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副對聯:
琴瑟琵琶,八大王一般頭麵;
魑魅魍魎,四小鬼各自肚腸。
還有一個版本:
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
魑魅魍魎四小鬼,鬼鬼犯邊
這種修辭手法叫“同旁”,就是利用漢字的偏旁、部首組成的對聯,偏旁是指"漢字形體中出現的某些組成部分。如“湖”字中的“氵”和“胡”,“崮”字中的“山”和“固”。“氵”和“山”表示意義,稱形旁;“胡”和“固”表示讀音,稱聲旁。偏旁是合體字的結構單位。從前稱合體字的左方為「偏」,右方為「旁」;現在把合體字的組成部分統稱為「偏旁」。位於字的左邊,叫「左偏旁」;位於字的右邊,叫「右偏旁」。部首是指“字典等辭書為便於查檢,根據漢字字形結構,取其相同部位所作的分類。如“鬆”、“樹”、“楊”、“樣”等字中的“木”就是部首。”部首原則上是表示一組文字的共通意義,部首所在的位置並不一定。例如「鳥部」有「鴃」「鳩」「鳧」「鶯」等字,無論在哪個位置都無礙其分類在「鳥部」內。漢字的90%是形聲字,形聲字是由表示意義的「形符」與表示發音的「聲符」組成的。形聲字多使用意符為部首,有助於容易判斷部首的部分。由此可見,偏旁和部首是有區別的。但是在 “同旁”對聯中,既包含偏旁,又包含部首。同旁的情況比較複雜,從不同的角度可分為,同字異音,同畫,跳脫,同韻,同出,脫化;全同,豎同,橫同,部分同,疊架等等。
“琴瑟琵琶”屬於“王”部首。什麼是王,王是象形字。王字的甲骨文為斧鉞之形,斧鉞為禮器,象征王者之神聖。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參通之者,王也”。琴瑟琵琶雖然都屬於“王”部首,但和“王”的本義無關。琴瑟琵琶四個字,是三種樂器。琴字上邊的“玨”,代表弦和弦柱。 “琴”和“瑟”是兩種不同的樂器。古代常合奏。也用以比喻夫妻感情和諧或兄弟、朋友的融洽情誼:琴瑟和諧。琵琶是撥弦類弦鳴樂器。琵琶,是一種樂器,有一種說法:琵琶其名,"琵"和"琶"是根據演奏這些樂器的右手技法而來的。也就是說琵和琶原是兩種彈奏手法的名稱,琵是右手向前彈,琶是右手向後挑。由此可以斷定,琴瑟琵琶上麵的八個“王”字,此 “王”非彼“王”也。但是,說八大王,沒有錯,既“一般頭麵”也“王王在上”,見怪不怪,約定俗成罷了。下聯“魑魅魍魎”( chī mèi wǎng liǎng)屬於“鬼”部首,《玉篇》雲"山神為魑魅,水神為魍魎。"後來指各種各樣的壞人。
由此可見偏旁部首是相當複雜的,而漢字的形音義,又是豐富多彩的。學習對聯其基礎的基礎,就是要深深紮根於漢語基礎知識中,隻有這樣,撰聯才能用詞準確,用語生動,得心應手,左右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