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就聽說張誌玉老師名字。他在聯壇頗有名氣,曾在全國各種楹聯大賽中獲獎數百次,被稱為聯壇獲獎專業戶。還是在三門峽市楹聯學會的活動中得以認識。細條的個兒看上去就和他的對聯一樣清秀俊雅。前些時聽說他要出聯集,有幸先睹珠玉。厚厚的聯集內容涉及方方麵麵,亦迎春喜語,亦月夜鄉愁;亦名山勝水,亦惠政時聞。讀之如聽山泉淙淙,悅耳聲久久回蕩;讀之似聞春花鬱鬱,香醇味綿綿悠長。
一、平常語寫大情懷。對聯本來就是雅俗共賞文體,要做到平常而不落俗套,高雅而不失古板是很難的。且看“幾縷清風翻信紙;一窗明月惹情思。” 清風明月本為尋常語,一“翻”一“惹”韻味大增。我們自然想到了“清風不識字,何必亂翻書”,其實豈止是清風翻書,這不是羈旅之人百無聊懶心境的寫照麼?這不是想見的人不得見,想做的事不得做那種無可奈何的心境寫照麼?我們自然想到了“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想起了“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這情思是思鄉、思人,給讀者留下廣闊的想象空間。寥寥七字聯足見情懷。
再看“不必通知,有信東君競吻梅,梅香嫩蕊;何須召集,有情澍雨爭滋柳,柳舞春風。”“東君吻梅”、“澍雨滋柳”尋常春景,但加上有信、有情便活了起來。“不必通知”、“何須召集”普通不過的詞句,但與後麵的分句一串,效果就不一樣了。加上“梅”“柳”兩字頂針,饒有趣味,展現在我們麵前的是一幅陰陽交替、冬去春來,風暖梅香,雨細柳青的春天畫卷。
“好個仙山瓊樹,櫻桃串串掛繁枝,紅透蒼林,春風喜染朝霞色;欣然健步輕身,珠履時時敲雅韻,香浮化境,遊客欣嚼果味詩。”這是張誌玉老師題九洞天櫻桃文化旅遊節的對聯。以口語入詩,讀來輕鬆愉快,既看到了櫻桃鄉的雲蒸霞蔚美景,又似乎聽到了遊客觀景品果後的嘖嘖讚歎聲,與旅遊節的歡快氛圍合拍。
二、非詩句卻勝詩韻。張誌玉老師是文革前畢業的高材生,係統的文學知識,加上他從事文化局、文聯、報社總編等行業的社會積累,使其文筆輕靈中有厚重,綺麗中見俊逸,不是詩句,勝似詩句。“一枕風聲,敲窗秋雨三分冷;三更囈語,饋我長空幾許晴。”上聯悲秋,使人想起林黛玉的“已覺秋窗秋不盡,那堪風雨助淒涼。”使人想起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悲情切切,詩味濃濃。下聯筆鋒一轉,從“人逢秋日悲寂寥”中一躍而出,似乎看到了秋高氣爽,看到了劉禹錫的“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山色一湖魚讀月;蓮花萬頃葉摶雲。”這是題怡心亭的對聯。清末書法家餘覺蘇州石湖風景區餘莊的對聯:“水清魚讀月,山靜鳥談天”。其實再往前還有詩僧“八指頭陀”留下的美妙詩句:“水清魚嚼月,山靜鳥眠雲”。無論誰先誰後,美妙的詩意綿延不斷。“蓮葉摶雲”多麼熟悉的場景,楊萬裏“接天蓮葉無窮碧”;周邦彥“水麵清圓,一一風荷舉”。試想一下,當你站在亭邊欣賞湖魚讀月、蓮葉摶雲的美景,能不心曠神怡麼?
