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國對聯網首頁對聯知識古今聯話楹聯漫談:網聯現狀

楹聯漫談:網聯現狀

2018-11-06 22:57:14hc941603879mk青翠生庭蘭 0條評論


第二,它的袖珍型特性,看起來很容易操作,也會使人趨之若鶩。

第三,隻要你喜歡,誰都可以建,也可以進,隻要你不無事生非。

對於酷愛對聯的我,隻要有機會,肯定是要進去逛的。

2014年的時候,我進了一個以楹聯命名的qq群裏。進去後才知道這是個古詩。格律詩也不錯啊!我一直對古漢語心存敬畏,我越學習越覺得自己的渺小。而群裏好多人將古詩跟平水韻劃起了等號

有一次,一位群友模仿李白的《越中懷古》,比貓畫虎寫了一首,平水韻確實合格,但詩意強差人意。我一時沒忍住,在一片叫好聲中,提出了質疑,因此觸犯了眾怒,站在我這邊的僅僅幾人。我像《皇帝的新裝》中那個無知的孩童,委屈之餘想向朋友尋找安慰,卻發現群主把我們的聊天記錄全刪了。沒了樂趣,自然也就不想留下了。

以後呢,我一直在朋友們建的文學一類的群裏遊蕩,時不時地在聊天之餘,即興作一些對聯,調節氣氛。

去年,無意中看到了一個楹聯群,興奮之餘,就想踏進去。當時門崗給了我個下馬威:站住!看了群規再進。我也認真地看了,群規是每個群所遵守的最低要求。

進入以後,頓感群裏的蕭瑟無趣。管理定時查看群裏對聯記錄,那種居高臨下的氣勢,儼然君臨天下,“不可,不錯,不行,不好,隔,合,出律”。我強烈的交流欲望受到製約,不評自己的對聯,就是評評群裏的對聯也有一番滋味啊。管理告訴我“我說你的對聯不好,並不是說你的對聯真的不好,而是我覺得不好”這話聽起來咋那麼別扭呢?敢情是誤解了我的本意。

隨後我又進了好幾個楹聯群裏,感覺都還可以。有的群以投票方式,定優劣;有的群以群主鑒別方式,選出幾幅;有的群由管理談論,選出若幹對好的入圍。無論哪種,都有自己的優勢與弊端。

一段時間下來,楹聯群給人的整體感覺是還是很不錯的,空閑時間能有去處嘚瑟一陣,快樂一時。當然,因為群裏朋友天南海北,知識水平參差不齊,也有時候會感覺雜亂,迷茫。好多時候還有盲人摸象的感覺。

首先,我們的文化素養直接影響了對聯的質量。

有個典型的例子,上聯是“筆硯相親墨作媒,紙書為證”。本聯不僅將文房四寶巧妙地鑲嵌其中,還將它們的用途——書,些了進去,而且,還暗含一條線索:相親——作媒——結婚。

在我們對對聯的時候,大多數人能想到的是“梅蘭竹菊”“琴棋書畫”,常寫作的人會想到“詩詞歌賦”,常繪畫的人會想到“花鳥蟲魚”,常搞音樂的人會想到“吹拉彈唱”,常做飯的會想到“柴米油鹽”,如果你不涉獵古漢語,你就不知古代的四種職業“漁樵耕讀”,古代文學的四大分類“經史子集”。你知識的局限,決定了你的思維空間。

說起對聯,又想起另一個上聯“愁憶鄉關偏入夢”。本來也沒啥毛病,在用“愁”字和“怕”字上,出現了分歧,爭論得不可開交,最後還不了了之。

人最難忘的是鄉音,在外之人每當想起家鄉,會充滿惆悵。也正因為惆悵難遣,才讓我們害怕去回憶。顯而易見,愁的結果最終會落在怕字上。

主張用怕字還有一個原因,“怕……偏……”是現代漢語中約定成俗的一種固定格式。

在辯論的過程中,又有人提出,“愁”字雅致,“怕”字俗氣。這兩個字都是表示心理狀態的詞,還真沒有雅俗之分。用得恰到好處是雅,反之則俗。

也有人舉例證明,李清照的菩薩蠻中是“怎一個愁字了得”而不是“怕字了得”。李清照之所以用愁字不用怕字是由她的作品決定的。她麵對淒冷的秋雨,聯想到了自己悲涼的人生,心中充滿了愁苦,與怕字不沾邊。

