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國對聯網首頁對聯知識古今聯話對聯名稱一詞探源

對聯名稱一詞探源

2018-11-21 22:34:51鹹豐收大美兩行字 0條評論

前言

對聯源遠流長,與聯句、書壁相呼應,與桃符、青詞相激越,眾源歸一,在明代形成了對聯文體確立、發展、繁榮的局麵。“對聯”名稱的確立,是對聯文學走向中國文學史前台的重要標誌。至於“對聯”一詞最早啟用於何時,學界一直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筆者近日讀到一些相關文章,現結合自己的讀書所得以及幾位先生的論述,一申管見。


一、“對聯”名稱探源已有成果

關於“對聯”名稱的探源,先後有張延華、李學文、李文鄭、劉峰等幾位先生提出了各自的見解。

山西張延華先生在《“對聯”一詞源於何時何人?》一文中提到:“隨手翻閱中華楹聯巨匠喬應甲的對聯專著《半九亭集》,除了‘想對一聯’‘吟對幾聯’‘句聯’‘春聯’等提法外,在第一卷第三頁‘心學’中,就明明白白提到:‘餘仿趙清獻焚香告天之意,每白日看書得料,夜間想為對聯,次早書於格,三閱月矣。’言之鑿鑿,語之確確,說明至少在《半九亭集》成書的明天啟六年,即公元一六二六年之前,喬應甲就已在使用‘對聯’這一詞語了!”後來,他又在《“對聯一詞源於何時何人”又現新書證》重新訂正了自己的結論:“近讀喬應甲《誠信錄》一書,偶然間發現喬應甲比《半九亭集》更早使用‘對聯’的地方。開篇‘烏兔記’寫道:‘予行取為壬寅等歲時,慈烏集吾鄉者不啻蔽地遮天。然猶自吾家屋樹以漸他,及而南社、西社,不一二見。予記取書院,朔望進鹽院公祖衙門作揖,見對聯雲:柏幹森森,雅稱柏台氣象;烏飛肅肅,應知烏府風棱。此吉兆也。如此者數年。’”文中還提到“《誠信錄》是喬應甲在埋葬母親‘涕泣之餘,拭淚而援筆’寫成的紀實文。時在‘萬曆四十年(一六一二年)孟冬二十五日’。”張延華先生認為書麵有“對聯”記載當在“萬曆四十年(一六一二年)孟冬二十五日”,最早為喬應甲所倡。“此後,張延華先生又在《《喬應甲三書三證“對聯”情》的文章,其中引用喬應甲《誠信錄》一書“見對聯”的記載,發生在萬曆三十年(一六零二年);以及寫於明天啟五年(一六二五年)的《再起奏章•奸臣肆毒疏》“附先年巡鹽淮揚盟心對聯”的記載。——顯然,這比《半九亭集》中提到“對聯”又提前了若幹年。(筆者按:轉引自李文鄭先生在《也說“對聯”》)”這說明“對聯”作為文體名稱最早出現在一六零二年。

湖北李學文先生在《“對聯”一詞的出處有了新發現》一文中提到:“對聯”一詞一是出自南宋葛立方的《韻語陽秋·卷一》,二是來自明小說《西湖二集·忠孝萃一門》。這裏需要指出的是,根據《西湖二集》隻能推測出在周楫去世之前的萬曆末期,也就是一五七三年至一六九零年這段時間之前(此說為劉峰先生所述),才出現“對聯”一詞。鑒於周楫早年很難成書,所以“對聯”作為文體名稱有可能在一六零零年左右(筆者按:這隻能根據《西湖二集》的成書時間來確定)。

河南李文鄭先生在《也說“對聯”》中給出的結論是:南宋葛立方首先使用“對聯”一詞,時間是隆興元年(一一六三年)前,但不是我們今天所說“對聯”的含義。與今天含義相同的,則是明代喬應甲最早使用“對聯”一詞,時間是萬曆三十年(一六零二年);其次是沈德符,時間是萬曆三十五年(一六零七年)前;其次是周楫,時間是萬曆四十八年(一六二零年)前(筆者按:此說為李文鄭先生所述)。

廣東劉峰先生則在《“對聯”一詞溯源》中在對張延華、李學文兩先生的觀點進行辨析後,並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對聯一詞作為詩歌術語首先出現在南宋葛立方著《韻語陽秋》中,對聯一詞作為一般意義的概念首先出現明代郎瑛的《七修類稿》中,更新的發現有待更新的研究。需要指出的是劉峰先生文中的資料隻能推測出在郎鍈去世(一五六六年)之前出現了“對聯”。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大體得知,“對聯”一詞最早見於一一六三年,指詩中對仗的一聯;作為文體的稱呼,先後有明代喬應甲《誠信錄·烏兔記》說(張延華先生、李文鄭先生認為出現最早),其次是明代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宰相對聯》說(李文鄭先生認為位居第二),再次是明代周楫《西湖二集·忠孝萃一門》說(李學文先生認為出現最早),最後是明代郎瑛《七修類稿》說(劉峰先生認為出現最早)。


