴右黃文中”抹掉,換成當地一位書法家。就這樣,被侵權若幹年。1984年,黃文中女兒黃國梅得知消息,先後同杭州有關部門聯係,但進展不大。後來,有關部門換掉他們的書法家,卻沒有按黃文中墨跡複原,黃家女兒為恢複父親的署名權,又奔波十餘年。直到2004年,求助無門的黃國梅將有關資料和一封信寄給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誌。黃國梅回憶說:“在信中,我請求習近平書記幫助我們恢複匾、聯的曆史麵貌。當時,我們也是試一試的態度,沒想到百忙之中的習書記關注了我這封信件,他作出批示,有關部門將他的批示轉給了杭州園林管理局。”從1984年第一次去杭州“找人說理”,到2004年6月,整整曆經二十年,這副名聯終於在習近平同誌的關心下,按照黃文中親筆原跡得以恢複。黃國梅曾激動地告訴筆者:“2006年5月,刊登有父親楹聯佳作的《黃文中楹聯詩文書法珍存》出版後,我便將送給親友的第一本書,寄給了習近平同誌,並在扉頁寫下:‘黃文中的女兒,黃國梅’。”在習近平同誌的親自關心下,亭上的匾聯恢複了曆史原貌,也留下了一段當代楹聯佳話。如今,許多人走到亭前,都會注視匾聯上“隴右黃文中”幾個醒目的字跡。在江南才子雲集的西湖,聯上的“隴右”二字,給隴原人民莫大的榮光。時至今日,西湖周圍還掛有黃文中十六副楹聯,翻看中國楹聯史,這樣的例子也不多。
然而,這副名聯的波折命運並未就此結束。2017年9月初,筆者在新學期開學之際,翻閱新版中學《語文》教材時發現,在七年級下冊有關“名聯欣賞”欄目中,收錄七副曆代名聯,其中就包括西湖天下景這副,但所錄文字是:“山山水水,處處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時時好好奇奇”。我因正在編纂黃文中年譜,對此聯十分熟悉,一眼便看出“山水”顛倒之誤,便考慮上書有關部門請求更正;又聯係黃文中之女、年已八旬的黃國梅女士,她對此深表認同,以作者家屬名義寫了一封親筆信交給我;我又以甘肅省楹聯學會名義起草了一份公函,連同黃國梅信件,分別寄給教育部教材局和人民教育出版社。同時,此事也得到媒體的關注與支持,9月下旬以來全國近百家媒體關注報道,新華網、中國網、《中國日報》等都做了專題。牽掛著此聯,當年“十一”長假,我又專程來到西湖,用六天時間,逐一尋訪了黃文中懸掛湖濱的十六副楹聯,尤其是為“西湖天下景聯”拍攝了許多資料,以實地走訪的形式,來佐證這副名聯曲折的傳播曆程。功夫不負有心人。10月27日,筆者接到教育部教材局初步電話答複,12月27日,又收到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函件,表示承認教材引用有誤,將在新學年印刷中予以更正,同時還接受了我們提出此聯因有多種讀法,不在中間增加標點的建議。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此事中,人教社也以實際行動詮釋了社會教育的真正意義。2018年新學年,筆者特意收藏了一本更正後的七年級《語文》教材,那是一段記憶,更是一段文化情懷。
在自印《西湖楹帖集·自序》裏,黃文中曾說:“因之對於湖山秀色,得以飽餐。雖陰晴雨月,氣象萬千。而靜心領略,概有真味,足以滌除塵慮。”在寓居西湖的三年裏,他已然將自己比作蘇軾,覺得“坡仙晴雨奇好,淡妝濃抹句,形容盡致。”於是每每筆墨所到,皆是興致所來,他的那些楹聯佳作,無一不是。
麵對眼前大好湖山,或許他和東坡一樣,隻有文章未被束縛,也最能打動人心。故而時至今日,我們再回顧“水水山山”一聯,依舊是那樣節奏流暢,動人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