無論是對聯的“六要素”還是“四大原則”都要以語文基礎知識作鋪墊。

從句子的構成方麵來說

句子的框架結構,主幹——主謂賓,枝葉——定狀補。

短語的組合方式,主謂,動賓,動補,偏正,並列。

詞的性質,名動形數量,副介連助歎。

而且動詞除了一般動詞,還有能願動詞,趨向動詞。名詞除了一般名詞,還有時間名詞,方位名詞。

從上下聯的關聯方式看,有並列,順承,因果,選擇,假設,條件,遞進,轉折等等。

從音韻習慣上分,有今韻,古韻,今韻中還涉及到變調問題。

還有人對對聯的寬嚴理解出現了偏差。

對聯的“六要素”“四大原則”是一定要遵守的。它的寬嚴出現在“詞性相當”裏。在句式結構大致相同的情況下,詞性可以適當放寬。當然,也有特例。在一些特別難對的機關聯中,按出對的要求,在韻律方麵可以遷就。

有人以“不能以詞害意”為借口,不顧平仄韻律是不可取的。這樣的句子,意境再好,也隻能稱得上是對偶句。如果連對聯都稱不上,那又何來的好呢?

“平仄通讀”是我最近才聽說的。

起因是一個上聯“蟬唱秋林看不見”。我身居北方,蟬夏天才有,可不是看不見蟬唱秋林麼?這口語似的大白話,酷似我們這裏的大實話歌曲“冬天裏下大雪,一個人穿著兩隻鞋,四十五天個半月”有群友說,蟬四季都有的,那可能是南方吧。但這些不是重點,我們爭論的是最後三個字“看不見”。

有人說“這是三仄尾”

有人說,“看字”可以讀一聲,“看守”不就讀一聲麼?

有人說,“看”字平仄通讀。

緊接著有人反駁,平仄通讀裏沒有“看”字。

有人說,“不”字的平仄要根據意定,在作為否定詞的時候讀仄聲。

有人說,“看”字讀平聲,“不”字讀仄聲。

當時的我很想很想跳出來,給他們鼓掌,你們太有才啦!用你們的觀點,來讀一讀吧!如果我把自己比做小鬼,那此刻就是群魔亂舞了。

這平仄通讀在古代可能確實存在,但是,現在的我們拿它當寶貝,有意思嗎?

在我看來,這就是個失替的上聯。“不”字,別說古仄,現今也仄,隻不過現代漢語,為了朗讀的順口,它出現在四聲字的前麵,就讀二聲。就這麼簡單。

古代交通阻塞,語言地域性嚴重,語言的規範方麵自然就差。平仄通用有情可原。我們單從這個“看”字在不在通讀之列,就不難看出,平仄通用的不確定性和不規範性。

古代漢語自成體係,我們的中文課程僅僅是九牛一毛,並不是普通人一朝一夕能掌握的。而這些知識也隻是研究學家研究的範疇。

對古人,我們不能去苛責,同樣也不要一味效仿。我們現代人寫作品是讓現代人看,跟現代人交流的。大可不必低到塵埃裏裏迎合古人,我們是他們優秀的子孫,我們接受了他們的優秀,但是同時要摒棄他們的不足。這是我們的任務。

社會在發展,人類在進步。古代還有通假字呢,現在不是一樣也消失了嗎?如果你現在還將“斜”字讀作xia,把“見”和“現”通用,人們會說你是神經病。

也有人說為啥不取消多音字。多音字跟平仄通讀有著本質的區別。多音字是漢字字形滿足不了字義的產物,是語言發展豐富的結果。多音字就像是穿著同樣衣服的好不相幹的幾個人。

這時候的我很想吐槽一下群主,咋就選了這麼一個上聯呢?這種想法一出現,就感覺自己的不厚道。群主花著自己的時間,費時費力免費給我們提供平台,感恩沒有,還盡賺埋怨。

我真沒有群主們那樣的胸襟。我以前在朋友的一個微信詩園群裏,群主不知啥時候偷偷溜了。大家都說我成了群主,我還不信,等我確認後,想都沒想就把群給他解散了。

在當今格律詩方麵,我們的學術工作者們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他們推出的十四韻,十八韻,已深受廣大詩歌愛好者的喜愛。這也讓我們看到了社會文明的步伐。

我們要成長,我們也必須成長。

這讓我突然想起魯迅先生筆下的孔乙己。那個穿著髒而舊的長衫,在酒肆裏研究著回字的幾種寫法,嘴裏說著“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的可憐形象。

今天調侃這麼多,是我看到了,也深切體會到了,楹聯世界的混亂,迷茫,與掙紮。也迫切希望有人能給予我們幫助,對楹聯有所規範,讓楹聯在豐厚的沃土上枝繁葉茂,而不至於在雜草叢生中荒廢。

猜您喜歡

評論區

猜您喜歡的對聯及詩文:

楹聯網聯

對聯分類

對聯知識

熱門對聯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