二、筆者進行“對聯”名稱探源所得

關於“對聯”一詞的文獻記載,筆者在北宋釋惠洪所撰《林間錄·卷上·一》一文中,見到了這樣的一則記載:“達觀穎禪師初出東吳,年才十六七。泊舟秦淮,宿奉先寺時,寺皆講人,見其禪者,又少之,不為禮。穎讓曰:‘佛記比丘惡客,比丘至者,法將滅。爾輩安為之耶?’有答者曰:‘上人即主此,敬客未晚。’穎笑曰:‘我顧未暇居此,然能易道行者,使飯十方僧報佛恩耳。’時內翰葉公清臣守金陵,穎袖書謁之。葉公曰:‘昨晚至此,何以知建寺始末之詳如此乎?’對曰:‘夜閱舊碑知之。’因極言律居之弊敗傷風化,葉公大奇之,奉先緣是乃為禪林。吳中講師多譏諸祖傳法偈無譯人,者與之辯,失其真,適足以重其謗。穎論之曰:‘此達摩為二祖言者也,何須譯人耶?如梁武初見之,即問:如何是聖諦第一義?答曰:廓然無聖。進曰:對聯者誰?又曰:不識。使達摩不通方言。則何於是時便能爾耶?’講師不敢複有辭。其挫服魔外之氣,師自然之智,發自妙齡,而遇事則應,無所疑畏,天性則然。後為石門聰之嗣,首山嫡孫也。”在這一段文字中,出現了現在來看最早的“對聯”一詞。通過文意,我們可以知悉此處的“對聯”,應該是“翻譯”之意,既不是詩歌術語,也不是文體名稱。惠洪,字覺範,俗姓彭,北宋筠州(今江西高安)人。少年時嚐為縣小吏,黃山穀喜其聰慧,教令讀書。後為海內名僧。以醫識張天覺。大觀中入京,其得祠部牒為僧,往來郭天信之門。政和元年,張、郭得罪,覺範決配朱崖,著有《筠溪集》、《冷齋夜話》等書。

由此看來,將“對聯”當作一個詞來使用,目前來看,釋惠洪應該是第一人;把“對聯”一詞引入詩詞,應該是湖北李學文先生提到的南宋葛立方的《韻語陽秋·卷一》。至於把“對聯”作為一種文體名稱來用,的確是在明代。近日,筆者在整理明代聯話,彙編《明代聯話箋注》一書的過程中,發現了比郎瑛、喬應甲、沈德符、周楫等人書麵使用“對聯”名稱更早的文字記載。並且,“對聯”一詞在明代出現絕非偶然,而是必然。

明代陸深所撰《金台紀聞》有兩則聯話,其中一則出現了“對聯”一詞:“孝廟人才之盛,好事者取其父子同朝作對聯雲:‘一雙探花父,兩個狀元兒。’時張宗伯升己醜狀元子恩,王禮侍華辛醜狀元子守仁,俱為兵部主事。戶部郎中劉鳳儀則己未探花龍之父,兵部員外李瓚則壬戍探花廷相之父也。一時喬梓,前此未之有也。”陸深(一四七七年至一五四四年),初名陸榮,字子淵,號儼山,上海人;明藏書家、學者,著有《金台紀聞》等書。《金台紀聞》一書於明萬曆四十五年(一六一七年),由金台陽羨陳於廷刊刻。從陸深的去世時間一五四四年來看,在他去世之前,“對聯”一詞就已經出現。抑或在陸深之前,這種說法應就早已存在。並且,“對聯”被作為一種文體名稱,是得到了當時人們的認可的。陸深之後,更晚些的明代文人們也都普遍認可了“對聯”這一文體及其名稱,並在文中使用這一詞語。

明代郎瑛所撰《七修類稿·卷三十五詩文類·對聯》中,同樣也提到了“對聯”一詞:“史部許尚書讚,乃尊亦吏部尚書,己先為戶部尚書;兄詔,亦嚐為南戶部尚書也。吾友俞子木為作一對雲:‘父塚宰,子塚宰,秉一代之銓衡;兄司徒,弟司徒,總兩京之會計。’又友陳敏之木,天台人也,受徽州歙縣訓導,書一聯於衙曰:‘四萬八千丈,山中仙客;三百六十重,灘上閑官。’一則不可移易,則天生切對。 ”郎瑛在這則聯話中,是將“對聯”作為此則聯話的標題來用。

