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的城市建設,近些年變化極大,以致我多次站在原本熟悉的街區,竟發現眼前一片陌生,讚歎之同時,又興起了追源溯頭的興趣。
據《貴陽市誌﹒建置誌》所引資料,南明之地元屬順元宣慰司;明初隸貴州宣慰司;隆慶三年(1569年)建貴陽府後,區境屬貴陽府管轄;明萬曆十四年(1586年)置新貴縣,區境隸新貴縣;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置貴築縣,區境屬貴築縣。民國三年(1914年),成立貴陽縣,區境隸之;民國三十年(1941年)7月1日,成立貴陽市政府,區境屬市政府管轄。算起來,已有近六百年的曆史了。
上述節錄僅為概況,六百年間,南明的文化底蘊可從曆代名人的詩詞楹聯中窺見不少。
因貴陽的地標建築甲秀樓位於穿城而過的貴陽母親河——南明河畔,因此曆代名人留下的詩句若璀璨的繁星,照耀著秀甲黔中的南明。
明河清淺水悠悠,新築沙堤接元洲。
秀出三獅連風翼,雄驅雙駿據鼇頭。
漁郎磯曲桃花浪,丞相祠前巨壑舟。
此日臨淵何所羨,擎天砥柱在中流。
《黔記》裏輯錄的這一首《甲秀樓》,是有據可查的有關甲秀樓最早的詩文,作者是明代的貴州巡撫江東之。江東之寫下這首《甲秀樓》時,甲秀樓尚未竣工,詩中所描寫的景色均為他所想象出來的模樣。臨別貴州之際,江東之心懸甲秀樓施工建設,唯恐不能最終完成,因此辦理交接時特別囑咐,希望後續者一定完成,隻可惜後續施工總是被擱置,直至江東之辭世,他也未能看到挺拔秀麗、具有江南建築風格的甲秀樓矗立在南明河畔。明萬曆34年(1606年),曆盡坎坷的甲秀樓才終於竣工。甲秀樓建成之後,貴陽文風愈盛,甲秀樓附近的南明河畔,更為人文薈萃之地。正如江東之詩文所預,甲秀樓由此成為貴陽文化的象征。甲秀樓自建成後便是貴陽市民遊冶尋樂的首選之地,來此品茗弈棋、唱和交流的文人雅士居多,故而留下了許多流傳千古的吟詠佳作,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要數比號稱天下第一長聯的昆明大觀樓長聯還多26個字的206字長聯:
上聯:五百年穩占鼇磯,獨撐天宇,讓我一層更上,茫茫眼界拓開。看東枕衡湘,西襟滇詔,南屏粵嶠,北帶巴衢;迢速關河,喜雄跨兩遊,支持那中原半壁。卻好把豬拱箐掃,烏撒碉隳,雞講營編,龍番險扼,勞勞締造,裝構成笙歌閭,錦繡山川。漫雲竹壤偏荒,難與神州爭勝概。
下聯:數千仞高淩牛渡,永鎮邊隅,問誰雙柱重鐫,滾滾驚濤挽住。憶秦通棘道,漢置戕河,唐靖且蘭,宋封羅甸;淒迷風雨,歎名流幾輩,銷磨了舊跡千秋。到不如成月喚獅岡,霞餐象嶺,崗披鳳峪,霧襲螺峰,款款登臨,領略這金碧亭台,畫圖煙景。恍覺蓬州咫尺,頻呼仙侶話遊蹤。
此聯不僅用優雅華麗的文字將甲秀樓之美景呈於讀者眼前,更是大開大合、縱論古今,胸襟開闊、氣魄雄偉。不單以字多聞名,更是以恢弘氣勢取勝,堪稱千古一絕。
圖片來源:貴陽網
此聯作者劉蘊良,字玉山。清道光24年(1844年)生於貴陽龍泉巷一個“翰林第”的書香人家。於同治戊辰年中進士,官至江西布政使。他學識淵搏,才華出眾,卻性格孤傲,不願同流合汙。後因得罪上司,被參革職,“永不敘用”。在斷絕仕途之後,他遊曆各地十餘年,於光緒15年(1889年)前後返回故裏,以行醫及授徒為業。這樣的經曆,使他對人生和世事的認知皆心有獨到,胸中格局自然與眾不同,能夠寫出如此氣勢的長聯也就不奇怪了。
該長聯最初隻是在貴陽文人中流傳,並未公開發表。1915年1月24日的《貴州公報》將該長聯刊載於“文苑”欄內,題為《甲秀樓楹聯》,署名為“我真氏劉蘊良稿”,這是甲秀樓長聯第一次公開發表。
此後,眾多楹聯愛好者對長聯提出了各自的修改意見,其中貴州現代楹聯大家向知方修改的作品最為知名,他刪去了長聯中原有的繁贅字詞和部分生僻典故,上下聯各減少了16字,全文變為174字,長聯由此顯得更加精煉。1985年10月,向知方先生修改的版本由貴州著名書法家王萼華先生書寫,懸掛於甲秀樓底層大門兩側,至今猶在。
與甲秀樓連而呼應的翠微園始建於明宣德年間(1425年至1435年),清代名臣、曾任雲貴總督的阮元有《書翠微閣匾後並題》(見《貴陽府誌﹒餘編》卷十八)一詩留存。
水南小閣題名後,一段林巒未可忘。
黃葉多時有霜氣,紫微空處即秋光。
眼前畫意任舒卷,溪上詩情誰短長。
莫怪闌幹人倚久,勾留清景是斜陽。
