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本文首先厘清了楹聯和文化景觀的概念。通過具體分析楹聯和商業景觀、旅遊景觀、宗教景觀等的關係,從典型事例入手,找出各自的不同點和共有的特征。並從景觀營造、城市建設的角度出發就楹聯融入文化景觀提出三點發展對策:遵循楹聯規矩;重視受眾;拓寬傳播渠道。
關鍵詞:楹聯;文化景觀;受眾;商業景觀;傳播
一、基本概念
(一)楹聯
楹聯是從詩詞文化中衍生出來的一種特殊文體,楹聯屬格律文學,講究上下對舉、字數相等、詞性相同、平仄相對、辭法相應、節律對拍、形對義聯,但無字數和句數的限製,少則一字,多至千言。其中尤以聲律的平仄與詞性的對仗為關捩。楹聯言簡意賅,雅俗共賞,人稱“詩中之詩”。它融合了傳統文化與文學的內容與表現手法,具有很強的藝術生命力和表現力,“雖是短品,卻是妙文”。
楹聯懸掛於建築大門兩側,舉目可觀,開宗明義,令人警醒。楹聯按照內容可以分為春聯、婚聯、挽聯、名勝聯、宗教聯等。曆史上,尤其是明清以來的文人學士,留下了很多曆史活動的遺跡,這其中就包括他們撰寫或書寫的楹聯作品。發展至當代,楹聯藝術更是經久不衰,聯家輩出,受眾日益增多。
(二)文化景觀
文化景觀是人類活動所造成的景觀,它反映文化體係的特征和一個地區的地理特征。文化景觀既有觀賞、遊覽的價值,也有教育、科研的價值。
文化景觀是人文地理學中文化地理學分支的研究對象,但是和別的學科又有關聯,如園林、建築、曆史、設計、旅遊等。這些學科可以滋養文化景觀。在具體的應用實踐中它們也有緊密的關係。目前,人文、科技領域的學者、工程師從各自的學科出發,對景觀、文化景觀做了很多深入細致的研究。這也從側麵反映出,我國的經濟生活在不斷發展,人民對於居住和遊憩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不僅重視水、空氣、道路等自然和設施要素,而且還重視文化景觀這一人文要素。
二、文化景觀中的楹聯
楹聯也是一種常見的文化景觀,它以豐富的表現形式將文學和景觀環境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以文點景,引導人們從視覺層麵到精神層麵更好地解讀景觀。
(一)宗教景觀
中國的宗教信仰有自己的特點。漢族主要為道教、佛教和基督教。其教義是引導人們向善,有利於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宗教景觀對於廣大信眾和普通遊客具有很強的吸引力。一位佛教徒會發願拜謁佛教四大名山等著名勝地。
1、中國形式
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雖然是外來宗教,可是在宗教文化的很多方麵已經中國化了,尤其是佛教。各種宗教都使用楹聯這一媒介手段來裝飾殿宇,引導信眾登堂入室,接受教化。可以稱之為“中國形式、宗教內容”。
如各地的清真寺內的楹聯,有用阿拉伯文寫成的,如天水後街清真寺大門楹聯;也有用漢語寫成,但內容是伊斯蘭教的,如天水台子清真寺楹聯(圖1)。無論使用何種語言,都能起到宣揚教化的作用。
2、宗教內容
宗教景觀中楹聯,撰聯人一般多為德高望重的宗教人士或信眾、居士等,其內容多為宗教經典中的義理,如采用漢字,則多是翻譯得較常用的通俗詞彙,而盡量少用生僻詞彙和難懂的術語。但也有人喜歡搞一些深奧的,這就不是為普通信眾和大眾著想了,而是有逞才的嫌疑。雖是“劍走偏鋒”,但也能夠繁榮楹聯藝術。宗教經典是宗教教義的一次傳播,楹聯是宗教教義的二次傳播,是無聲的宣教過程。
宗教楹聯可以化用經典中的句子,也可以根據經典的教義去撰寫。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屬於寬對,從道教最重要的經典《道德經》原文摘取。上聯體現出道的本源地位;下聯體現出道家師法自然的思想。
