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對聯的‘虛對’
對聯中的虛對一般是指聯句所描寫的事物不是真實的現象,僅是我們直觀感知的假象,或者說它是某種物理或化學現象。例如“白雲入水靜湖深”,其實白雲不可能入水,那隻是光的反射現象。當我們看到白雲在水裏時,感覺水很深,其實是人的錯覺。這樣的不可能真實的事物的描寫就是虛對,虛對的要求就是合情合理,是我們常見的現象。
虛對的應對可以用實對,也可以用虛對。因為上句是虛對,下句還要對出合情合理且平仄相對,詞類基本相合的虛對很難,所以這樣的對句可以不用虛對,當然虛對對虛對就更好一些。傳說蘇東坡的妹妹出嫁給秦觀,新婚之夜,蘇小妹出了個上聯,要求秦觀對出下聯才可以入洞房。上聯是:“雙手推開窗前月”,這是個虛對,雙手不可能推開月,但是我們開窗時感覺窗上的月被我們推開了。這個上聯難壞了秦觀,書生苦思不得其解,對不出下聯,洞房花燭夜豈不成了空話,那可熬殺了人!
蘇東坡看在眼裏,有意幫助妹夫,又擔心妹妹嗔怪,躊躇片刻,心生一計,他撿起一石投向池塘。秦觀一見立即豁然開朗,他明白是妻兄有意提示。於是朗聲答到:“一石擊破水中天”。這上下聯可謂絕妙!
雙手推開窗前月
一石擊破水中天
這個千古名聯流傳甚廣,盡管有人考證上麵的故事是虛構的,我也相信是虛構的,但是其巧妙是令人難忘。這個對聯雖然平仄上不是太合乎要求,實際上對聯的最基本要求(平仄規律類似詩句的平仄規律,這裏不多說),尤其是機巧聯,通常隻要求最後一個字是平仄相對即可;更有些拆字聯、嵌字聯連最後一個字也可以放鬆要求。但是這個聯的意境、詞性相諧都很好,隻是平仄對仗不好。
關於對聯的‘合掌’及‘無情對’
對聯中的‘合掌’是指上下聯的句中都包含相同的語言內容,比如:上聯中有‘語’、下聯中有‘言’;上聯中有‘紅日’、下聯中有‘朝陽’,這樣的對聯都稱為合掌,即犯了重複的病句。避免合掌的本意是防止上下聯描述同一個內容,使內容豐富一些。合掌本來是律詩中的對仗句的禁忌,因為律詩字數有限,要表達盡量豐富的內容,重複是難以容忍的,以至一些詩人每字都要‘煉’。
對聯中合掌問題我認為不必要求太嚴,因為對聯雖然是一種文學形式,但是其主要是作為賀喜、祝壽、節日慶典、商鋪昭示等功能使用和創作的,這方麵要求過嚴會使表意困難。試想一副對聯讓人感覺既可以掛在藥店,也可以掛在書房,那恐怕就不能算好聯。當然了,如果能寫出不合掌的又十分和諧的對聯更好,但是‘合掌’的對聯也可以是好聯。例如:
買賣興隆通四海
財源茂盛達三江
這個家喻戶曉的對聯寫得真棒!但是如果按照目前一些論壇的所謂的‘合掌’‘標準’來看(不分詞性的嚴苛標準),‘興隆’與‘茂盛’是同義,該屬‘合掌’了?!由此可見合掌的標準不宜太窄,太嚴格了就會導致另一個極端的出現——‘無情對’。
如果合掌的標準太過嚴刻,那麼曆史上許多名聯都是‘病句’了。請看宋朝朱熹築滄州精舍時自書一聯雲:
佩韋遵考訓,
晦木謹師傳。
這裏的‘遵’與‘謹’是否‘合掌’?‘訓’與‘傳’恐怕也有些‘合掌’了吧?再看這副被某專家推薦的聯:“友以義交情可久,財從公取利方長”,中的‘可久’與‘方長’如何?合掌不合掌?至於對聯中用‘萬世’對‘千秋’、‘千古’對‘萬歲’等等更是不勝枚舉,學人不可自縛手腳,所有的規則不可全然不顧,亦不可縮手縮腳,以大膽表達情感和意趣最為重要,對於平仄的要求也應該采取一樣的態度,對於詩詞的規律也應該這樣對待。
我個人認為所謂“合掌”應該主要針對上下聯中的“名詞”使用的限製,即上下聯不要出現表達同一事物的名詞,這才是合掌的基本定義。比如:上聯有‘明月’,下聯不要用‘銀盤’、‘嬋娟’等月的異名;上聯用了‘臉’,下聯不要用‘麵’;諸如此類等等。而對動詞、形容詞等詞性(包括詞組)則不宜要求過分苛刻,或者說不應該視為合掌,例如上麵談到的商業對聯、朱熹的對聯都不能算為合掌。我個人處事的態度比較中庸,在我看來任何事物限製太嚴就喪失了活力,就不會有生機勃勃的局麵;如果限製太少、或沒有限製,又會導致混亂。比如某位學人將“中華民國萬歲,袁世凱千古”這樣的口號編入自己關於對聯的專著,這使得後人以訛傳訛,認假為真。就此我與一位網友還在某論壇爭論過,試想如果字數都不一樣也能叫對聯,那散文也是對聯了!!
對於‘無情對’我個人的看法那是對聯的異類,一如上麵說的“袁世凱”聯。‘無情對’據說始自一位曆史上的高官,他在巡訪外地時的應酬之作(原聯不附),或者說是玩笑之作。不知出於什麼心理,人們把他做的那種不著邊際的對聯稱為‘無情對’,而且容忍了這種‘無情對’的存在,甚至將其算做一個體例。竊以為“不可因人立言、亦不可因人廢言”,對的就是對的,錯的就是錯的,這樣遷就錯誤,把錯誤的變成正確的看待是不負責任的行為,是導致混亂的做法。即使有些‘無情對’可以轉彎抹角地找到一點聯係,這樣的對聯也不應肯定。我經常看到一些聯讓人感覺上聯是喜,下聯是悲,而悲喜全無來頭,不容易產生共鳴。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我想除了有作者個人的能力原因外,為了防止所謂的‘合掌’他們多采用‘反對’的形式也是原因之一,有些對聯本身不易衍生出反意對句來;另外一種原因就是用所謂的‘無情對’的結果,給人的感覺是離題萬裏,不知所雲。當然也有人熱衷於此道,還能講出一大堆的理由說明上下句的聯係,但是我個人的感覺就是讀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