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國對聯網首頁對聯知識古今聯話楹聯:中國旅遊勝地的亮麗景觀

楹聯:中國旅遊勝地的亮麗景觀

2018-11-02 23:06:08葉太平古吳軒訂閱號 0條評論

葉太平  安徽桐城人,號“三書老翁”,書齋“清風園”,海外著名的哲學家、美學家、思想家、文藝評論家。1947年4月生於安徽桐城,幼承家學,6歲跟隨其父習古詩文,入四書五經,日誦唐詩一首。其父為老北大學生,曾師從美學泰鬥朱光潛先生。安徽財經大學文學與藝術傳媒學院教授。主講形式邏輯、美學等課程。時人稱譽為“安財的魯迅”、“安財四大才子之首”、“安財思想家”。葉教授崇拜毛澤東,服膺李澤厚,李先生的美學思想對其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葉教授對當代哲學美學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探索,揭示了“美的本質”,對哲學、美學作出了重大的理論貢獻。因大陸與台灣學術思想相互隔離,迄今為止,其學術思想未大陸學界充分認識,但其哲學美學思想在歐美、港澳台、東南亞等地區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學術貢獻已經被海外漢學界充分認可,並得到同行專家的廣泛讚譽。



    楹聯,是我國旅遊勝地的一道“亮麗景觀”。充分開發利用這筆旅遊資源,對於擴充現遊勝地的人文含量,提升其審美品位,進而促進旅遊業的繁榮和愛展,有著不容忽視的意義。

中國旅遊勝地的楹聯,有“特”、“豐"、“精”三大明顯特徴。

所謂“特”,是指楹聯是中國的特產。它是由於漢字的獨特構造和中華民族講求均衡對稱的審美觀念而形成的。

其一,漢字的音、形、義在數量屬性上是對應的,於是就能創造出楹聯這種句式相同、字數相等的文學形式來;

其二,中華民族講求均衡對稱的中和視念,文藝美學上便有了“對仗”遺種形式規範,並有了駢文、律詩遺種獨特的藝術樣式。而駢交和律詩中的對句,正是產生楹聯這種文學樣式的邏輯先聲。這就形成任何別國所不具備的獨特的文化資源。

所謂“豐”,是指楹聯在我國旅遊勝地的存有,數量極多。神州大地,旅遊勝地無數,每一處旅遊勝地有很多景點,每一景點又各有楹聯,其總量可想而知。以杭州為例。就有九溪十八澗、孤山、飛來峰、錢塘潮等天然景觀多處,有中山公園、嶽飛墓、蘇小小墓、張蒼水墓、秋瑾墓、錢王祠等紀念性景點多處,有小瀛州、三潭印月、花港觀魚、平湖秋月、翠微亭、望湖樓、漪圓等藝術性建築多少個,總起來,僅杭州的景點就不下於50多個!而每個景點都有許多楹聯。中華民族是詩的民族,唐詩、宋詞流傳下來的數以萬計;殊不知,旅遊勝地的楹聯,作為文學遺產,其數量之多,也許並不亞於唐詩宋詞!

所謂“精”,是指這些楹聯作為藝術品的上乘品質。這可以從多方麵來加以理解。

其一,中華民族的深層哲學觀念和思維方式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有利於主體對對象世界的靜默觀察,對自己內心世界的體験反求。這樣的主體,無疑極具藝術悟性,極具豊富心靈;

其二,中華文化不僅發源最早,而且廣收博采,從未中斷,因而越來越宏富精深。這樣,生活於其中的文化人就具有極強的文化修養和人文精神;

其三,楹聯,作為文化人麵對對象世界時心靈感發而形成的藝術品,其精致程度甚至不亞於被歴史公認的唐詩宋詞。在中國古代,詩詞不一定都得以表;而楹聯的創作,卻一開始就為著發表--鍥刻,張貼,公佈於眾。為著後來者的觀賞—這種深層次的責任意識,使這些高層次的文化人自然而然地致力於楹聯的思想性的精辟和藝術性的精巧。如此創作出來的楹聯,必然能精確地楩括出當地景觀的獨特風格、獨特價値、獨特魅力,凝聚了創作者的獨特感受和精彩智慧。也必然會產生千古流傳的藝術精品。 

如果說,奇山異水、風格建築等旅遊景觀各國皆有,我國未必獨領風騒,那廢,具有“特”、“豐”、“精”三大特徴的旅避勝地的楹聯卻是我國絕無僅有的資源優勢。

首先,欣賞楹聯有助於旅遊者提高觀賞該景觀的與趣和情致,加深美好印象。如廣東省新會縣有一山,其四周亂石累累,酷似羊群。明末,有人借用“叱石為羊”的神話而命山名屬“叱石山”。其處有楹聯曰:

鳥語和溪音 自在笙簧 不假人間絲竹

山雲籠樹色 天然圖畫 何勞筆下丹青 

這副楹聯啟發人們,要充分調動自己的審美注意力、判斷力,要充分啟動自己的審美感官,以審美之耳來欣賞山間的天然音樂--鳥語、溪音;以審美之眼來欣賞山間的天然圖畫--山雲、樹色;更以審美之心來領悟這天然的絕妙境界!

