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屆中國(濟寧梁山)楹聯論壇暨楹聯文化與美麗鄉村建設研討會論文】
從楹聯文化看梁山大美
鄒騰隆1 陳麗榮2
(1、台灣新北;2、雲南大理)
前言
欣聞祖國大陸在十九大報告中,進一步提出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踐行“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實踐創造中進行文化創造,在曆史進步中實現文化進步”的理念;更樂見全國上下積極展開文化建設與美麗鄉村建設。
何以見得積極呢?因為僅我個人參與的地方征聯比賽就不下十餘處,而各地征聯征文的文化底蘊資料,一一挖掘後,更著實令人驚豔。
例如梁山就有著忠義之鄉、武術之鄉、運河文化之鄉以及2017年剛揭牌的“中國楹聯文化縣”美稱,是山東濟寧東文西武文化發展格局中武文化的代表,是“東方武城”,是京杭運河的新開端,是水滸文化的聚集地、繼承地和發揚地,有“中國水滸、大義梁山”之譽。
濟寧梁山在這方麵的長久耕耘(水滸文化研討會至今已是第十八屆)證明地方領導的遠見卓識,也證明當地文化底蘊厚重有以致之。我也因此有幸受聯都網站總策劃瀟湘妃子的邀請,不揣淺陋,代表台灣愛好楹聯文化的工作者,一同參與盛會,榮幸之至!
一、方塊字
中國地大物博,曆史悠久,文化活動的累積與陶冶,在全世界都無出其右,加上中華文化是唯一從發源一直延續到今的古文明,文化的厚度與生命力更是深不可測。台灣作為漢人移民墾荒的屬地,之前的原住民文化跟民間文化相對薄弱,直到國民政府撤退到台灣,才大量帶來了中華文化的典籍文物與專家學者,同時也保留了許多珍貴的文化精髓,唯一最欠缺的就是祖國母親大地的曆史養分。
而中華文化賴以傳承的重要載體就是——漢字!
漢字從已知最早的骨刻文、甲骨文開始就與其他文字走出不同的道路,透過係統地抽象簡化,成為了獨一無二的方塊字——一字一音,一字一形!
相傳倉頡“仰觀奎星圓曲之勢,俯察龜文鳥羽、山川指掌”,再通過係統深入地比較,逐漸把握世間各種事物的外形特征。倉頡在此基礎上采用依類象形、因聲借字、形聲相益等方法,創製了六類漢字,即所謂的“六書”。當然這個巨大的工作不太可能是一人之力可以完成,而是象征性歸功於倉頡。
因為漢字沒有文字讀音長短不同或字型長短大小不一的問題,也沒有單、複數或時態、性別等語法的變化,因此可以隨意組合。什麼字什麼性質,沒有固定,因所處的地位而不同,不僅詞性隨時會有變化,甚至在說話時的語調都可以改變傳達的訊息,這一點相信在座各位都不需要我多舉例了。
二、楹聯與對聯
了解了方塊字,才能明白楹聯也就是一般所謂對聯的文學藝術在世界文化中的獨特性。如果考慮聯墨並呈,那麼楹聯藝術的成就就更加巨大了。
同時,這個文化藝術不是隻在廟堂之中,也不是存在典籍中而沒有活力的遺跡。楹聯藝術、對聯文化就在我們生活周遭,隨處可見,許多人也都能朗朗上口,對上兩句。