阮元(1764~1849)字伯元,號芸台、雷塘庵主,晚號怡性老人,籍貫江蘇儀征。乾隆五十四年進士,先後任禮部、兵部、戶部、工部侍郎,山東、浙江學政,浙江、江西、河南巡撫及漕運總督、湖廣總督、兩廣總督、雲貴總督等職。曆乾隆、嘉慶、道光三朝,體仁閣大學士,太傅。係著作家、刊刻家、思想家,在經史、數學、天算、輿地、編纂、金石、校勘等方麵都有著非常高的造詣,被尊為三朝閣老、九省疆臣,一代文宗。
另有,明神宗萬曆十年(1582年)舉人李時華(字芳麓,貴州貴陽人。後官至監察禦史,曾奉旨巡行四川、河南、廣東及漕運等地。為官期間上疏朝廷,為貴州增建學校,朝廷準貴州建立縣學,為貴州文化教育發展作出了貢獻。《黔詩紀略》錄其詩十首。)有《南明河》詩一首傳世。
一水繞山城,曾將洗甲兵。
秋波涵碧玉,春漲黔紅英。
龍臥歸雲濕,犀沉夜月明。
寒潭深萬丈,澈應本無塵。
在南明的轄區內,有一處古刹也不得不說,坐落於南明河畔陽明路上的黔明寺是黔中著名佛教聖地,該寺始建於明末,重建於清乾隆年間。民國以後藏經日豐,皈依者眾,成為重要叢林。如今是貴陽重要的佛教活動場所,係貴州省佛教協會和貴陽市佛教協會所在地,同時還是國務院公布的首批142座全國重點寺廟之一。此前提到的黔中名宿劉蘊良有一篇述之:
黔置省僅十三郡耳,卻養龍毓秀,睹虎標奇,靈異所鍾關地運;
明至今殆五百年矣,乃橦錦輸珍,苡珠貢瑞,豐盈有兆荷天庥。
(原注:建自明初,為黔省襏祥之所。養龍睹虎,黔中名勝,橦錦苡珠,黔中異品。)
從內容可以看出,劉蘊良寫下此篇時,黔明寺必定是秀甲黔中,不僅具“虎踞龍盤”之氣勢,更集“繼往開來”之大同。
如果說南明河畔一脈貫穿的甲秀樓、翠微園和黔明寺沉澱著南明悠久的曆史,那麼被譽為“黔南首關”的圖雲關不僅沉澱著曆史,還連接著近代。
圖雲關,為貴陽城九門四閣十四關之一,始建於宋嘉泰元年(公元1201年)。在貴陽的地名中,稱“關”的眾多,但最為著名的隻有兩處,一為位於貴陽城北的“鴉關”,它是古代貴陽通往四川的必經之道,地勢險要,素有“北門鎖鑰”之稱;另一就是地處城南,為曆代兵家必爭之地,為出黔去湘桂的咽喉要隘,人稱“黔南首關”的圖雲關,若從二者拔冠,當以圖雲關為首。
關上奇石玲瓏,崔嵬百態,樹木蔥鬱,涼風拂人。清康熙年間曾供職於翰林院的黔中先賢周漁璜有詩文讚曰:“層軒架構倚崔嵬,點綴黔南亦壯哉!奇石千丈雲際立,雄關四扇日中開。時清仙客投繻過,天遠王臣叱馭來。萬裏長城公等在,更於交緬置輪台。”,又有“玲瓏萬石破孱顏,設險探奇共此關。六詔嵐煙飛鳥外,三湘雲樹夕陽間。岩疆不覺征人苦,平世真教勝地閑,見說雙星臨益部,時時立馬為看山。”(見《桐野詩抄·王子喜中丞建圖寧關落成為賦二律》)。
明清兩代,貴州重要官吏上任、卸職或受封都在此舉行儀式或立坊,過去關下立有各式牌坊二十餘座,頗為壯觀,可惜現已全毀無存,隻有沙灘三賢之一的西南巨儒莫友芝有《圖雲關》(見《郘亭遺詩》)一詩流傳於世。
石蹬旋盤東西回,曉雲扶日度關來。
蒙蒙繡堞千花遠,曆曆青山萬徑開。
千勇威名餘馬革,通侯勳業尚龍堆。
書生不解匡時略,獨立蒼茫感將才。
1938年10月,中國紅十會救護總隊,由長沙遷至貴陽,連同舉世聞名的中國醫療衛生中心和軍醫培訓基地等都以它為中心基地。當時,由波蘭、奧地利、美國、捷克等九個國家組成的一支國際援華醫療隊也來到了生活艱苦的貴陽市圖雲關紅十字會救護總隊,他們為中國抗日戰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最後,我還想說說一首來自於劍道街的詩文——《貴陽射圃晚歸馬上作》(見《貴陽府誌﹒餘編》卷十六)。
寒原木葉馬蹄中,射圃歸來趁晚風。
片月初銜孤塔頂,怒流直下小橋東。
背城山湧三層黑,傍郭燈搖一寸紅。
卻羨漁磯煙水上,柴門深閉鹿皮翁。
射圃即習射之場,詩中所述的原址就是今天的劍道街,可見當年的南明和今天是截然不同的樣貌。該詩是清順治十二年進士,曾授兵部侍郎的楊雍建所作。楊雍建,字自西,號以齋,浙江寧海人。著有《政學編》、《黃門疏稿》、《撫黔奏疏》、《景疏樓集》等。
從上述詩文楹聯中不難看出,自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貴州建省以來,南明一直都擁有全省無可替代的中心地位。六百年過往塵煙已逐漸遠去,而今更勝從前,南明的新貌,留待後續來者的筆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