第二,欣賞楹聯能有效地拓展旅遊景點的審美時空,從而極大地増添其內涵,提升其價值。從美學角度看,旅避活動中對對象物的欣賞,也意味著積極能動的創造。這種創造,切忌粘著、板滯、拘泥,而要充分發揮聯想力、想像力,“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實現審美自由,能動地建立起超越眼前景物的廣闊的藝術境界。那麼,欣賞楹聯便是有效契機。

先看時間拓展。如揚州平山堂有楹聯:

曉起憑欄 萬裏青山都到眼

晚來對酒 二分明月正當頭 

此聯使遊客由某一瞬時景致的啟發,而得到該景點的全天候的“全息像”。再如以下兩副楹聯(其一取自福建香江萬山峰,其二取自杭州西湖),均可作如是觀:

萬石峰中 月色泉聲千古趣

八方池內 天光雲影四時春 

慿欗看霎影波光 最好是紅蓼花疏 白萍秋老

把酒對瓊樓玉宇 莫辜負天心月到 水麵風來 

再看空間拓展。如安徽省懷遠縣荊山有泉曰“白乳泉”,泉邊有“望淮樓”,上有楹聯:

片帆從天外飛來 劈開兩岸青山 好趁長風衝巨浪

亂石自雲中錯落 釀得一甌白乳 合邀明月飲高樓 

此聯自眼前一景一物宕開,把視線和思路引向“天外”、“雲中”;再加上“飛”、“落”、“趁長風”之類極富動感的語彙,便營造出一個夲遠無垠、上下無極的審美空間。

還可看時間和空間共同拓展。如山西省太原市晉祠聖母殿有一楹聯:

溉汾西千頃田 三分南 七分北 浩浩同流 數十裏淆之不濁

出甕山一片石 冷於夏 溫於冬 冽冽有本 億萬年與世長清

此聯上聯著眼於空間,極言作為晉水之源的“難老泉”澤潤地域之廣,將人們的視線引向迢迢遠方。下聯著眼於時間,極言時間之久,將人們的思路引向遙遠的未來。

第三,有些楹聯善於化平凡為神奇。作者根據某景點地形、地貌的獨特性,有意強行地加以附會、衍化、誇張,使之具有神話色彩、寓言色彩、幽默趣味。顯然,對這類楹聯的欣賞,往往會使遊客忍俊不禁,甚至產生出一種恍然大悟的快慰。如,浙江省杭州市靈隱寺有“飛來峰”、“冷泉亭”。圍繞它們的楹聯很多,茲列幾例:

泉自幾時冷起

峰從何處飛來

峰巒或再有飛來 坐山門老等

泉水已漸生暖意 放笑臉相迎 

勝境重開 門前峰列如屏 未必飛來不飛去

    俊遊若昔 亭畔水清可掬 漫論泉冷與泉溫

又如·江蘇省連雲港市雲臺山的水簾洞有一楹聯:

 百丈水簾 自古無人能手卷

 一輪月鏡 迄今何匠敢行磨

這些楹聯,其問其想,大愚又大智,大拙又大巧,通過解讀和欣賞,都能得到雋永的趣味。

第四,有些楹聯,表達出一種生活趣味和人生情調。作者自己置身其間,營造出一個與該景點相和諧一致的生活圖景、人生境界。請欣賞:

何以遣有生涯 或種菊 或藝籣 或蓄水養魚 避地即仙源 芳序四時開蔣徑

   於此間得佳趣 宜敲詩 宜識書 宜臨流垂釣 叩門無俗客 小圓一角枕梁溪 

誰為翔渚靈妃 倒三尺金樽 杯底邀來焦嶺月

我是倚樓舊主 仗一支玉笛 袖邊吹起大江濤 

這兩副楹聯,分別對無錫香草居和鎮江汲江樓兩個景點的美學內涵,作了深度開掘,也是借題發揮式地為該景點平添人文內涵。顯然,欣賞這樣的楹聯,更能程度不等地陶冶情操、淨化心靈、振奮精神。

第五,我國名勝古跡等人文景觀極多。中華民族的道德風範,才華智慧,民族史上的名流泰鬥、仁人誌士,無不物化成一處處名勝古跡閃爍於神州大地。它們是立體的中華民族史、中華文化批評史!換言之,深蘊於其中的民族精神、民族智慧,是名勝古跡的真正魅力、深厚底蘊之所在。而這些名勝古跡上的楹聯,則是蘊積於其中的文化內涵、歴史意蘊、哲學觀念、精神品質、價値取向的凝練而精闢的概括。遊客之於名勝古跡,決不滿足於那些單純的形式美,更要感受其中的精神交化內涵。解讀和欣賞道様的楹聯,是大有裨益的。

遺方麵的楹聯浩如煙海,精彩紛呈。如以下分別取自嶽陽樓和安慶大觀亭的兩副楹聯:

杜詩範記高千古

山色湖光共一樓

登百尺樓 看大好河山 天若有情 應識四方思猛士

留一抔土 以爭光日月 人誰無死 獨將千古讓先生 

顯而易見,無論多麼好的景點,有或沒有這樣的楹聯,其價値和魅力是大不相同的。因此在開發和建設新的旅遊景點時,自當重視裝置楹聯,以增其輝,再者旅遊業者的人文素質(包括文史修養),也應進一步上台階、上檔次。

 

《中華魂》

2002年2月


猜您喜歡

評論區

猜您喜歡的對聯及詩文:

旅遊勝地景觀

對聯分類

對聯知識

熱門對聯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