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藺同鄉會”主編在平台上發布了為“古藺小水長嶺‘玉皇觀’對聯補缺”的邀請及興安先生提供的對聯原文及簡介(見附一、附二),很受感動。現將愚見整理如下,不想班門弄斧,隻求拋磚引玉,並望各位郢正。
一、從所提供照片看,“玉皇觀”對聯中上聯的最末一個字,是屬於人為毀損(有意或
無意)。所以,“解鈴還須係鈴人”。因此,建議從當地年齡較大(尤其是經曆過“文革”時期)或年齡更大一些的民眾中去懸賞征集。目的是,查詢是否有人親眼見過、聽說過此聯。或者是有否直接或間接損壞者(不追究責任)的相關信息。因為,隻有采用這種方式得到的,才最可信、最有說服力。
二、保持原貌不動,即保留一種“殘缺的美”。給後人及遊人留下無限的想象空間,從這“美中不足”中去挖掘、發揮充分的想象力。
三、采用這種征集“補缺”的方法,既有可能淘到“真金”,使其完美。還能達到一個很好的廣告效應。“一箭雙雕”, 不失為一個明智之舉。
四、為積極參與征集活動,我也來湊個熱鬧,獻一獻醜。建議為其上聯補一個“牘”、或一個“書”、或一個“素”字。理由如下:
1、 “簡書”,即文書。《詩經. 小雅 .出車》“王事多難,不遑啟居。豈不懷歸?畏此簡書。”按:簡書,一是指有征役時臨行告誡的文書;一說指鄰國有急難時告急求救的文書。如唐.李商隱《籌筆驛》詩:“猿鳥猶疑畏簡書,風雲長為護儲胥。”(《辭海》1979年版縮印本第1887頁)。
2、 “簡牘”,古代書寫用的竹簡和木片,為未編成冊之稱。杜預《春秋經傳集解序》:“大事書之於策,小事簡牘而已。”後亦稱書信為“簡牘”(《辭海》(1979年版縮印本第1887頁)。
3、“簡素”,古代用來書寫的竹簡和絹帛。《南史. 文學傳論》:“暢自心靈而宣之簡素” (《辭海》(1979年版縮印本第1887頁)。
4、“欽”,對皇帝所做之事的敬稱。如欽命、欽定、欽賜、欽此等。(《辭海》1979年版縮印本第1702頁)。
5、“彰明”,即表明:顯揚。《書. 皐陶謨》:“彰厥有常。”《淮南子. 覽冥訓》:“然而不彰其功,不揚其聲。”(《辭海》1979年版縮印本第817頁)。亦指“表彰”(《辭海》1979年版縮印本第2038頁)。
6 “皇章”,皇,大。《詩經. 大雅. 皇矣》:“皇矣上帝”;亦指君主,如三皇五帝;也指神,如玉皇、東皇(《辭海》1979年版縮印本第1769頁)。章,通彰。如表彰;《商君書.說民》:“章善則過匿,任奸則罪誅。”《荀子. 正名》:“章之以論,禁之以刑。”(《辭海》1979年版縮印本第2038頁)。“皇章”,在此既可以理解為皇家的典章、法典、文書等,也可以理解為皇帝的表彰或嘉獎、讚譽等。
五、本人對“玉皇觀”對聯的粗淺理解:
上聯“玉闕巍峩帝心欽簡(牘/書)”,是描寫天庭、描寫玉皇大帝及其功績的。即玉皇大帝在接到胡總兵的“簡牘”(《告急文書》——禱告皇天,許下誓願)後,“欽定”(出兵的命令或計劃),並“欽命”天兵天將出戰平叛。
下聯“皇章顕鑠天道信彰明”,應該是描寫地上,描寫皇帝、描寫人間。胡總兵在“天兵天將”的協助下平叛成功,既彰顯了皇威、彰顯了皇家法典的正義、清明(天道信彰明)。同時,也因為“平叛有功”,肯定也受到了皇上的“彰明”——表彰、獎勵或讚許(雖然在故事敘述中未談及胡總兵受到嘉獎之事,但這應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六、由於本人對於中國國粹之一的《對聯》缺乏深入的學習、研究(完全是一個門外漢,隻是喜歡欣賞,而不會寫。猶如隻喜歡聽歌,而不會唱歌一樣)。因此,對於該對聯內容的粗淺理解,完全是在對《辭海》相關條文注釋內容的學習之後,作出的一個主觀臆斷的結論。
七、本人經過反複考慮後,建議將“牘”字,作為該對聯的補充。
附一:
玉闕巍峩帝心欽簡(),
皇章顕鑠天道信彰明。
附二:故事簡介。
明朝時期,朝廷派遣胡汝高、胡拱辰父子領兵平定古藺土司奢崇明,結下仇怨,胡氏因功受封總兵,定居小水。後奢氏複仇,攻打胡總兵。胡總兵不敵,潰退於小水長嶺羅奇山,多日激戰,無法突圍。正當全軍覆沒之際,胡總兵禱告皇天,許下誓願: 如果皇天相助,退卻奢兵,願修建玉皇觀以謝天庭。言畢,天空頓時烏雲密布,電閃雷鳴,狂風大作,繼而下起“冰磚",奢王隻好收兵回程,胡總兵躲過大劫。然後擇日選址,在羅奇山不遠處的突兀岩石頂上修建了玉皇觀,於是有了那副對聯。山門正中是“玉皇觀”三個大字。
玉皇觀毀於解放後,幾年前重建,諸事已畢,唯對聯缺字一事尚留遺憾,又無典籍史料可查。
現請諸君各抒己見,以為應是何字,當選最佳者用之。
敬盼!
安興即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