篤行致遠題記:因近段發生了許多事情!但都已天遂人願,萬事大吉的順利過去。所以我懷著一顆感恩的心,重新整理了這篇《春聯的滄桑》,敬獻給所有眷顧、愛護我們的上蒼和世人請放心我們定當不忘初心,努力前行!
小時候盼過年,不僅僅是盼有頓“兩摻和麵”的餃子和父親打的野兔燉蘿卜吃,最主要的是,我喜歡過年時的那種熱鬧和氛圍。
日子一進臘月,從零星的鞭炮聲、穿新衣服的賣弄語和“大林哥”揮筆潑墨寫春聯的空氣中,我到處都能聞到這濃濃的年味。
據傳,春聯是從兩千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桃梗”演變而來的。《淮南子》上說,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成的。上麵刻著滅降福的咒語或降鬼大神“神荼”(shēnshū )、“鬱壘”(yù lǜ )的名字,且一年一換。
五代後蜀皇帝孟昶在過春節時心血來潮,令人將桃樹削片,他提筆在上麵題寫了聯句:“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這就是中國最早的春聯了。至於春聯這一名稱的正式誕生,則在明朝。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建都金陵後,曾在除夕時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須寫春聯一副,以綴新年”。以後,春聯得以推廣,沿襲至今過年時,各家各戶都要貼春聯。
父親是我們村為數不多的高小生,也算是個文化人。在我還沒上學認字前,他總是拿這些“春聯字”當素材,牽著我的小手在縱橫如棋盤的巷弄之間散著步,將每個字配上一個故事講解給我。當經過某家門口時便稍停一步,看看人家的春聯寫了些什麼,偶爾故事也會被那些好春聯打斷,父親便指點著某聯說:“這副聯,字寫得真好。”或者“這副聯,意境真高。”
當我為人之父後,尤其是媳婦沒有隨軍的幾年裏,我家的春聯,幾乎是自己用三口之家(小家)的乳名和學名編寫的。如“風雲變幻 林鑄誌就鋪遠路,鵬飛展翅 風調雲順繪新圖”;“夢歸林內 看鵬飛主乾坤,風去雲來 觀鯤鵬定四海”;“林中獨舞鳳 鯤鵬萬裏浪,誌大上青雲 鵬飛九重陽”;“朝迎祥雲 載鯤鵬直衝雲霄,暮睹清風 伴鵬飛竟顯風流”等等春聯。當春節不能探親時,我就將寫好的春聯讓探家的戰友帶回老家,這也算是對老人、媳婦和孩子的一種心理安慰。
記得兒子牙牙學語時,偶遇春節休假,我也會繼承和發揚父親的優良傳統,用肩扛著兒子在村裏轉,教他讀春聯,學語認字。兒子小時,記性和悟性特好,滿院子的楹聯他很快就能記住,尤其是貼在他爺爺馬車上“遠近道達逍遙過,進退連還運遇通”的那副,大人都繞口,他卻能瞬間記下。
有一次,他跟姑姑到幼兒園回家後(不到上幼兒園年齡),就和他媽咪咿咿呀呀的一通亂講,一頭霧水的媳婦經小妹翻譯才知道他背的是,“小老鼠排第一,個子不大真神奇。老牛第二虎第三,兔子第四跑得歡”這首十二屬相的兒歌。
那些年在我家冬季清晨的被窩裏,時常能聽到兒子從鵝鵝鵝曲項向天歌到牆角數枝梅淩寒獨自開;從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到人之初性本善;從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朗朗背詩聲。這些愉快而幸福的瑣事陪伴著她們娘倆渡過了艱難困苦的7年分居生活。
在孩提時代的大年三十,當嫋嫋炊煙升起的時候,當鞭炮聲震耳欲聾響徹整個村莊的時候,當全村人沉浸在過年的幸福歡快之中的時候……前村後院大街小巷紅底黑字的春聯,仿佛從天而降,映紅了家家戶戶的門楣,也映紅了講著“過年好”的每個人的笑臉……
在時光和生活的激流中,不斷經受衝刷和磨礪的我,為家庭的生活而奔波,為美好的日子而打拚著。是生存的環境慢慢地改變了我?還是我逐漸適應了現實的生活?就連孤傲倔強的父親也說,“請人寫春聯還得欠人情,不如到西張集上花幾元錢買副春聯,既美觀、又大方、也省事。”
遠遠望著老弟帶著兒子給老娘貼著印刷精致的春聯,我心中頓感少了些什麼。仔細一想,才覺得現今的春聯,雖千篇一律地精美好看,卻沒了過去手寫春聯的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