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國對聯網首頁對聯知識古今聯話對聯校對,別以為與你無關!

對聯校對,別以為與你無關!

2018-07-21 23:02:32莫非楹聯莫非楹聯 0條評論

校對是書刊出版工作中的一道工序。即依據原稿或定本核對校樣,改正校樣上的差錯。我國古時稱其為“校讎”或“讎校”。漢有校書郎中;三國魏始置秘書校書郎;隋﹑唐等都設此官,屬秘書省(唐另置弘文館);宋屬秘書省;遼屬秘書監著作局;金、元屬秘書監(元並掌鑒定書畫);明清廢。《文選·魏都賦》中說:“讎校,一人讀書,校其上下,得謬誤為校。一人持本,一人讀書,若怨家相對。”指的就是校對工作。

 

校對工作是整個出版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關係到出版物的質量,責任重大。校對是一項極為細致、重要的專門技術工作,主要任務是按照書刊的出版規格和要求,發現排版和編輯加工中的問題。

 

本人從2002年10月起,正式參與圖書編輯小組的校對工作。有一次,我和一個幹了幾十年編校工作的老編輯閑聊,他說了一句話讓我記憶深刻——“看到錯別字,就像吃了一隻蒼蠅那麼惡心”,雖然略顯誇張,但也表明了這位老編輯對於編校工作的重視程度和嚴謹態度,同時也在告誡我們:做校對,要盡心盡力,盡量不要讓自己“吃到蒼蠅”。我們那時參與的校對,都是一些大部頭辭典,工作量挺大,但那時候的校對事務,就已經不再像原來那種“讀校”(也叫“唱校”)的校對方法了,主要采用“對校法”和“折校法”。


順便普及一下這三種校對法:

 

讀校法——由兩人合作,一人朗讀原稿,另一人核對校樣,並改正校樣上的錯誤。由於該方法費人力、效率低,所以漸漸被編輯出版部門淘汰了。

對校法——原稿放在左邊,校樣放在右邊。先看原稿,後對校樣。以左手食指指著原稿要校對的文字,右手執筆,順著校樣和原稿的對應文字。

折校法——原稿放在校對者正前麵的桌上,校樣拿在兩手的食指、大拇指與中指之間(右手同時執筆)。從第一行起校一行折一行,使原稿每一行的文字緊緊靠近校樣上要校的那一行文字。

 

校對工作很枯燥乏味,長時間盯著原稿和校樣,時間稍長一點,就容易疲勞,即便這樣,還得全神貫注盯著,甚至不能借助聽廣播、放音樂等來舒緩一下,更別說邊校對邊聊天了。隻能在難以承受的時候,在稿子上做個標記,然後出去走走,看看遠方,讓精神和視覺能緩解一下壓力。

 

這樣的工作,我做了15年。當然,前幾年是為了掙工資吃飽飯,迫於生計,不得不幹。後來,就慢慢變成一種習慣了,越來越覺得這個工種挺能磨煉心誌的,同時,也能鍛煉反應能力、眼力和敏感度。以至於看生活中得東西隻要是帶字兒的,都習慣性地看看有沒有錯別字,所以我看什麼都比別人要慢。

 

再後來,協助朋友們製作一些作品集子,我這點本事又派上用場了。

 

平時也和朋友探討過關於錯別字的問題。飽讀詩書的潘洪斌先生意見是:“目前的原稿顯示這樣,我們就得尊重。如果沒有確切版本證明之前,我的意見是保持目前的原貌。”而擔任資深編輯的金銳先生倒是幹脆,他的意見是:“不要在意這種細節啦!”

 

這兩天在校對一本對聯合集,發現有一些疑似錯別字的地方,給標注了出來,征求一下大家的意見:我們是要“尊重原稿”呢,還是要“在意細節”呢?如有聯作作者本人看到的,也請給我們反饋一下您的意見。謝謝大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猜您喜歡

評論區

猜您喜歡的對聯及詩文:

校對對聯

對聯分類

對聯知識

熱門對聯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