明代何良俊所撰《四友齋叢說·卷十八·雜紀》寫道:“鬆江舊俗相沿,凡府縣官一有不善,則裏巷中輒有歌謠或對聯,頗能破的。……餘嚐記得小時聞有一對雲:‘馬去侯來,齊作聶張;仲賢良是,太守喻公。’時沈尚未生。蓋馬騤、侯自明為同知,聶瓚、齊鑒為通判,而知縣則張仲賢也。一句之中而五人之臧否莫遁。後孔太守在任,時聶雙江初到,隻有‘三耳無聞,一孔不竅’之謠。近年又有‘鬆江府同知貪酷,拚得重參;華亭縣知縣清廉,允宜光薦’之對。時潘天泉為同知,潘名仲驂。倪東洲為華亭尹,倪名光薦故也,是非之公毫發不爽,豈當時皆沈子所造耶?然古賢聖之君則令士傳言庶人謗,子產之不毀鄉校,正欲以聞謗也。今乃陷之以死,是何無人道耶?”在此則聯話中,何良俊提到了“對聯”在明代民間廣為流傳,並列舉了當時鬆江地區的幾個例子。

明李詡所撰《戒庵老人漫筆·卷五·錢參政仙遊夢》寫道:“常熟雲江錢公泮為閩之侯官令,遣仆祈夢於仙遊九鯉湖,仙托夢於其仆曰:“你們老爺到京裏去,帶兩隻小犬回來,又不帶人,撐一頂黃傘去,換一頂青傘回來。好好大憲台前忠節坊下住。”其長子部夢麵前置一盤銀,身騎馬,有執荊棍者前導,所居門春聯乃“靜裏乾坤大,壺中日月長。”……子之夢銀,指應例冑監,馬前有棍,是錦衣體,乾坤對聯,即京中所僦寓舍舊黏於門者。一一券合,豈非仙哉!……”這則聯話中,最初稱“靜裏乾坤大,壺中日月長”為春聯,第二次則稱之為“乾坤對聯”。

明代李樂所撰《見聞雜記·卷之三·一百四十五》提到:“餘初令淦,吏書動言舊規。餘每細細解之曰:‘這是積弊,不喚作舊規。’行之年餘,方纔改悟。嚐書對聯於堂柱曰:‘敢曰今人行古道,秖憐積弊作成規。’不敢自以為名言,然同誌者聞亦有取,而亮其不欺也。”此則聯話直接將“敢曰今人行古道,秖憐積弊作成規”稱之為對聯。

明代沈德符所撰《萬曆野獲編·卷九·宰相對聯》不僅用“宰相對聯”做聯話標題,同時文中還兩次提到對聯:“江陵盛時,有送對聯諂之者,雲:‘上相太師,一德輔三朝,功光日月;狀元榜眼,二難登兩第,學冠天人。’江陵公欣然懸於家之廳事。先是華亭公罷相歸,其堂聯雲:‘庭訓尚存,老去敢忘佩服;國恩未報,歸來猶抱慚惶。’雖自占地步,然詞旨謙抑,勝張之誇詡多矣。往年殷曆城罷相在裏,張江陵以宋詩為對聯寄之曰:‘山中宰相無官府,天上神仙有子孫。’蓋諛與嘲各半。”

明代王同軌所撰《耳談·卷十一·道者對聯》也是將“道者對聯”作為標題,並敘述本事,書一對,見貽而去。曰:“兩個心知,一個清風一個月;十分春色,五分濁酒五分詩。” 明代呂毖所撰《明朝小史》記載道:“張居正秉鈞時,威權赫奕,群臣極意卑諂。有丘嶽由亞卿左遷藩參,嚐以黃金製對聯饋之雲:‘日月並明,萬國仰大明天子;丘山為嶽,四方頌太嶽相公。’”這兩則聯話,一個將“對聯”作為標題,一個在文中直呼“對聯”其名。


結論

綜上所述,目前最早的書麵記載且作為對聯文體名稱使用的“對聯”一詞,見於比喬應甲出生更早的陸深所撰《金台紀聞》一書,在陸深去世之前(一五四四年)就已經開始使用,並被明代中後期的時人所認可,作為對聯文體大類之名稱被確立下來,並流傳至今。

猜您喜歡

評論區

猜您喜歡的對聯及詩文:

名稱對聯

對聯分類

對聯知識

熱門對聯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