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戊戌年春節,筆者步行進榆林城遊覽。離城老遠,就看到南城門外人流熙熙攘攘,非常熱鬧。魁武的城樓巍然屹立,與對麵高聳的淩霄塔交相輝映,展現出曆史文化名城榆林莊嚴雄偉的豐姿。
走近南門,東麵城牆上的十七個鏤空黃色大字十分醒目:“陝北榆林過大年”“到榆林過年”“品陝北年味”。看到這些標語,使人聞到了一股濃厚的鄉土年味,內心異常舒暢!可是仔細一看,卻發現標語中的兩個“陝”為簡化字,兩個“過”為繁體字,字體並不統一。國家推行規範文字,把繁體字的使用限製在一定範圍之內,沒有特別的需要,一般出版物、文件、告示,以及大幅標語等要求使用簡化字,因此,此處的繁體字應使用簡化字才算規範。
榆林乃明代的九邊重鎮之一,南門古稱鎮遠門,是榆林的門戶。城門洞兩旁,高大的彩架上一副紅底黃字對聯映入眼簾:
九邊城開沐朝陽,正氣升騰,登樓攬勝趕春早;
六宇綻放祈迎新,白雲瑞祥,政暖人心追夢圓。
經過甕城進入城內,城門洞兩旁高大的彩架上也有一副紅底黃字對聯:
九邊重鎮,人傑地靈小北京,明月千秋映清暉;
三春名城,物華天寶老榆林,紅日百世耀熱土。
兩副對聯均融入了黨政時情、古城特色、迎春喜慶等,內容是健康的。唯“六宇綻放”費解,“六宇”是天地四方,“綻放”是裂開,天地四方怎麼能裂開呢?大概作者要表達的意思是花朵開放,那為什麼不用“花放”呢?
再仔細玩味,卻發現其形式並不規範,實為“病聯”。先說笫一副對聯。一是以聲調論,對聯要求節奏點平仄交替,可上聯“邊”與“開”同平,“開”與“朝”同平,下聯“宇”與“放”同仄,“雲”與“祥”同平,均“失替”。二是上下聯要求節奏點平仄相對,可“迎”對“朝”,“新”對“陽”,“祥”對“騰”均以平對平“失對”。三是對聯要求詞性對品,即同類詞相對,可聯中卻以動詞“綻”對名詞“城”,動詞“迎”對名詞“朝”,形容詞“新”對名詞“陽”,名詞“政”對動詞“登”,形容詞“暖”對名詞“樓”,名詞“人”對動詞“攬”,此皆異類詞相對。四是對聯要求結構對應,可聯中卻以聯合型“綻放”對主謂型“城開”,述賓型“迎新”對偏正型“朝陽”,主謂型“政暖”對述賓型“登樓”,偏正型“人心”對述賓型“攬勝”,顯然並不規範。
再說笫二副對聯。一是上聯節奏點“秋”與“清”同平,下聯節奏點“春”與“城”同平,“日”與“世”同仄,“世”與“熱”同仄,均“失替”。二是上下聯節奏點“春”對“邊”同平,“林”對“京”同平,“日”對“月”同仄,均“失對”。三是對聯要求上聯仄收,下聯平收,可此聯上聯句腳“暉”為平聲,下聯句腳“土”為仄聲,此為“亂腳”。
以書寫論,一般書法用簡用繁均可,但要求書體統一,即用簡則避繁,用繁則避簡。此兩聯多數字以繁體行楷書寫,可是第一聯中的“趕”與第二聯中的“熱”為簡化字,若寫作繁體字更好。
榆林雅稱“駝城”,是遐邇聞名的晉、陝、蒙中心城市,被國務院批準為中國曆史文化名城。榆林城的南門,人流往來頻繁,是榆林的繁華地段之一,也是榆林的門戶,代表著古城榆林的形象。這裏出現的病聯,與高大莊嚴的彩架形成巨大的反差,會給觀眾,尤其是外地旅客留下負麵的印象。建議有關方麵應該引起重視,今後遇到類似的情形,必須認真對待,以避免出現失誤;否則,將會損害曆史文化名城榆林的形象。(刊於《中國楹聯報》2018年4月13日第14期3版)
本文作者:
王振權 1939年生,陝西吳堡人,係中國楹聯學會、中華詩詞學會、陝西省書法家協會等會員,陝西詩詞學會理事,榆林詩詞學會常務理事,榆林國學研究會首席顧問。其詩詞、辭賦、楹聯、書法等作品及論文曾在《光明日報》《人民政協報》《中國老年報》《書法報》《書法導報》《中國楹聯報》《中華詩詞》《乾坤詩刊》(台灣)《對聯》《榆林學院學報》等報刊登載;入編《中華詩選》(陸台合編)《全球名家詩詞精選》(法國版)《當代中華詩詞集》《中華詩詞研討會論文集》《中國學者墨跡選集》《紹興曆史上的書法》《書學論壇論文集萃》《三秦詩論》《榆林地區誌》等。詩賦在“陝西長嶺杯詩詞大獎賽”“第五屆華夏詩詞獎”等評選中多次獲獎;詩論入選全國第16、19、22、23、25、26等六屆中華詩詞研討會;書法在“中國曆史文化名城風采書法大賽”等參賽中多次獲獎;另在《中國楹聯報》創刊三十周年紀念活動中被評為40名“優秀撰稿人”之一。發表論文三十餘篇。出版《水竹居吟稿》《片玉聯璧——單聯續對三百六》《張君墓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