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國對聯網首頁對聯知識古今聯話“有誌者事竟成”聯作者考辨

“有誌者事竟成”聯作者考辨

2018-10-17 23:32:48湖北黃梅一中 李學文荊楚聯壇 0條評論

有誌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漢;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鐵甲遂吞吳。


這副自題名聯是明朝萬曆舉人胡寄垣所撰。聯語流傳至當代,大家都認為是清人蒲鬆齡所作,其證據是蒲鬆齡將聯語刻在自己書齋銅質鎮紙上。聯曰:


有誌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鐵甲可吞吳。


   兩聯隻結句稍異。前聯結句末三字為“終屬漢”和“遂吞吳”,後聯結句末三字為“終屬楚”和“可吞吳”,前聯被遺忘,後聯現今廣為引用。

    龔聯壽《中華對聯大典》118頁:“蒲鬆齡(1640—1715),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山東淄川(今山東淄博市)人。康熙二十二年(1683)補廩膳生,七一歲方為始貢於鄉。所著小說、俚曲、詩文甚富,《聊齋誌異》尤膾炙人口,世稱聊齋先生。”自題三聯為:“有誌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漢;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盡吞吳。”編者注曰:“此聯刻於自用之銅質鎮紙。見《中國對聯大辭典》。”上聯結句“終屬漢”三字恰與胡聯一致,上下聯結句末字與所謂蒲聯相異,當然不排除傳抄之誤。這副對聯被《中國對聯大辭典》收入,又因《中華對聯大典》的轉載,此後不同版本廣為引用,都說是蒲鬆齡書齋鎮紙聯,且令人深信不疑。

     關於這副勵誌聯的作者認定是蒲鬆齡的說法,其實早在2005年前就有聯人撰文明確質疑,並未引起聯界名流方家的注意和重視。在此不妨列舉幾個版本考辨之。


  湖南戴本恒先生2005年1月出版的《對聯藝術探微》一書,該書124頁《借古喻今》篇引用此聯:

自勉聯     胡寄垣

有誌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漢;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遂吞吳。

     並注曰:“此聯據方予先生撰文披露,曾被顏邁胡謅偽托蒲鬆齡所作。”此注文說明,方予先生早就考訂此聯作者是胡寄垣,不是蒲鬆齡。

     至於胡寄垣何時何地人焉,未予說明。近年間,黃梅眉睫先生編校,由荊楚文庫編纂出版委員會與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的《鄧文濱集》(鄧文濱,黃梅人。清鹹豐年間,貢生。),又一次公開披露這副勵誌聯作者為胡寄垣。原縣聯會會長鄧玉虎先生獲贈一本,他讀後用短訊告訴筆者,集中《醒睡錄·掇取功名要誌堅》一文寫道:“吾邑前明孝廉胡寄垣初入學,試下等,憤甚,即登樓讀書,不下(樓)梯者三年。自題雲:”

有誌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漢;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遂吞吳。

     此乃胡寄垣的原創聯文。《對聯藝術探微》所錄之聯與《醒睡錄》中所載之聯是吻合的,堪可作這副勵誌聯原創者是胡寄垣的佐證。蒲鬆齡雖改動兩字,也隻是引用者。筆者第一次知道此聯作者為黃梅人胡寄垣。便囑長子一雄從網上查詢,查得一則探求此聯誰是作者的短文:“究竟誰是這副著名的膾炙人口的對聯的作者呢?”文中提到:“《山西日報》(2004—08—23 05:41:59)‘喻世明言’其中錄‘題書齋聯——有誌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作者]胡寄垣,明代人,生平事跡不詳。”於是便查閱光緒丙子年《黃梅縣誌》:胡寄垣(1562—1615),字觀海,號瑞甫,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舉人。授河南南召令,升刑部主事。未到任而卒。短文所述,起初以為,“喻世明言”是明馮夢龍編的,便花兩天時間查閱馮夢龍(1574—1646)的《喻世明言》上下卷,未發現此聯。又從網上查2004年8月23日《山西日報》,未查到這年這天的報紙。忽想起,用引號標“喻世明言”隻是報紙中的欄目而已。但披露此聯作者為胡寄垣是明確的,可信的。但所錄用的是訛傳的聯語。

