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國對聯網首頁對聯知識古今聯話對聯“古今情”/史海鉤沉

對聯“古今情”/史海鉤沉

2018-08-17 22:14:14朱道明 江風竹韻 0條評論

對聯是我國經典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古代文人的必修課;但有些上聯或下聯對的難度太大,被稱為“絕聯”,需時隔較長或時空轉換後才對得上,筆者將這種情形稱之為對聯文化中的“古今情”。

對上一副對聯需要的時間跨度可以是數年甚至數百年不等。閻錫山小名叫萬喜,報考山西武備學堂前,算命先生推算說他五行缺金,便取名錫山。1937年,閻錫山路過江蘇無錫,登錫山遊覽,對隨從們說,他用名字製作了上聯:閻錫山,過無錫,登錫山,錫山無錫。讓大家對下聯。隨從無人能對,閻錫山十分得意,並登報征下聯。很長時間,無人應征,幾乎成了絕聯。1945年著名記者範長江隨陳毅到安徽天長縣,靈機一動,對陳毅說:“有了,我能對起閻錫山對子了!”範長江對的下聯是:範長江,到天長,望長江,長江天長。陳毅低吟了兩遍,連聲稱讚。這是時隔八年且時空轉換後的對聯古今情。

也有相隔三四百年才對起的對聯:

清乾隆年間,廣東有一李一宋兩個自認為很有才氣的秀才,結伴旅遊,一路觀山賞景、聯詩對句,好不愜意,遊了半天,又累又渴,見前麵樹蔭下有一位年逾古稀的和尚(一說農民)在納涼,身邊放一葫蘆,便上前討水喝。老和尚打量兩人一眼,說:二位貴姓?有水,不過要對對子,對得上方可喝水。兩秀才欣然同意,並自報家門。老和尚聽罷,將兩人姓氏嵌入,出聯:李宋二先生,木頭木腳。兩秀一聽,見對聯是譏笑自己,對了半天也沒對上,怏怏而去。上世紀八十年代,《廣東農民報》重登該故事,不少愛好者熱心對下聯,對得比較好的首推讀者黃文昌對的下聯:龔龐兩小姐,龍首龍尾。

不僅秀才對對聯難如底層百姓,狀元也可能不如。明嘉靖年間,江西吉水縣有個很自負的羅狀元,一天,他乘船去九江,船夫求狀元對一副下聯:一孤舟,二客商,三四五六水手,扯起七八葉風篷,下九江,還有十裏。羅狀元起初不以為意,見到船夫的上聯,不著一字。四百年來,竟無人能對。解放後,佛山一裝修工托人到十裏外的農村找一段名叫“九裏香”的木料,找到後,花兩天便運到了。據說受托的木匠1943年花了整整一年才弄到這截木材。有人一時興起,對出了船夫的“絕聯”:十裏運,九裏香,“八七六五”號輪,雖走四三年舊道,隻二日,勝似一年。

還有近千年才對出的對聯:

唐代大文學家韓愈字退之,做官廣東潮洲時,潮洲尚屬窮山惡水,加上官場腐敗、惡霸橫行,哀鴻遍野、民不聊生。韓愈想革故鼎新,但倍感力不從心,一天,他批閱多地報來的災情,因無力解決,頗有感慨、萌生退意(即辭官),便自撰半副對聯:惡山惡水惡環境,韓退之!退之!此聯近千年沒人能對,被視為罕世絕聯。新中國成立後,謝覺哉任人民政府內務部長,他極富有責任心,關心民間疾苦,上任伊始,到各地視察。一天,他下榻潮洲市政府招待所,讀陳望道翻譯的《共產黨宣言》,愈讀愈愛不釋手,大有豁然開朗之感,想到韓愈的半副“絕聯”,茅塞頓開,奮筆疾書,對出了“絕聯”:好書好句好文章,謝覺哉!覺哉!

因李白詩詞的浸潤,江油有較為厚實的文化土壤。一本舊江油縣誌上曾記載一個“絕聯”故事:傳說古代一書生赴京趕考,途經青林口,得重病後窮困潦倒,無錢看治,流落街頭,一白姓鐵匠收留了他:給書生吃的,並出銀兩讓書生看病抓藥。經過一段時間的調理,書生病情漸漸好轉,身體康複後,書生準備辭行,繼續赴考。麵對好心的鐵匠,書生無以為報,便提出為鐵匠留一些字墨(即書法)。鐵匠的善舉本出於同情,未想過回報,聽說書生要為自己題字,自然高興,為書生準備好筆、墨、紙、硯後,鐵匠出門辦事了,書生提起筆寫道:青林口,白鐵匠,生紅爐,燒黑炭,坐南朝北打東西。寫完上聯,書生卻無法對出下聯,趁鐵匠還未回家,灰溜溜地不辭而別。據筆者所知,該上聯一直無人對出下聯。數年前,我和一些聯友談到該故事,其中一聯友依靠諧音,對出了青林口的“絕聯”:竇(諧豆)圌山,粟先生,吃麥麵,著麻衣,訪男問女算陰陽。

       哲學基本原理告訴我們:事物是不斷運動變化發展的,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人和事,因此,對聯上的“絕聯”說法是不太科學的,它隻是相對於一般易對的對聯來說,對的難度大了很多,但今天(甚至今年)對不上,並不意味著明天(甚至明年)也對不上,隻要機緣巧合,任何絕聯都有對上的可能,這就要求我們要重視對聯文化的傳承,讓更多的人喜歡對對聯、喜歡傳播對聯。(標題圖片來源於網絡,作者注)


猜您喜歡

相關閱讀

評論區

猜您喜歡的對聯及詩文:

史海古今情

對聯分類

對聯知識

熱門對聯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