再如佚名題山西五台山大山門楹聯:“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出自佛經《楞嚴經》的一句佛偈。歸元、方便法門都是佛教用語。歸元二字指萬法歸一。佛教主張六道輪回,眾生有八萬四千煩惱,故佛乃為之說八萬四千法門。
甘肅秦安西番寺地藏王洞,有兩副楹聯:“掌上明珠照被十八幽府,手柱錫杖解脫數萬冤魂”;“苦不回頭誰替你救苦救難,如能轉念何須我大慈大悲”。反映的是地藏王菩薩的法力。第二副用反問的語態,有勸誡芸芸眾生棄惡揚善的意味。
(二)商業景觀
商業景觀能夠成為文化景觀,是因為它有曆史文化內涵。商業景觀體現出商業文化、商業文明。中國傳統的商業文化其實也很深厚。隻是,明代中後期產生的工業上的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限製了商業的進一步發展。近代,外國在中國建有很多建築,中國人仿照,成為洋樓。改革開放以來,商業日益繁榮,也增添了很多新的商業景觀,如各大城市的步行街、大型商場。北京的前門大街、上海城隍廟、南京夫子廟等,都很著名,懸掛楹聯很普遍。還有,在企業的開業儀式上,臨時性搭建的彩棚、充氣門兩側也會有噴繪的楹聯。
1、商幫文化
晉商、徽商、浙商等商幫文化。更多的屬於行商。在貿易上賺了錢之後,喜歡將自己的居住環境建得漂亮些,如山西的喬家大院、王家大院。這些商業景觀同時也是旅遊景觀,具備旅遊資源的要素。當代的商會,也是商幫文化的一種。但多半位於現代化的寫字樓,懸掛或張貼楹聯的很少。
如晉商傑出的代表喬致庸不僅有經商才能,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化修養,深受儒釋道思想的侵染,他主持了對喬家大院的擴建。喬家大院的楹聯很有中國士大夫的思想情懷,如“富貴貧賤總難稱意,知足即為稱意;山水花竹無恒主人,得閑便是主人”,又如“雅言詩書執禮;益友直掠多聞。”退可以修身養性,進可以兼濟天下。
會館是行商、學子、官員在外地重要城市的聚集地,來客們以商人為主,可以居住、議事、祭祀、看戲等,其楹聯體現出商幫文化的特色。其院內的關帝廟、財神廟,也是宗教景觀。如北京有湖廣會館、河南開封有山陝甘會館。重慶湖廣會館戲樓楹聯為:“人在戲中,戲在人中,人生莫演糊塗戲;境由心造,心由境造,境界須除名利心。”雖然是看戲,也要勸誡、說教,體現出“商道”、“義利結合、先義後利”的思想和商業精神,對觀賞的人很有啟迪。
2、商業精神
商業精神主要有契約精神、誠信、仁義、儒商精神等。關帝廟,顯得十分世俗化,因為關羽本身具有神格和人格雙重屬性。大家崇敬關羽的義重如山,在關羽精神的感召下團結在一起。
北京同仁堂楹聯:“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工”,以藥材的名貴、炮製的繁複起筆,用讓步語態,體現出誠信經營的理念。
浙江杭州胡慶餘堂藥鋪楹聯:“名山足靈藥,盛世多壽人”,體現出對盛世和人民健康長壽的祝願和歌頌。胡慶餘堂傳人、國藥巨匠馮根生的墓碑亭楹聯:“一生青春功德在,萬年慶餘日月知”,是對醫藥行傑出人士馮根生先生的謳歌。
3、商鋪
商鋪是坐賈的“辦公室”(舊時一些大商鋪有專門招待客人喝茶、談生意的雅座間),也是公共場所,門外多是店名牌匾,配以楹聯。店名的匾額占據了橫批的位置。百年老店是曆史的傳承和積澱。在當代中國,人們開始重視百年老店的招牌了,因為這裏麵有很高的品牌價值。
鋪楹聯,懸掛在百城萬店,俯拾即是,不勝枚舉(圖2)。它能夠起到招徠顧客的作用,也有很好的宣傳推介作用,不是廣告,勝似廣告。楹聯內容或寫經營理念,或閑話,透露出儒雅、文氣。
(三)旅遊景觀
旅遊景觀大致可以分為自然類的和人文類的。除了不具備開放條件的場所,本文中提到的宗教、商業等文化景觀,其實也是“泛旅遊景觀”,都具備旅遊欣賞價值和吸引力。它們在功能上具備多樣性,所以有交集。
楹聯是溝通旅遊出發地與旅遊目的地兩種文化的紐帶。一般而言,在廣大的漢族地區,風俗習慣都很相近,但是在少數民族地區,則差異很大,必須入鄉隨俗。在初步了解當地風俗禁忌的基礎上再去欣賞景觀。而作為旅遊地的人要在充分認識本地旅遊資源的基礎上去撰寫楹聯,以圖對景觀的稟賦做最生動概括。而楹聯所顯現出的格調情感,則很能感染旅行者。