遠從詩經跟易經開始,字數相同,語意相關的句子就屢見不鮮,而賦文的駢偶句與律詩的對仗句,顯示出古代文人認識到方塊字結構對稱帶來的特殊美感,尤其在律詩開始講究平仄聲律,進一步加上抑揚頓挫的聽覺感受,使得對聯有了更高層次的進化,這就不難理解為何許多人認為律詩是楹聯的濫觴了。
事實上,一個文體的演變往往是多元並進的,不同的領域都會注入不同的養分。在這裏我們先不探究楹聯起源這個大題目,隻需要知道楹聯早已不附屬於任何文體之下,而是有獨立的體係的。這在中國楹聯學會頒布的聯律通則中可以清楚看出。
三、生活中的楹聯與對聯
一般人最常看到的對聯,莫過於大門前貼的春聯了,為了表達迎春賀歲的喜悅,以及對未來美好的盼望,就寄托在春聯上麵,每日進出時,有著激勵的功效,同時也能彰顯給左鄰右舍或來訪的客人看到。
除了春聯,也常看到行業聯[或勵誌聯,可以看出老板或主人的心誌意向。另外,在廳堂的楹柱上,也多有長輩或名人題寫的楹聯,或寫在木牌上吊掛,或直接書寫雕刻上去,這類楹聯]多有飲水思源、忠義教孝、褒揚先人、勉勵子嗣等作用,在簡單的兩行話中,讓人明白記住重要的事。
此外在風景名勝也常看到雅士名人留下的詩聯墨寶婚喪喜慶也都會看到賀聯跟挽聯。可以說從明朝開國的平民皇帝朱元璋大力提倡對聯之後,上行下效蔚為風氣,上至達官貴人,下至販夫走卒,都能來上幾句。對聯在明清兩代達到了鼎盛的狀態,在章回小說中更是少不了對聯的穿插。
四、水滸傳中的對聯
明代小說的四大奇書之一《水滸傳》,寫作的主要背景梁山泊就在現今梁山縣。《水滸傳》每一回的題目都是一副對聯,百回本就有100副聯。另外章回小說中,每回往往是以詩或聯結尾,但水滸卻幾乎都是以聯結尾,而且有些回還有兩聯或三聯。在正文裏麵,據統計還有約800副對聯。也就是說粗略統計,《水滸傳》一書中就含有超過一千副對聯,這是何等驚人的數量!可以說有了“對聯”的襯托,讓《水滸傳》更有可讀性,而《水滸傳》的故事情節與鮮活的人物性情,則讓這些對聯有血有肉,精彩紛呈。
但是注意觀察書中的這些對聯,會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那就是這些對聯跟108名好漢一樣,不受舊思想的封建桎梏。可以說是興之所為,格律為開。首先,書中的回目聯[17]一般對仗相對較嚴,而平仄卻大多拗律(聯律通則是不允許的)。在這100個回目中,尾字上仄下平與上平下仄(不符合聯律通則)各46回,還有上下雙平2回;上下雙仄6回。
為什麼這麼多回目聯不合律?難道作者不懂聯律嗎?絕對不是,隻能有一種解釋:律服從意,守律而不泥律,寧可違律而不損意。這是因為施耐庵在創作回目聯的時候,是以最少的字數涵蓋本回主要內容,都是由人名(或諢號、職務)、地名、事件構成。采取的是白描的手法。這就使得作者沒有充分的修辭餘地。如:“解珍解寶雙越獄,孫立孫新大劫牢”一聯,“越獄”與“劫牢”對仗極佳,難道就為一字不諧而把“越獄”改為“逃獄”嗎?再從對仗上看,在“林教頭風雪山神廟,陸虞候火燒草料場”中,“風雪”與“火燒”對仗欠佳,但是誰又能改動一個字呢?