     眉睫先生還說:“遍查蒲鬆齡的資料史料,未見此聯是蒲鬆齡創作的記載。可見蒲鬆齡是(此聯)作者的說法是絕對可以排除的。”眉睫君的話並非妄言。筆者從《中華對聯大典》中看到,《大典》中錄蒲鬆齡聯11副,戲台聯2副、挽聯2副、醮棚聯1副、自題聯6副,其中五副自題聯見《聊齋文集》,唯獨自題三(即“有誌者事竟成立”聯)出處標示見《中國對聯大辭典》。試想,《聊齋文集》緣何不收“自題三”呢?也許蒲氏認為此聯不是自己創作的。


   能否這樣說,胡寄垣的勵誌聯對蒲鬆齡有激勵作用。在科舉場上每三年一次的鄉試中胡寄垣“皆為副榜”,於是發憤登樓讀書,曆寒暑三年未嚐下樓,發誓曰:“非黃甲魁天下不能了此書債”!蒲鬆齡亦熱衷功名,卻屢試不第,長期窮愁潦倒,鬱鬱不得誌。兩人在追求功名路上失敗的背景相同,故蒲氏發出慨歎:“壯誌尚未酬,空向金城悲綠柳;前身得何孽?欲搔短發問青天”(自題二)。蒲氏以沒有考上舉人出仕而自慚。自題六雲:“為諸生時,動思立名當世,誰意一身而集萬苦,可惜肺腑空存,銷盡雄心羞鬢發:讀循吏傳,深恨不見古人,試看隔年而告三災,不知龔黃再起,用何長策計安全。”龔黃:指漢代循吏龔遂、黃霜。為官清正,深得吏民心。蒲鬆齡慨歎平生同時,把清平之治期待於良吏。也許受胡氏“有誌者事竟成”聯的影響,他便借用胡的勵誌聯,鐫刻於書案銅鎮紙上作座右銘。隻將上聯結句的“終屬漢”改為“終屬楚”,下聯結句的“遂吞吳”改為“可吞吳”,一字之改,表示有不動搖的決心和堅定的意誌,刻苦自勵,不懈奮鬥。“獨是子夜熒熒,燈昏欲蕊;蕭齋瑟瑟,案冷凝冰。集腋為裘,妄續幽冥之錄;浮白載筆,僅成孤憤之書。寄托如此,亦足悲矣”。(〈《聊齋誌異〉自序》)經此一番發憤自勵,終寫出傳世之巨著《聊齋誌異》。

      從生活的時代上來說,胡寄垣去世25年後,蒲鬆齡才降生,他的大半生是在清康熙朝度過的,以教書為生。他不拘成格,引用胡聯以勵誌,將“終屬漢”中的“漢”字易為“楚”字,是為避文字之禍。將“遂吞吳”中的“遂”字易為“可”字,也有情感因素,“遂”表示“遂願”意,“可”表示“堅定”意。因表意的需要改易兩字,卻未改變聯語所反映的主題,不作自己的原創收入集中,正是蒲氏人品文風的高尚表現。

      筆者認為,改動前人成句自古有之。將某聯刻於自己的器物上,或者自書以贈人,不一定就是自己的作品。比如說,李大釗1916年6月應友人之請,書“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聯相贈。此聯是明楊繼盛的名句,因表意需要,將楊聯“辣手”改為“妙手”。但主旨未變,大家都還認為是楊繼盛創作的。不了解此聯語的來曆,就會以為是李大釗的原創。蒲鬆齡將胡寄垣勵誌聯改換二字刻於銅鎮紙,不知來曆者就認為是他所作,披露於世,以訛傳訛,其間雖有人質疑,卻未引起聯人的注意和重視。正是因為這兩字之易,原創者胡寄垣的聯句被人遺忘。筆者聊以此文為“有誌者事竟成”聯原創作者胡寄垣正名,也許能澄清聯壇一直未糾的偽托之謬。

猜您喜歡

相關閱讀

評論區

猜您喜歡的對聯及詩文:

作者考辨

對聯分類

對聯知識

熱門對聯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