楹聯是文化與旅遊深度融合的有益形式,是很好的旅遊文學作品,有利於彰顯其個性化的特征,提升旅遊景觀的品牌知名度。在建設旅遊線路、旅遊園區、旅遊景觀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和應用楹聯,發揮其“畫龍點晴”的作用。
1、自然類景觀
此類景觀具有自然地帶性、生態實體性、時空感受變化性的特征。
華山腳下的玉泉院有一副寫華山景致的楹聯:“從此登極峰,看玉女蓮花孰好;歸來想此路,覺蒼龍犁溝猶平”。聯中融入了中峰玉女峰、西峰蓮花峰、蒼龍嶺和老君犁溝等景觀名稱,又寫出了玉泉院作為華山登山必經之地的獨特的地理位置,上聯自設自問,下聯意味悠長。
又如黃山有聯“白雲成海,蒼鬆化龍。”雖然僅僅八個字,卻提到了黃山最著名的兩個景觀,一個是雲海,一個是蒼鬆、迎客鬆。又如“從容立馬半山寺,小心臥龍一錢天”,“胸藏萬壑雲成海,筆點千峰石化蓮”,都是寫景的佳對。
2、園林景觀
中國創造了獨特的東方美學、審美範式和精美的藝術品、工藝品。這些美的形態,影響到了日本、韓國、東南亞等儒家文化圈。例如園林,是中國人實現“詩意的棲居”的載體。園林景觀中有小部分屬於私家景觀。大部分則屬於旅遊景觀,所以筆者列入旅遊類景觀,不再專門列為一類。
漢代、唐代的園林規模和麵積很大。在宋代發生了一次轉型,開始注重造園藝術,重在詩情畫意,將自然美融入人工美,營造天人合一的園林景觀。明代文震亨在《長物誌》中說“一峰則太華千尋,一勺則江湖萬裏”。匾額與楹聯在園林中應用得很廣泛,其內容可以表達思想、點景、渲染氣氛。
園林是對方正呆板建築的一種背離。但是園林當中的亭台樓閣又是方正的,楹聯匾額也是一絲不苟的。體現了曲折變化中有方正規矩,體現出中國人在小處的有規矩、不苟且、不放肆。同時,形式是呆板的,可是內容又是豐富多彩、搖曳多姿的。
3、儒家文化遺產
儒家不是一種宗教,但又有宗教色彩。儒家推崇的是聖賢,著人本和民本的思想。數量眾多的文廟、書院、家族祠堂等是一種教育景觀,也吸引了很多本地和外地的遊人,如北京的太廟、國子監、武威文廟等。此類景觀也有大量的楹聯作品(圖3)。
(1)文廟
用以紀念孔子。其規製仿照曲阜的孔廟,主體建築有大成殿,附屬建築有鄉賢祠和名宦祠。其楹聯多為表彰孔子和其弟子的功德。
(2)書院
書院主要是私立的,但也接受官府的資助。因為其主辦者、講學者往往是亦學亦宦的身份。嶽麓書院楹聯“惟楚有才,於斯為盛”,很著名。
(3)貢院
如清代西安貢院,早已消失,但保留在史籍中的21副貢院對聯,卻明明白白記錄下當年貢院的建築分布和總體規模。
(4)家族祠堂
如甘肅隴西李家龍宮。清末民初隴西人王海帆曾撰聯:“家學溯猶龍,早垂道德昭前代;堂謨承射虎,應有勳名啟後人”,氣勢恢弘。趙氏天水堂大門楹聯(圖4)采用了磚雕的形式,既瀟灑又文雅。
(5)關帝廟
如台灣屏東縣關帝廟有於右任先生題寫的對聯:“獨往獨來,為英雄本色;大仁大勇,真聖哲楷模”。先生還撰寫過一副對聯:“忠義二字,團結了中華兒女;春秋一書,代表著民族精神。”既歌頌了關羽的功德,又聯係現實,很有啟發意義。
(以上圖片,2018年田波攝於河南淮陽)
三、楹聯融入文化景觀的發展對策
(一)遵循楹聯規矩
不合格的楹聯,或內容粗俗、或不講對仗平仄、或包含錯別字、或上下聯掛反。我們應推崇佳聯,逐漸更換病聯。如玉門市玉澤湖公園大門楹聯:“玉澤水靈秀,湖蕩碧波春”(圖5),是一副很明顯的病聯。
(二)普查楹聯文化資源
文脈分析是旅遊規劃和開發的前期準備和基礎。而楹聯是一個地方文風文脈的重要體現。所以筆者建議在全國範圍內普查楹聯文化資源。仿照文物普查、文化資源普查的方式,由中國楹聯學會牽頭,各地楹聯文化參與並具體調查。調查的內容應涉及楹聯作品(文字、書法或實物)、人物、聯話、風俗等等,最後以省為單位編輯楹聯大典,供愛好者和研究者收藏,也供社會人士參考。
(三)重視受眾