“不亦樂乎,親水樓台堪得月;何其美矣,鍾情歲月恰如詩。”這是題樂心亭的對聯。寫這個亭子,肯定要突出一個樂字。孔子雲“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樓台得月也是不亦樂乎。這裏把“近水樓台先得月”改一“親”字,有靜態到動態,活靈活現。
“香溢壺天,魚鉤釣出三江月;閑敲玉韻,雀舌銜來一品春”。這一聯很妙,妙哉巧用了魚鉤和雀舌這兩個詞。這裏的魚鉤,借用了魚鉤茶的字麵。魚鉤茶,很多人初次聽到這個名字都不熟悉,就連茶道中人都覺得奇怪。其實魚鉤茶是一個俗稱,魚鉤茶就是當今的都勻毛尖茶。雀舌,也是借用了雀舌茶的字麵。魚鉤釣月、雀舌銜春,靈動而有詩韻。
三、旖旎句抒鄉土情。張誌玉老師在靈寶工作多年,對家鄉的一山一水都有著濃濃的興趣,對家鄉的一草一木都有著深深的感情,這一點也清楚地反映在他的對聯中。
“靈山瓊樹布春風,紮根沃土,欣欣然林茂寺河、花芳燕嶺;寶地秋香凝聖果,馳譽神州,甜甜矣共同築夢、精準扶貧。”這是題靈寶蘋果花的聯。一看就知道是新寫的。剛上任不久的靈寶市委書記著力打造靈寶品牌,今年四月份隆重舉行了“靈寶蘋果花節”,邀請了不少詩詞楹聯界的名家前來采風,欲通過這些活動叫響靈寶品牌。我也有幸參加此次活動,感受頗深。
函穀關是古絲綢之路上的一個重要節點,也是靈寶近年來打造的一個綜合性文化景區。曆代文人聯題詩頌,壁題石刻,留下了不少美傳。“東來紫氣沐函關,水笑山歡,升騰道炁三千丈;西去青牛催布穀,鶯飛草長,飄起桃林十萬霞。”這是他題靈寶函穀關的聯。聯中抓住了守關將領尹喜望見紫氣東來,和老子騎青牛出關西去兩個典故,揭示了函穀關道教文化淵源以及對後世的影響。
“黃河三門峽,美麗天鵝城”,已經登上了中央電視台,作為三門峽的楹聯家,他對天鵝湖也有著別樣情懷。“櫓楫點閑雲,雲移山色,一城景入淋漓畫;天鵝鳴碧水,水耀波光,十裏濤吟夢幻詩。”上聯寫靜景,湖光山色,一幅酣暢淋漓的水墨畫;下聯寫動靜,鵝鳴波湧,一曲引人入夢入幻的和諧詩。
四、善推敲而入高台。好玉須雕,好詩須吟,經反複打磨才能寫出好聯。張誌玉老師之所以被稱為獲獎專業戶,與他勤於推敲、精益求精的精神是分不開的。“誰挽大江染翠?看千秋古邑,風月撩人,長壽之鄉開勝境;我栽盆景留春,飄四季清香,山川醉夢,小康之市拓新天。”這一聯獲“中國·如皋中華長壽文化”全國征聯大賽一等獎。定稿前上下聯前一分句分別是“萬裏大江染翠”和“四時盆景榮春”。改為“誰挽”“我栽”無論從語義上還是從氣勢上看都高出一籌。
“煙波一峽江南韻,疑是瑤池,更勝桃源,銀網頻撈湖裏夢;風月三門生態圖,猶如蓬島,不輸仙境,天鵝時啄水中詩。”這一聯獲“發展改革杯”全國楹聯大賽三等獎。在定稿前,上下聯第三分句分別是“美奐美輪”和“宜情宜雨”,詞句雖美,但通聯看略顯平直。後來改為“更勝桃源”和“不輸仙境”,這樣分句間層層遞進,更好地展現了日新月異風貌,更切合發展改革主題。
“丹黃兩色和諧,詩畫流香,情緣萬裏;律呂七音甜美,中西合唱,意韻千重。”“歲月祥和,日永華天,鳩杖親扶歌上壽;耄耋康樂,情鍾盛世,鶴觴漫飲醉夕陽。”這兩聯分別是“如意情緣”婚典征聯大賽和“鍾祥長壽文化杯”征聯的獲獎作品。碰巧我也在這兩個征聯中獲獎,所以一看到這兩聯就覺得非常熟悉。“如意情緣”婚聯中嵌入了新郎新娘的姓氏“黃”和“呂”,“中西合唱”體現了新郎新娘加拿大和中國的身份。在鍾祥長壽聯中,嵌入了“鍾”“祥”地名。巧妙地嵌名使對聯增色。
“風蕩金波,搖翠翠荷姿,鋪開畫卷香十裏;雲蒸濕地,看翩翩鷺影,抖落詩情醉半湖。”此聯是題孟樓張集濕地的,獲一等獎。最喜結句,讀來韻味濃厚,唇齒留香。他曾在《七律 遊天鵝湖有記》中寫道“敢憑勁翼張風采,抖落詩情漲半湖。”好的句子,用在詩裏,用在聯裏一樣耐人尋味。
最後,以一副對聯賀張誌玉老師詩聯結集出版:
白雲出岫來,幾團靈氣,幾縷香風,仙姿曼舞撲君麵;
山瀑別鬆下,一路瓊花,一川珠玉,月色霞光漫舜天。
戊戌初夏寫於虢州
張項學,河南靈寶人,研究生學曆,經濟師,工學碩士,曾任朝川礦務局中學副校長、技工學校校長、三門峽市煤炭局副局長等職。現任市發展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市區域協作辦主任。中國楹聯學會會會員、河南省楹聯學會常務理事。業餘習聯研詩,著有詩集《晨曦拾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