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國對聯網首頁對聯知識古今聯話魏春雷 ‖ 說說我的幾副對聯

魏春雷 ‖ 說說我的幾副對聯

2018-10-22 22:40:04魏春雷魏春雷書法館 0條評論

十載又春風,往事盈懷,朱顏未改;

三礁飛逸興,濤聲依舊,鷗影不孤。



孟君祥群與我同學於錦州市第二師範學校,雖談不到風雨同舟,卻也一起經曆了一些事情,朝夕三載,相知漸深,引為知己。畢業之後他回義縣,我回興城,直到前幾年他參加教育係統的一個活動,到興城來學習,我們才有機會再次相聚,屈指算來,整整十年。撫今追昔,真是感慨萬千。我陪他漫步興城海濱,那時天氣尚涼,海灘上遊人很少,晚上我們對飲長談,還是那麼投機。

因為他要參加集體活動,我們未能盤桓更久,而短暫小聚卻勾起了我對往事的回憶,心潮難平。他回錦州不久,我就寫下了這副對聯,並作小記於前:“乙酉暮春,餘與孟君祥群闊別十載,重逢於興城,同遊興海之濱,觀海聽濤,飛觴醉月,暢敘別情,感慨係之。”



上聯“十年”係實指,“春風”則用雙關,至於“朱顏未改”,固然可理解為青春猶在,其實這裏另有一層含義:我不善飲酒,喝一點而就滿麵緋紅,十年曆練仍然如此,此意非故友難知也。“盈懷”初作“如昨”,奈何有違平仄,又作“縈懷”,嫌熟,終作“盈懷”,可見形象,似稍勝。下聯“三礁”、“鷗影”皆為寫實,“三礁”即“三礁攬勝”,在起伏綿亙的三座盤踞海中的的明礁之上,以棧橋相連,並建小亭曰“雪浪”、“迎霞”,為興城海濱名勝。此外,“飛逸興”從《滕王閣記》“逸興遄飛”化出,“鷗影不孤”參用佚名題醉翁亭聯:“翁去八百年,醉鄉猶在;山行六七裏,亭影不孤。”此聯感情豐沛,而且對仗天成、用典自然,在我而言,固非“妙手”,確係“偶得”。





風起大江東,臨遠登高,到此常懷千古意;

雲開微雨霽,飛觴醉月,從今不負萬山青。


此聯題鎮江北固樓。

提到北固樓,恐怕很多人會想到辛棄疾的那首《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其不勝今古之慨,今日讀來仍讓然為之動容。“江山留勝跡,我輩複登臨”,寫北固樓,難免生懷古之情思。此聯立意不脫古人窠臼,上聯憑欄懷古,感慨今昔,仍高誌不磨;下聯則見豁達,所謂“從今不負萬山青”,承上聯壯闊情懷,有一日千載之想,實有建功立業的抱負,非流連詩酒、頹廢無為之謂也。

此聯遣詞造句多有所本。先有“風起大江東”一句,領起全篇。潘天壽題畫詩:“浪沙淘盡幾英雄,倒海潮聲歲歲同。鐵板銅琶明月夜,更何人唱大江東。”即此句所本。“臨遠登高”出柳永《八聲甘州》“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千古意”出張惠言《水調歌頭》“千古意,君知否?隻斯須”,“雲開微雨霽”出王勃《滕王閣序》“雲銷雨霽,彩徹區明”,“飛觴醉月”出李白《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開瓊筵以坐花,飛羽觴而醉月”。





蘿崗十裏春,放翁安在哉,到此可能棲鶴骨;

香雪千年豔,陶令有知否,從今不必戀桃花。


此聯題羅崗香雪。

據史料記載,蘿崗地區種梅源於宋代,因其獨特的自然環境,常梅開二度。及至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梅園綿亙數十裏,俗稱“十裏梅林”。每年冬至前後,遍地梅花,潔白晶瑩,芬芳怒放,蜚聲中外。此聯隻以“蘿崗十裏春”、“香雪千年豔”直接寫蘿崗香雪景致,而通過兩則典故側麵著力。

