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都有帖春聯的習慣。好的國內建築設計,門兩邊必須留下對聯的地方。現在有些商品房設計照抄西方筒式建築風格,對聯往往有一邊得歪著貼,這就是典型的不上心。
對聯,屬於漢族傳統文化,又稱楹聯或對子。漢語很早就開始運用對仗了。傳說堯時代的《擊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已經有了對偶句的雛形。後麵詩經和楚辭範例也不少。如詩經中的“行邁靡靡,中心搖搖”。而楚辭中的“蕙肴蒸兮蘭藉,奠桂酒兮椒漿”,更是被《夢溪筆談》認為是錯綜對的鼻祖。
但要說到對聯,就不止是對偶句了,得把對偶句寫出來,掛起來,這才能叫對聯。目前公認最早的對聯,是五代後蜀主孟昶寫在寢室門板桃符上的題詞:“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個人認為,因為是寫在桃符上,作為最早的春聯沒有問題。但是最早的對聯,就比較可疑了,因為五代這個時間,太遲了。
桃符
●桃符是曆史悠久的中國民俗文化。古人在辭舊迎新之際,用桃木板分別寫上“神荼”、“鬱壘”二神的名字,或者用紙畫上二神的圖像,懸掛、嵌綴或者張貼於門首,意在祈福滅禍。據說桃木有壓邪驅鬼的作用。
眾所周知,唐代達到近體詩的頂峰。而隨便一篇五律、七律,頷聯和頸聯,往往都是嚴格對仗的。所以唐代不缺對偶句,需要考究的隻是有沒有以對聯的形式掛起來。
目前陸續發現了一些出現於據稱出於唐代的對聯作品。比如方東先生在《霞浦縣誌》和《福鼎縣誌》上發現三幅唐代的堂室對聯:
大丈夫不食唾餘,時把海濤清肺腑;
士君子豈依籬下,敢將台閣占山巔。
(這是唐代進士林嵩所題自己讀書草堂之聯,時間在860年--873年)
還有兩幅對聯為陳蓬所題。
一:
竹籬疏見浦;
茅屋漏通星。
另一:
石頭磊落高低結;
竹戶玲瓏左右開。
但縣誌是清代所修,如無實物,隻作孤證,說明力就不夠了。像陳蓬所題的“竹籬疏見浦,茅屋漏通星”,有人就指出這是他寫的《題鬆山詩》,見於《全唐詩》第862卷。雖然全詩已佚,僅存這兩句,《全唐詩》稱之為“句”,並沒有其為“對聯”的證據。
更像回事的是《江州義門陳氏家譜》,載有唐僖宗禦筆親書“義門陳氏”匾額,旌表江州陳氏,並賜對聯一幅,
上聯為“九重天上旌書貴” 下聯為“千古人間義字香”
至今,陳氏宗祠還刻有此聯。但陳氏宗祠刻的聯仍然可能是後人所作,所賜對聯沒有見於其他記載,所以仍是孤證,隻能存疑。
關於對聯的起源,譚嗣同有一個考證,他在《石菊影廬筆識》中,把對聯的起源定在梁代。他說:“考宋(應為梁)劉孝綽罷官不出,自題其門曰:‘閉門罷慶吊,高臥謝公卿。’其三妹令嫻續曰:‘落花掃仍合,叢蘭摘複生’此雖似詩,而語皆駢儷,又題於門,自為聯語之權輿矣。”但這個結論很有問題。這哪裏是對聯,明明是對詩。上下聯末句句腳要求一仄一平,而“卿”與“生”都為平聲,且正好押韻,僅此一點即可知兩人都不是在作對聯而是在作詩,兩人的句子合起來,還是一首帶有永明體色彩的詩(句數不定,可通篇兩兩對仗)。
百度對聯詞條有一個更荒謬的說法,
有曆史記載的最早對聯出現在三國時代。明洪武年間(1368-1399年),在江西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地方,出土一尊特大鐵十字架,上鑄有三國時代孫權赤烏年號(238-250年)。在鐵十字架上又鑄有藝術精美的對聯雲:“四海慶安瀾,鐵柱寶光留十字;萬民懷大澤,金爐香篆藹千秋。”觀其形式與內容,與中國早期基督徒有關聯。
這個估計是詞條估計也是“百度”來的。所謂“曆史記載”,哪門子曆史有載沒說,其中內容破綻太大了,也不看看基督教是什麼時候傳入中國的,三國時期就有鐵十架了?最關鍵問題是,這副對聯,寫得太好,太工整了,不但上下聯偶字平仄、詞性對仗嚴格,連每一句中的平仄交替都考慮到了。在沈約的四音八病理論出台之前數百年的三國時期,能有人寫出這樣的對聯,他應該順便再吟一首《念奴嬌》的。
總結一下,聯句在中國有悠久的曆史,最早的春聯,公認是孟昶寫在桃符上的“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而最早的對聯,尚無定論,最大的可能出現在唐代,目前雖然零星證據不少,還缺少能一錘定音的有力鐵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