不同的文化景觀,決定了楹聯這一媒介受眾的不同。依上文所述,楹聯的欣賞者可以是居住者、遊客、顧客、教民或信徒、老師、學生等。
現在,國內基礎好的地方在建設“全域旅遊”城市。全域旅遊的理念也逐漸為旅遊、飯店、商店等行業的人士所接受。盡管不是每一座城市或地方都具備創建全域旅遊的條件,可是,打造好每一處文化景點、經營好每一處細節,已成為眾多有識之士的共識。遊客初來乍到,需要提綱攜領的楹聯。遊客中有部分是深度旅遊的人。“內行看門道”,他們能夠辨別優劣,鑒賞力很強。如果出現病聯,就會大煞風景。
(四)拓寬傳播渠道
1、長久性的景觀
城市街頭的建築小品,如亭子、雕塑等,讓本地有一個穩定的文化櫥窗。古建築和仿古建築多采用木質、竹製、磚製的楹聯。它們通過楹聯來表現文化景觀的精義,延續這個地方的文脈。天水解放路“1•29奶茶小咖”的店鋪(圖6),采用的字體簡單而富有青春活力,和店鋪的性質、建築風格很協調。在成都寬窄巷子,這樣的例子更多。
現代化建築的商鋪可以不使用木製楹聯,可以考慮金屬製、玻璃、塑料等更有現代感的材質,和現代建築在美學風格上相統一。可以因需設廠,由企業或社會組織出資,成立生產工作坊,專門生產懸掛、張貼在現代化建築大門的楹聯。或者在已有的作坊中創新楹聯產品。
南昌、南陽、三門峽、嶽陽、衡陽、等二十多座城市已被評選為中國楹聯文化城市,它們在楹聯進社區、進學校、打造楹聯景觀等方麵表現突出。在民居、學校、醫院等地可以普及推廣楹聯。如學校大門楹聯“書田菽粟皆真味,心地芝蘭有異香”,設喻雅致,寓意深刻。有些地方還建設專門的民俗博物館,將匾額楹聯等集中展現,如重慶的科舉匾額楹聯博物館等等。
2、臨時性的景觀
它們屬於短期楹聯,如春聯,存在一個月甚至是一年,新桃換舊符的時候再換下來。(圖7)或者是噴繪的楹聯,也能張貼一段時間。其內容為即景、即興式的,虎年說虎,雞年說雞,聯係當下,花樣百出。形式活潑,內容新穎。
3、符號與概念傳播
有楹聯參與的景觀實體,也有基於景觀實體的“景觀概念”。看景不如聽景,前一個景是景觀實體,後一個景是景觀概念。景觀概念跳出了空間傳播的局限,還會在時間中傳播,這是它不同於靜態的建築的特點。楹聯作品一旦懸掛出來,就不會是靜止的、隱匿的,而是會參與到傳播活動當中,具有文化傳承、社會調適、娛樂大眾等社會功能。此時的楹聯讓景觀跳出了時空的限製。景觀不再是單一的物象,可以通過審美體驗,上升為心境。
楹聯作為一種傳統文化,需要創造性保護,更需要創新型發展。文化創意不直接生產產品,而是為既有的產品增加其技術、審美或文化的底蘊。在體驗經濟時代,體驗來自個人的心境和事件的互動。所以要做好楹聯符號與概念的傳播。我們所處在一個讀圖時代或視像時代,需要將景觀進行視覺化、故事化、儀式化、技術化來加以技術編碼、形式呈現和價值再現。楹聯是這種故事化、符號化傳播的有效方式。如天水伏羲廟的征聯活動,既是征聯,也是宣傳。
參考文獻:
1.易紅.中國文化景觀遺產的保護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碩士論文
2.龐克龍.武漢現代公園楹聯匾額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碩士論文
3.陳秋佼.楹聯文化及其現代化傳播方式研究[D].揚州大學碩士論文
4.方法林.中國風景園林楹聯景觀的空間意象研究[J].四川旅遊學院學報 2015(04)
5.謝貴安 華國梁 旅遊文化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6月
作者簡介:
安俊維:男,甘肅省秦安縣博物館助理館員,甘肅省楹聯學會會員,天水市青年聯合會委員。致力於隴右地方文化研究,有論文、詩歌、評論、小說等作品發表,凡30萬字。2017年12月,獲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第九屆“薪火相傳——講好中國文物故事傑出個人”(提名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