陸遊《梅花絕句》:“聞道梅花圻曉風,雪堆遍滿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花一放翁。”愛梅戀梅如此,以此推想此地足為放翁流連。“鶴骨”,陸遊《歲晚盤樽索然戲書》有“支離鶴骨寒添瘦,宛轉龜腸夜自呼”句。另一則典故反用用陶淵明《桃花源記》意,以“世外桃源”喻蘿崗。兩則典故,前者以梅寫梅,後者以桃花寫梅,一正一反,不無熨帖。典故的運用使此聯既富文采,又見情趣,內涵也更加豐富。至於句首嵌入“蘿崗”、“香雪”,則在有意無意之間偶然得之,故此不覺生硬刻畫。





錦裏尋詩,花明柳暗;

雲間撫劍,玉振金聲。


此聯沿用“柳暗花明”、“金聲玉振”成語,“尋詩”、“撫劍”也無多新意,隻是以“錦裏”對“雲間”以地名對地名,而“裏”、“間”看似表示方位實則不然,稍見趣味。盡管立意不無空泛,尚能用形象思維,姑且存之。





大業方興,楚天煥彩;

英魂猶在,汨水流香。


此聯之下聯係無羽先生端午前夕所出,“流香”原作“留香”,我以為“留香”略嫌空泛,不若“流香”形象。王冕題墨梅有句曰“不要人誇好顏色,隻流清氣滿乾坤”,世人引用,“流”多誤作“留”,實在是曲解了願意。“大業方興”、“英魂猶在”直抒胸臆,“楚天煥彩”、“汨水流香”尚能形象,全聯尚可一觀。





附:


吾家洗研池頭樹,個個花開淡墨痕。

不要人誇好顏色,隻流清氣滿乾坤。


如果說上述趙孟頫的那首詩更多在書畫圈流傳,王冕的這首題《墨梅》則要廣泛得多,尤其後麵兩句,更是膾炙人口。

這首詩流傳過程中出現的最普遍的問題,就是最後一句中“流”常作“留”。 這樣一來,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明代於謙的《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石灰吟》用“留”,恰如其分,不可更易,而王冕此詩看起來似乎用“流”用“留”都講得過去,而且都有根據。在《竹齋集》(王冕詩集,王冕之子王周整理)、《欽定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和總集類兩次收錄這首詩,略有出入)中,前三句各有出入,但第四句都作“隻留清氣滿乾坤”。




一般來說,作者手跡總是最權威的,何況王冕的這件墨梅圖堪稱精彩,題詩其上,不至於率爾操觚。當然,也不排除刊行之際有所改動,精益求精,這種情況,不妨擇善而從。以此為例,用“流”動態更足,也更形象化,給人生氣勃勃的感覺,花開淡墨痕,清氣滿乾坤,如此生動的畫麵,用“流”字多麼熨帖!比較之下,若用“留”,一則形象性稍弱,二則稍顯突兀。《石灰吟》用“留”,前承“粉骨碎身”,有生前身後之想,豪氣十足,直抒襟抱。若看單句,“隻留清氣滿乾坤”與“要留清白在人間”大有相通之處,似乎也蠻好,但放在詩中,有前三句起、承、轉之鋪陳,第四句非“流”不可,方能合得住。另,清氣宜流,清白須留,一流一留,各得其所,亦可玩味。

這首詩是印象中“版本”最多的:“吾”或作“我”,“研”直接寫作“硯”,“池頭”或作“池邊”,“好顏色”或作“顏色好”,意思基本不變,也合乎格律,雖然無傷大雅,但總嫌不夠嚴謹,所謂“小處不可隨便”,大家自能抉擇。值得一提的是第三句“不要人誇好顏色”,這是一種特定的平仄格式“仄仄平平仄平仄”,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中“正是江南好風景”用的就是這種格式。作者用“好顏色”而不是“顏色好”(盡管後者看起來平仄更“規矩”),應該是有他的道理的,妄自更易,未免唐突。




說明:本文(原題“佳聯自薦”)發表於《對聯·民間對聯故事》(下半月)雜誌2014年第3期,附文選自魏春雷《盡信書則不如無書——關於兩首題畫詩的思考》(原載《中國書法·翰墨天下》雜誌2015年第2期)。


猜您喜歡

評論區

猜您喜歡的對聯及詩文:

對聯魏春雷

對聯分類

對聯知識

熱門對聯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