正是由於這些回目聯簡直是“渾然天成”,讀來朗朗上口,因而數百年來,許多回目如“魯提轄拳打鎮關西”、“林教頭風雪山神廟”、“吳用智取生辰綱”、“景陽岡武鬆打虎”等才能膾炙人口,耳熟能詳。
再看回末聯,整聯的對偶與平仄,絕大多數都是比較嚴謹的,尤其是78副七言常規正格聯,完全跟最嚴謹的七律詩中的頷、頸聯沒有任何區別,甚至沒有發現拗救句或孤平句。
為什麼回末聯與回目聯有如此大的反差?答案也隻有一個,就是:形式服從內容。
回末聯在內容上大體不外兩點:一是對故事的發展或人物的遭遇埋下伏筆,留下懸念;二是對本回的人或事的概括與點評。所以內容上並沒有固定的模式,完全不像回目聯那樣受人名、地名和事件的約束,內容就可狹可寬,有深有淺;可雅可俗,有長有短;可實可虛,有正有反。作者在遣詞造句方麵大有選擇的餘地。因此,基本能夠做到平仄合律。至於本文內的對聯限製更少,就更加嚴密合律了。
舉例看到第26回,武鬆殺了潘金蓮與西門慶,回末寫道“有分教:景陽岡好漢,屈做囚徒;陽穀縣都頭,變作行者。直教:名標千古,聲播萬年。”前一副是指下一回的刺配孟州和第31回的後事;而“名標千古,聲播萬年”,則是作者的預見。事實上,在水滸人物中,武鬆的故事最是感人。現代中國人即使不知道宋江至少也聽過武鬆!
五、對聯的文化地位
說到這裏,大家不免疑惑,這篇論文的主題立論何在?從楹聯文化看梁山大美?其實在明清以及更早的朝代,對聯或者楹聯並沒有一致的規範,而隻有一些默認的準則,但是對聯卻是最貼近民眾生活的。今日楹聯文化界急於為楹聯獨立的文學體式定位,卻將富有生命力的各種對聯摒棄於門外。固然,楹聯絕對有資格與詩詞並列於文學殿堂,但是精妙的對聯往往來自於靈機一動,這一動或許是學養知識的累積,可能是一時情景的啟發。
聯律通則作為指導原則,使楹聯更加盡善盡美是好的,但是普及對聯文化,讓全民都能接受跟參與也要兼顧。就如同大家可以隨時來上一首打油詩,但是要像曹植一般七步成詩就不容易了。
六、水泊梁山的對聯
正因施耐庵在小說中聯句的揮灑自如,給我們看到對聯的作用。日常的對聯追求的是機智性與實用性,而文學性的楹聯才是與詩詞並駕齊驅的文學藝術。合律的楹聯是引領的標杆,民俗的春聯賀聯等等則不需太過詬病,重點是鼓勵大家親近文學。
下麵收錄了一些水滸傳中的佳聯與梁山的名聯,以此向梁山縣詩詞楹聯學會致敬,祝願梁山縣成為“中國楹聯文化縣”的領頭羊,梁山的老百姓都會欣賞對聯、使用對聯,讓對聯走入生活,用對聯記憶中華文化,活出中國人的生活文化之美,梁山大美!
附錄:.水滸傳中的佳聯與梁山的名聯.
1、
填平水泊擒晁蓋;
踏破梁山捉宋江。
2、
庭幽暮接五湖賓;
戶敞朝迎三島客。
3、
粉麵低垂細細香肌消玉雪;
蛾眉緊蹙汪汪淚眼落珍珠。
4、
英雄雙槍將;
風流萬戶侯。
5、
滿目香風萬朵芙蓉鋪綠水
迎眸翠色千枝荷葉繞芳塘
以上五副皆出自《水滸傳》,下列四副為梁山境內名聯。
1、
神聰照格祈保一境千古光輝
聖德威靈永鎮東嶽萬民感戴
——天啟廟
2、
被發騎麒麒,萬法總歸三尺劍
奮身洗胡馬,五雲時現七星旗
——真武廟
3、
憶東周看齊魯振興儒學
走鄒城來梁山萬眾啟迪
——孟家林
4、
箕裘丕振洋洋乎,祖德宗功曆百代鹹序昭穆
瓜瓞綿延繩繩兮,子承孫繼數千年永祀春秋
——王爺廟
作者簡介:鄒騰隆,台灣新北人,在古風學院聯校及中華傳奇學校等網校擔任總評閱及總輔導老師等多年;留美獲得波士頓大學精算金融碩士學位。在電子業補教業及金融保險行業服務多年,業餘投稿詩聯及散文等作品。
作者簡介:陳麗榮,大理大學護理學院,副教授,中國楹聯學會會長助理,雲南省楹聯學會副會長。